“石淙”辨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石淙,《关于武则天石淙宴饮诗会若干问题的辨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0 09:24
读2010年第5期《书屋》杂志所载陈福季先生《关于武则天石淙宴饮诗会若干问题的辨正》(下简称“辨正”文)一文,毫不夸张地说,“辨正”文中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心态急于纠正他人错误的陈福季先生自己搞错了,反而将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搞成了有问题的问题。谨逐一辨正如下,以就教于陈福季先生。
一、关于出席石淙宴饮诗会人数的问题
据“辨正”文所引《蒙曼说唐·武则天》中文字称:“女皇都带头了,随从人员肯定纷纷响应。十六个人,一共写成了十六首诗。”陈福季先生根据自己从《全唐诗》中“发掘”出来的所谓“狄仁杰诗序”而“纠正”“蒙曼在《百家讲坛》中的疏误”说:“二是将出席这次宴饮的十七人错为十六人,总共十七首诗也就相应的错为十六首了。”其实,所谓“狄仁杰诗序”,并非“狄仁杰诗序”,问题留待下述,《蒙曼说唐·武则天》中所说的人数,也并非搞错,而是陈福季先生没有“细心”,将浅显的文字读错了。蒙曼说“女皇都带头了”,当然写了一首诗;“随从人员肯定纷纷响应”,便是“十六个(随从)人,一共写成了十六首诗”。两者相加,就是“出席这次宴饮的十七人”和“总共十七首诗”了。实际上,撰写了“石淙诗”的人,包括武则天在内,至少有十八人,也就是说,撰写了“石淙应制”诗的至少有十七人。
二、关于宋之问是否撰有“石淙应制”诗的问题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续补遗》引清《古今图书集成·山典·嵩山部》,提出宋之问亦撰有一首“石淙应制”诗。陈福季先生称将“《全唐诗》宋之问的诗四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竟然没有《石淙》和诗。怨自己太粗心,才没有查到宋之问的和诗。因此还是毫不怀疑地细细看了至少两三遍吧,无论怎么上天下地似的仔细搜寻,宋之问的《石淙》和诗就是毫无踪迹可寻,大惑不解”,“直到看了狄仁杰和诗前的《序》后,才终于明白真相,原来宋之问根本就没去石淙侍宴,当然也就不会有和诗留下来。这也就铁定无疑地告诉我们,原来陈尚君据《古今图书集成》所加的跋语,又注《古今图书集成》所据的《金石萃编》卷六十三云云,全是忽悠人的妄言”。因而认为:“问题是出在陈尚君那看似天衣无缝的跋语上”,是“让陈尚君的疏误给忽悠了”。
作为武则天主要侍从文人之一的宋之问确实撰写过“石淙应制”诗,而且是所有十七首“石淙应制”诗中载录于现存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两首诗之一,另外一首是沈佺期的《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九《应制二·侍宴》载:“《三阳宫石淙侍宴应制》,宋之问。”诗云:“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嵓(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明·高棅编《唐诗品彚》卷八十二和清《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十四亦收载此诗,诗题相同。三阳宫在嵩山之石淙山,故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四著录宋之问诗,诗题为《嵩山石淙侍燕(宴)应制》;题下注云“得‘幽’字”,清《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录载此诗,亦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得‘幽’字”,表明当时参加和诗的人分别选用了不同的韵,既切合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之《序》中所云“各题四韵,咸赋七言”(笔者按:所谓“四韵”“七言”,便是七言律诗),也与现今所见当时诸人作应制诗所用之诗韵均不相同而相契合。而且,《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四还载有宋之问的《扈从登封途中作》和《幸少林寺应制》二首诗,证明宋之问当时“铁定无疑地”是扈从武则天去过嵩山,随侍石淙宴饮,并作有应制诗。这里便出现了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卷六十四(按:不是陈福季先生所云之“《金石萃编》卷六十三”,这也表明陈福季先生在批评他人时,其实自己并未翻检《金石萃编》等书)引《说嵩》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按唐本有宋之问《石淙侍游应制》诗,未刻崖上,岂宋诗为刻后作耶?”王昶还注云:“《河南府志》谓狄梁公(笔者按:即狄仁杰)一诗《全唐诗》未收,今检《全唐诗》,狄诗已在集内,并非未收;惟《说嵩》谓宋之问有《石淙侍游应制》诗一首未刻崖上,则诚如其言。今《河南通志》石淙山条下载二诗,一是狄诗,一即之问诗。”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须结合下述问题一并回答。
