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出来的美妙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鸡尾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7 16:20
喝过了金汤力,咱们还是回头来说说鸡尾酒为啥叫鸡尾酒吧。
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只要放狗一收,结果就是一大堆。从古代到近代、从非洲到美洲、从军人到水手、从皇宫到酒吧……完全就是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咱们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东总结一下。基本上在古埃及就有了鸡尾酒的雏形—当时就有人将不同粮食酿造的酒混合在一起饮用。到了18世纪,才有杂志首次使用鸡尾酒这个词。可是,鸡尾酒的名字中为什么会有鸡尾二字,那咱们完全可以用都市传奇来形容了—大多数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发生地都设定在了花旗国的纽约,而时间基本上在花旗国打败日不落帝国的那几年。比如下面这个故事:1775年,来花旗国谋生的法国人彼列斯哥在纽约的阿连治开了间小药店,虽说药店的主营业务是卖药,但这个精明的法国人却喜欢搞点非主流的东东—他在买药的同时顺道还卖点小酒。他将鸡蛋与酒混合之后,宣称这玩意儿有治病的功效。于是一时间不明真相的群众蜂拥而至,他因此也赚得钵满体满。由于彼列斯哥这家伙说的是法语,将这种混合酒称为“科克车”,读音基本等同于英文中的“鸡尾”,以至于后来人们就将混合酒成为鸡尾酒。
除了前面这个故事之外,咱们找到的另一个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则要可信得多。相传在花旗国打败日不落帝国不久的1779年,有个名为蓓丝的爱尔兰MM在纽约开了一间酒店。这间酒店生意相当不错,经常有霉菌和法军(花旗国独立战争时期,得到了不少来自法国的帮助,许多法军军官直接在霉菌中担任指挥官)来喝一种名为“布来索”的混合酒。虽然当时的霉菌也算是人民军队,但是这些大兵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文化程度都不算高,经常捉弄取笑这个爱尔兰MM,将她比喻成一只鸡。毛主席曾经教育咱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蓓丝MM找到了反击的机会—她拔下一只鸡尾巴上羽毛,将它插在装混合酒的杯子中,拿给那些爱生事的大兵,企图羞辱这些男人。可是事与愿违,这群男人拿着酒杯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觉得用鸡尾巴上羽毛来装饰效果还不错,甚至有位法军军官当场高喊鸡尾万岁这句法文来赞美。既然领导都发了话,下面听差的一干人等自然是随声附和。于是蓓丝MM卖的混合酒就有了个新名字—鸡尾酒,并一直流传至今。
作为一个多少有点考据癖的Geek,从前面的故事中咱们多少可以做出分析:
1.鸡尾酒的诞生地可以肯定是在花旗国的纽约。
2.鸡尾酒的诞生时间基本上是在花旗国闹独立的那几年。
3.无论鸡尾酒是否与鸡尾有关,它的名字是源自法文。
……
对于前面两个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虽然咱们可以进行分析,但是它们也或多或少有些演绎的成分。甚至连权威的国际酒吧业者协会(IBA)说法也在时间上无从考证:很久以前,日不落帝国的水手在墨西哥的坎佩切港上岸,准备找到一间酒吧准备喝酒做乐。在一间酒吧中,酒保正在用一根像鸡尾形的树枝搅拌饮料。于是这些水手好奇地问酒保饮料的名字,酒保不懂E文,以为他们在问树枝的名字,于是答道考拉德.嘎窖。这个词在西班牙文中是公鸡尾的意思,这样一来鸡尾酒就成为了混合饮料的总称。其实各位童鞋要是认真你就输了,如果真的要去考证鸡尾酒为啥叫鸡尾酒,那咱们《Geek》今天完全可以挖个大坑写长篇穿越小说了。其实对于鸡尾酒这玩意儿,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了解它的为什么要叫做鸡尾酒,而是咱们需要记着一点—鸡尾酒是混合酒的代表也就够了。
鸡尾酒的灵魂