三、关于狄仁杰是否撰写过诗序的问题
陈福季先生还“发现许多书对这件有山崖刻字记载的宴饮诗会其说不一,错误甚多”,“辨正”文称:“1993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词典》”,“在介绍了石淙周围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之后说得就离谱了:‘北崖上刻有久视元年武氏君臣饮宴时吟诵的诗篇,南崖上刻有奉宸令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诗与序均为文学名士薛曜手书’”。陈福季先生认为:“说张易之撰写了《秋日宴石淙序》刻于南山崖上,这纯为子虚乌有。因为序与诗应紧密联系在一起,怎么会‘南北分治’呢?从形式上看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这样有女皇招饮赋诗的场合应由她来制序(前已说事实即是如此),统领全局,这才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之事”,况且“只从题目《秋日宴石淙序》看,与石淙会饮的时令也完全不合。上引狄仁杰和诗序中有明确的日期为‘时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也’,时间明明在夏季,和诗中有九人,也包括张易之……诗的题目都是《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夏日’就一下子成了‘秋日’,岂非脑子进水神经出了毛病”。“可又无独有偶,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二版的《中国名胜词典》的‘石淙会饮’条也竟早有同样的说法:‘北崖上刻有武则天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大宴群臣时诗作十七首,南崖上刻有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诗与序均为薛曜手书。……这种人云亦云、沿袭其错的学风是实在要不得的”。
首先,陈福季先生这段文字便有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既然“女皇招饮赋诗的场合应由她来制序”,而不能由张易之撰写,那么狄仁杰的诗序又从何而来呢?实际上,陈福季先生的所谓“狄仁杰写的诗序”,并非狄仁杰所写,而是《全唐诗》编者所加的按语,这段文字已见于陈先生本人的“辨正”文,为节省篇幅,不再征引,但决非如同陈福季先生所说的,该诗序的格式是“又有《全唐诗》编者(在狄仁杰诗序)所加的前后按语”。在古籍中,还从未见过如此的表述方式。这段文字中的“其序云:石淙者,即平乐涧”中的“序”,不是指狄仁杰撰写的《序》,而是武则天所撰写的《序》,武氏《序》称:“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该《序》见清·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卷上,有兴趣者自可查阅。而《全唐诗》的按语全文,基本上是糅杂了宋代楼钥所撰之《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和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撰之《金石文字记》中的相关文字而成。为使陈福季先生不会产生疑问,又使“百家讲坛”的观众对相关史实有所了解并减免检索之劳,现将这两种古籍中的文字引述如下。
楼钥《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云:“同知枢密院章公示以故碑二册,其一则《夏日游石淙诗序》,……盖则天所作也。有云: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则天赋七言。太子显,则中宗也。相王旦,则睿宗也。武三思、狄仁杰、李峤、苏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佺期各称其官。诗皆七言。侍游应制亦有姓名残缺者。后云大周久视元年左奉宸大夫臣薛曜奉敕书。其一《秋日宴石淙序》,《序》中言若三阳、石淙,亦曜书。曜乃稷之兄。字画劲正,实相似云。退而详考之唐史,则天圣历三年造三阳宫于嵩山,夏四月幸三阳宫,五月改年‘久视’,七月至自三阳宫。《唐会要》:久视元年七月三日,右补阙张说以车驾在三阳宫,不时还都,上疏有云:‘三阳宫至洛城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坂之峻,奈何去宗庙之上都,安山谷之僻处?’