鸡尾酒的世界可谓是多姿多彩,虽然这玩意儿的口感与色彩千变万化,但它却是有据可循的—咱们只要准备好了白兰地、金酒、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与特基拉这6种地球上名号最响亮的烈性酒,那就有机会调制出最漂亮的鸡尾酒。其实,咱们刚才说的这6种烈性酒就是鸡尾酒的基酒。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搞建筑的童鞋都知道地基的重要,其实调制鸡尾酒也是一样,基酒就是鸡尾酒的基础,它控制着一款鸡尾酒的口感、色彩,就如同鸡尾酒的灵魂一样。既然如此,那咱们现在就来好好说说这鸡尾酒的灵魂。
白兰地
Brandy
说起白兰地这种酒,大家应该不算陌生。这玩意儿说白了不过是蒸馏过后的葡萄酒,它诞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当时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在绝对是海上贸易的老大。这些海上马车夫所从事的众多业务中,有一件就将法国葡萄酒运到欧洲各地。不过船就那么大点,怎样才能多运点葡萄酒呢?这对于连国王都敢炒鱿鱼的荷兰人而言算不得什么大事—他们将法国葡萄酒浓缩之后再启运,到岸之后兑水还原不就节约了空间嘛?虽然荷兰人将法国葡萄酒浓缩不算什么高新技术,但是在漫长的海运过程中,这些浓缩葡萄酒竟然在船舱中的橡木桶中再发酵,变成了漂亮的琥珀色。到岸之后,人们觉得这种浓缩葡萄酒别又一番风味,于是荷兰人就懒得还原了,直接高价卖出,这就是白兰地的由来。现在白兰地大多是法国原产,主要有人头马、轩尼诗这些品牌。用橡木桶窖藏6年以上的白兰地酒可以被称为X.O.级,而V.S.O.P.级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只要用橡木桶窖藏4年就好了。通常用来调制鸡尾酒的白兰地就是V.S.O.P.级的。
金酒
Gin
金酒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琴酒、杜松子酒,它与白兰地一样,也与荷兰人有着莫大的联系—16世纪荷兰病理学家法兰西斯.西尔维乌斯第一次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记录下了金酒的配方。根据惯性思维,金酒既然叫做杜松子酒,那么它就应该是用杜松子酿造的。可是事实上,金酒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仍然是一种以大麦为原料酿的酒,杜松子在其中只是起到调香的作用。由于杜松子有利尿的功效,所以金酒一开始就被作为药酒出售。不过荷兰人运气很不好,与无意间发明白兰地一样,他们仍然没有将这种酒发扬光大,而是让英国水兵抢了先—他们将金酒带回去,由于成本极其便宜、工艺非常简单,于是金酒迅速风靡了英伦三岛,以至于今天咱们在市场上卖到的金酒都是英国产的,比如哥顿金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金酒也长期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人误认为源自英国。在鸡尾酒中,由于以金酒为基酒的鸡尾酒种类繁多,它也因此而被称为鸡尾酒之王。威士忌
Whisky
对于威士忌这种烈性酒,相信各位童鞋都应该不会陌生,基本上这玩意儿属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那种。从诞生至今,这玩意儿已经在地球上广为流传了好几百年,各国都有生产。不过在目前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威士忌分别是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波本威士忌。
先说苏格兰威士忌,这种威士忌是最古老的威士忌,由发芽后的大麦酿造。一般而言,蒸馏后用橡木桶窖藏,色泽棕黄带红,清澈透亮,带有浓烈的烟味。而爱尔兰威士忌咱们接触得相对少些,它与苏格兰威士忌不同,用的是未发芽的大麦做原料。口感比后者更辛辣。除了用大麦酿造的苏格兰威士忌与爱尔兰威士忌之外,在美国还有用玉米为原料酿造的波本威士忌(又叫美国威士忌)。这种威士忌必须放入内侧熏焦的橡木酒桶中窖藏2年以上,虽然没有苏格兰威士忌那样浓烈烟味,但是却散发出独特的橡树芳香。咱们在调制鸡尾酒的时候,主要会用到苏格兰威士忌与波本威士忌这两种作为基酒。
朗姆酒
Rum