正其地与时也。春明宋次道敏求作《河南志》:登封县三阳宫,武后圣历三年造。有含枢殿,长安四年毁之。其城曰‘石淙’,即平乐涧也。或谓‘石淙’即晋石崇之金谷,考之殆不然。《太平寰宇记》及《河南志》皆云金谷在河南县,此石淙在登封县,‘淙’与‘崇’字又不同,以此知其非也。武后传言,则天作十有二文,此碑多用之,亦有字画不同者,又知……‘圀’之为‘国’、‘全’之为‘人’等,不能悉书,亦可补史之阙文也。”(见《攻媿集》卷七十五)据此文可知,楼钥所见之“故碑二册”,即包括刻于北崖之武则天的《夏日游石淙诗序》及君臣的唱和诗,以及刻于南崖之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这两种碑刻均为薛曜所书。而且这些摩崖碑文中有许多武则天生造的文字,如“‘圀’之为‘国’、‘全’之为‘人’等”,故清·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中所说的:“此篇与《封祀坛碑》、《秋日宴石淙序》及潘尊师《碣》如天、地、日、月、初、人、圣、生、星、君、年、正、臣、载、国等字悉从之,今一依正文更定。”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御制夏日游石淙诗并序,薛曜正书。久视元年五月。今在嵩山石淙北崖上。其诗天后自制七言一首。侍游应制:皇太子臣显,太子左奉裕率兼检校安北大都护相王臣旦,太子宾客上柱国梁王臣三思,内史臣狄仁杰,奉宸令臣张易之,麟台监中山县开圀男臣张昌宗,鸾台侍郎臣李峤,凤阁侍郎臣苏味道,夏官侍郎臣姚元崇,给事中臣阎朝隐,凤阁舍人臣崔融,奉宸大夫汾阴县开圀男臣薛曜,守给事中臣徐彦伯,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臣杨敬述,司封员外臣于季子,通事舍人臣沈佺期,各七言一首。”与陈福季先生的所谓“狄仁杰写的诗序”相比较,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所载录之侍游应制诗作者的官衔与姓名之间,都多了一个“臣”字,有此“臣”字,便是当时人所撰,否则当为后人所作,此亦应为读史应当具备的常识。
四、关于张易之是否撰写过《秋日宴石淙序》的问题
通过以上讨论,再谈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据上述诸多文献记载,该序确实存在。《金石萃编》卷六十四录有该篇全文(有所残缺,不征引),注云:“磨(摩)崖,高一丈八寸,广六尺三寸,二十五行,行四十一字。正书。在登封县石淙山南崖。”并引《说嵩》文云:“石淙南崖与北崖正对,中隔深渊,刻曰‘秋日宴石淙序’,奉宸令张□□□。《嵩书》曰:‘是文刻南崖,下临深溪,游人遥望,不得读,故世无传者……”。其他一些较早的金石志书对此亦有著录,如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云:“《秋日宴石淙序》,张易之撰,正书,阙年月,今在嵩山石淙南崖。”其他著录甚多,不再征引。用陈福季先生的话来说,此《序》之存在并非“子虚乌有”,而是“铁定无疑”的。如同陈先生所质疑的,问题就出在“夏”与“秋”字所引出的时间差异上。正如楼钥《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中所云:武则天君臣是“夏四月幸三阳宫,五月改年‘久视’,七月至自三阳宫”,四月至六月均为夏季,七月便进入秋季。楼钥又引“《唐会要》:久视元年七月三日,右补阙张说以车驾在三阳宫,不时还都,上疏有云……”表明武则天君臣至进入秋季的七月份还滞留于三阳宫。而宋之问的《三阳宫石淙侍宴应制》诗中正有“嵓(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语,表明宋之问的侍宴应制诗是写于秋季,与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文时间正相吻合,又可互证。可以想见,武则天君臣自“夏四月幸三阳宫”,至七月离开,四个月的时间内,与群臣饮宴决非只有一次,在五月那次饮宴诗会时,宋之问有可能受命一度离开赴他处办事,七月再度赶回后,补写了“侍宴应制”诗,当然就未能列名于五月所刻于石淙山北崖上的诸诗中。这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推测,想必陈福季先生不会也认为笔者是“脑子进水神经出了毛病”而在“忽悠”人吧!
陈先生的“辨正”文中的疏漏舛误还有一些,事涉枝末,一一指出,便显得笔者太小心眼,就不再啰嗦了。光是抱着一部《全唐诗》,哪怕如同陈先生一样“藏有多种版本”,仅仅在其中“上天下地似的仔细搜寻”,而非广采博搜其他文献,也不可能厘清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陈福季先生教导所称:“做学问品书似一个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岂可不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呢?”笔者愿以此与陈先生共勉!
……
一、关于出席石淙宴饮诗会人数的问题
据“辨正”文所引《蒙曼说唐·武则天》中文字称:“女皇都带头了,随从人员肯定纷纷响应。十六个人,一共写成了十六首诗。”陈福季先生根据自己从《全唐诗》中“发掘”出来的所谓“狄仁杰诗序”而“纠正”“蒙曼在《百家讲坛》中的疏误”说:“二是将出席这次宴饮的十七人错为十六人,总共十七首诗也就相应的错为十六首了。”其实,所谓“狄仁杰诗序”,并非“狄仁杰诗序”,问题留待下述,《蒙曼说唐·武则天》中所说的人数,也并非搞错,而是陈福季先生没有“细心”,将浅显的文字读错了。蒙曼说“女皇都带头了”,当然写了一首诗;“随从人员肯定纷纷响应”,便是“十六个(随从)人,一共写成了十六首诗”。两者相加,就是“出席这次宴饮的十七人”和“总共十七首诗”了。实际上,撰写了“石淙诗”的人,包括武则天在内,至少有十八人,也就是说,撰写了“石淙应制”诗的至少有十七人。
二、关于宋之问是否撰有“石淙应制”诗的问题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续补遗》引清《古今图书集成·山典·嵩山部》,提出宋之问亦撰有一首“石淙应制”诗。陈福季先生称将“《全唐诗》宋之问的诗四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竟然没有《石淙》和诗。怨自己太粗心,才没有查到宋之问的和诗。因此还是毫不怀疑地细细看了至少两三遍吧,无论怎么上天下地似的仔细搜寻,宋之问的《石淙》和诗就是毫无踪迹可寻,大惑不解”,“直到看了狄仁杰和诗前的《序》后,才终于明白真相,原来宋之问根本就没去石淙侍宴,当然也就不会有和诗留下来。这也就铁定无疑地告诉我们,原来陈尚君据《古今图书集成》所加的跋语,又注《古今图书集成》所据的《金石萃编》卷六十三云云,全是忽悠人的妄言”。因而认为:“问题是出在陈尚君那看似天衣无缝的跋语上”,是“让陈尚君的疏误给忽悠了”。
作为武则天主要侍从文人之一的宋之问确实撰写过“石淙应制”诗,而且是所有十七首“石淙应制”诗中载录于现存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两首诗之一,另外一首是沈佺期的《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九《应制二·侍宴》载:“《三阳宫石淙侍宴应制》,宋之问。”诗云:“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嵓(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明·高棅编《唐诗品彚》卷八十二和清《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十四亦收载此诗,诗题相同。三阳宫在嵩山之石淙山,故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四著录宋之问诗,诗题为《嵩山石淙侍燕(宴)应制》;题下注云“得‘幽’字”,清《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录载此诗,亦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得‘幽’字”,表明当时参加和诗的人分别选用了不同的韵,既切合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之《序》中所云“各题四韵,咸赋七言”(笔者按:所谓“四韵”“七言”,便是七言律诗),也与现今所见当时诸人作应制诗所用之诗韵均不相同而相契合。而且,《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四还载有宋之问的《扈从登封途中作》和《幸少林寺应制》二首诗,证明宋之问当时“铁定无疑地”是扈从武则天去过嵩山,随侍石淙宴饮,并作有应制诗。这里便出现了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卷六十四(按:不是陈福季先生所云之“《金石萃编》卷六十三”,这也表明陈福季先生在批评他人时,其实自己并未翻检《金石萃编》等书)引《说嵩》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按唐本有宋之问《石淙侍游应制》诗,未刻崖上,岂宋诗为刻后作耶?”王昶还注云:“《河南府志》谓狄梁公(笔者按:即狄仁杰)一诗《全唐诗》未收,今检《全唐诗》,狄诗已在集内,并非未收;惟《说嵩》谓宋之问有《石淙侍游应制》诗一首未刻崖上,则诚如其言。今《河南通志》石淙山条下载二诗,一是狄诗,一即之问诗。”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须结合下述问题一并回答。
三、关于狄仁杰是否撰写过诗序的问题
陈福季先生还“发现许多书对这件有山崖刻字记载的宴饮诗会其说不一,错误甚多”,“辨正”文称:“1993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词典》”,“在介绍了石淙周围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之后说得就离谱了:‘北崖上刻有久视元年武氏君臣饮宴时吟诵的诗篇,南崖上刻有奉宸令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诗与序均为文学名士薛曜手书’”。陈福季先生认为:“说张易之撰写了《秋日宴石淙序》刻于南山崖上,这纯为子虚乌有。因为序与诗应紧密联系在一起,怎么会‘南北分治’呢?从形式上看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这样有女皇招饮赋诗的场合应由她来制序(前已说事实即是如此),统领全局,这才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之事”,况且“只从题目《秋日宴石淙序》看,与石淙会饮的时令也完全不合。上引狄仁杰和诗序中有明确的日期为‘时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也’,时间明明在夏季,和诗中有九人,也包括张易之……诗的题目都是《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夏日’就一下子成了‘秋日’,岂非脑子进水神经出了毛病”。“可又无独有偶,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二版的《中国名胜词典》的‘石淙会饮’条也竟早有同样的说法:‘北崖上刻有武则天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大宴群臣时诗作十七首,南崖上刻有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诗与序均为薛曜手书。……这种人云亦云、沿袭其错的学风是实在要不得的”。
首先,陈福季先生这段文字便有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既然“女皇招饮赋诗的场合应由她来制序”,而不能由张易之撰写,那么狄仁杰的诗序又从何而来呢?实际上,陈福季先生的所谓“狄仁杰写的诗序”,并非狄仁杰所写,而是《全唐诗》编者所加的按语,这段文字已见于陈先生本人的“辨正”文,为节省篇幅,不再征引,但决非如同陈福季先生所说的,该诗序的格式是“又有《全唐诗》编者(在狄仁杰诗序)所加的前后按语”。在古籍中,还从未见过如此的表述方式。这段文字中的“其序云:石淙者,即平乐涧”中的“序”,不是指狄仁杰撰写的《序》,而是武则天所撰写的《序》,武氏《序》称:“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该《序》见清·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卷上,有兴趣者自可查阅。而《全唐诗》的按语全文,基本上是糅杂了宋代楼钥所撰之《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和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撰之《金石文字记》中的相关文字而成。为使陈福季先生不会产生疑问,又使“百家讲坛”的观众对相关史实有所了解并减免检索之劳,现将这两种古籍中的文字引述如下。
楼钥《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云:“同知枢密院章公示以故碑二册,其一则《夏日游石淙诗序》,……盖则天所作也。有云: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则天赋七言。太子显,则中宗也。相王旦,则睿宗也。武三思、狄仁杰、李峤、苏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佺期各称其官。诗皆七言。侍游应制亦有姓名残缺者。后云大周久视元年左奉宸大夫臣薛曜奉敕书。其一《秋日宴石淙序》,《序》中言若三阳、石淙,亦曜书。曜乃稷之兄。字画劲正,实相似云。退而详考之唐史,则天圣历三年造三阳宫于嵩山,夏四月幸三阳宫,五月改年‘久视’,七月至自三阳宫。《唐会要》:久视元年七月三日,右补阙张说以车驾在三阳宫,不时还都,上疏有云:‘三阳宫至洛城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坂之峻,奈何去宗庙之上都,安山谷之僻处?’正其地与时也。春明宋次道敏求作《河南志》:登封县三阳宫,武后圣历三年造。有含枢殿,长安四年毁之。其城曰‘石淙’,即平乐涧也。或谓‘石淙’即晋石崇之金谷,考之殆不然。《太平寰宇记》及《河南志》皆云金谷在河南县,此石淙在登封县,‘淙’与‘崇’字又不同,以此知其非也。武后传言,则天作十有二文,此碑多用之,亦有字画不同者,又知……‘圀’之为‘国’、‘全’之为‘人’等,不能悉书,亦可补史之阙文也。”(见《攻媿集》卷七十五)据此文可知,楼钥所见之“故碑二册”,即包括刻于北崖之武则天的《夏日游石淙诗序》及君臣的唱和诗,以及刻于南崖之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这两种碑刻均为薛曜所书。而且这些摩崖碑文中有许多武则天生造的文字,如“‘圀’之为‘国’、‘全’之为‘人’等”,故清·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中所说的:“此篇与《封祀坛碑》、《秋日宴石淙序》及潘尊师《碣》如天、地、日、月、初、人、圣、生、星、君、年、正、臣、载、国等字悉从之,今一依正文更定。”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御制夏日游石淙诗并序,薛曜正书。久视元年五月。今在嵩山石淙北崖上。其诗天后自制七言一首。侍游应制:皇太子臣显,太子左奉裕率兼检校安北大都护相王臣旦,太子宾客上柱国梁王臣三思,内史臣狄仁杰,奉宸令臣张易之,麟台监中山县开圀男臣张昌宗,鸾台侍郎臣李峤,凤阁侍郎臣苏味道,夏官侍郎臣姚元崇,给事中臣阎朝隐,凤阁舍人臣崔融,奉宸大夫汾阴县开圀男臣薛曜,守给事中臣徐彦伯,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臣杨敬述,司封员外臣于季子,通事舍人臣沈佺期,各七言一首。”与陈福季先生的所谓“狄仁杰写的诗序”相比较,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所载录之侍游应制诗作者的官衔与姓名之间,都多了一个“臣”字,有此“臣”字,便是当时人所撰,否则当为后人所作,此亦应为读史应当具备的常识。
四、关于张易之是否撰写过《秋日宴石淙序》的问题
通过以上讨论,再谈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据上述诸多文献记载,该序确实存在。《金石萃编》卷六十四录有该篇全文(有所残缺,不征引),注云:“磨(摩)崖,高一丈八寸,广六尺三寸,二十五行,行四十一字。正书。在登封县石淙山南崖。”并引《说嵩》文云:“石淙南崖与北崖正对,中隔深渊,刻曰‘秋日宴石淙序’,奉宸令张□□□。《嵩书》曰:‘是文刻南崖,下临深溪,游人遥望,不得读,故世无传者……”。其他一些较早的金石志书对此亦有著录,如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云:“《秋日宴石淙序》,张易之撰,正书,阙年月,今在嵩山石淙南崖。”其他著录甚多,不再征引。用陈福季先生的话来说,此《序》之存在并非“子虚乌有”,而是“铁定无疑”的。如同陈先生所质疑的,问题就出在“夏”与“秋”字所引出的时间差异上。正如楼钥《跋章达之所藏〈唐石淙诗序〉》中所云:武则天君臣是“夏四月幸三阳宫,五月改年‘久视’,七月至自三阳宫”,四月至六月均为夏季,七月便进入秋季。楼钥又引“《唐会要》:久视元年七月三日,右补阙张说以车驾在三阳宫,不时还都,上疏有云……”表明武则天君臣至进入秋季的七月份还滞留于三阳宫。而宋之问的《三阳宫石淙侍宴应制》诗中正有“嵓(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语,表明宋之问的侍宴应制诗是写于秋季,与张易之的《秋日宴石淙序》文时间正相吻合,又可互证。可以想见,武则天君臣自“夏四月幸三阳宫”,至七月离开,四个月的时间内,与群臣饮宴决非只有一次,在五月那次饮宴诗会时,宋之问有可能受命一度离开赴他处办事,七月再度赶回后,补写了“侍宴应制”诗,当然就未能列名于五月所刻于石淙山北崖上的诸诗中。这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推测,想必陈福季先生不会也认为笔者是“脑子进水神经出了毛病”而在“忽悠”人吧!
陈先生的“辨正”文中的疏漏舛误还有一些,事涉枝末,一一指出,便显得笔者太小心眼,就不再啰嗦了。光是抱着一部《全唐诗》,哪怕如同陈先生一样“藏有多种版本”,仅仅在其中“上天下地似的仔细搜寻”,而非广采博搜其他文献,也不可能厘清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陈福季先生教导所称:“做学问品书似一个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岂可不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呢?”笔者愿以此与陈先生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