某位化学家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点糖,我就能酿酒!这话虽然听上去有些夸大其辞,但事实上将它放到朗姆酒上则非常合适。自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人就将甘蔗带到了加勒比海沿岸。于是这种糖份非常高的经济作物在那里生根开花。到了17世纪,一个来巴巴多斯的英国移民用甘蔗酿了点酒,当地土著喝过之后异常兴奋。由于古英语中Rumbulion这个单词有兴奋的意思,于是这位移民就用词首Rum命名了这种由甘蔗酿的酒。之后朗姆酒在加勒比海沿岸非常流行,甚至无论是日不落帝国的水兵还是他们的死对头海盗,都将朗姆酒看做是壮行酒与庆功酒。一般而言,朗姆酒主要分为朗姆白酒、朗姆老酒两种,刚酿造出来的朗姆酒就是朗姆白酒,而用橡木桶窖藏3年以上的就算是朗姆老酒了。咱们用来调鸡尾酒的通常采用朗姆白酒。这类朗姆酒的酒体清澈透明,口感甘润醇厚,酒精含量一般在55度左右。
伏特加
Vodka相比金酒与朗姆酒来,俄罗斯人喜欢的伏特加放在咱们这边就算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东了。要说这伏特加的历史,有的说它诞生在俄罗斯,有的说它源自波兰,可不管怎样这玩意儿在俄罗斯就是生命之水是公认了的。各位童鞋想想也是,在俄罗斯那么寒冷的地方,没有伏特加这种烈性酒来暖身子,就好比在沙漠中喝不到水一样,这日子简直就没法过了。一般而言,伏特加由土豆或玉米酿造,其酒精含量通常被控制在40度~50度。由于在酿造的最后一步需要用木炭来进行过滤,也不需要用橡木桶窖藏,因而酒中的杂质很少,这也让它的口感相当纯净,非常适合与其他酒或饮料混合。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数量也不算少,比如大名鼎鼎的血腥玛丽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咱们这边许多酒吧常将这玩意儿与绿茶搭配出售,因此能买到的品牌也有不少(如瑞典的绝对伏特加、美国的蓝天伏特加等),算是选择面最广的鸡尾酒基酒了。
特基拉
Tequile
特基拉一般俗称龙舌兰酒,从俗名是咱们就可以看出,这玩意儿用的是墨西哥特有的植物—龙舌兰为原料酿造的。说起来,龙舌兰这种植物虽然长等很像许多童鞋熟悉的芦荟,但是事实上它们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用来酿酒的龙舌兰必须生长10年以上,而且它的叶子对于酿酒毫无用处,用来做原料的地方只有饱含汁液的茎部而已(各位童鞋请自行联想菠萝)。事实上,在墨西哥并不是所有用龙舌兰为原料酿造的酒都是特基拉—只有在特基拉镇附近,采用蓝色龙舌兰酿造的龙舌兰酒才算数。也就是说所有的特基拉都是龙舌兰酒,而龙舌兰酒不一定都是特基拉。一般而言,特基拉必须经过两次蒸馏之后才能将酒精含量控制在55%左右。除此之外,这玩意儿与伏特加一样,最后也需要用木炭过滤来去除酒中的杂质。普通的特基拉并不需要用橡木桶窖藏,其酒色纯净透明。这种烈性酒在用橡木桶窖藏2~4年之后,酒的颜色就会变成漂亮的金黄色。调制鸡尾酒的时候通常选择前者,目前咱们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索查、奥美嘉等品牌的特基拉。
自由古巴
Cuba Libre
既然咱们要调制的第二款鸡尾酒的名字叫做自由古巴,那么说明故事的发生地肯定是在古巴。时间回溯到80多年以前,那时候虽然花旗国曾经帮助古巴打跑了西班牙殖民者,但没几天他转手就占领了古巴。有一天,一位来古巴指导工作的霉菌少尉准备去酒吧喝上几杯小酒。在加勒比沿岸,去酒吧喝酒喝的自然是朗姆酒。可是,这位霉菌少尉一到酒吧,看见当地人都抿着朗姆酒,而其他霉菌都在都在大口大口地灌可口可乐。一边是朗姆酒,一边是可口可乐,到底选哪一个呢?纠结了半天,这位霉菌少尉将可口可乐倒进了朗姆酒中,并对着其他霉菌举杯高喊:自由古巴(Cuba Libre)。就是这一呼之后,竟然是天下相应,这种鸡尾酒迅速流传开来。从此以后,这位霉菌少尉创造的鸡尾酒便有了自由古巴这个名字。OK,咱们现在就来轻松一下,一起感受来自哈瓦那的夏日清凉。
鸡尾酒的配料
前面咱们已经说完了鸡尾酒的灵魂—六大基酒,那么现在就再来说说调制鸡尾酒那些必须不可缺的配料。要调制出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基酒的确是功不可没,但是这六大基酒不是无色透明就是金黄色,那一杯杯色彩绚丽的鸡尾酒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还有一种酒功不可没,现在咱们就从力娇酒开始说起。
力娇酒
Liqueur
虽然力娇酒也被划分为一种独立的酒类,但是事实上这玩意儿却是预调好的鸡尾酒—调制力娇酒的基酒包括:白兰地、金酒、朗姆酒、威士忌以及其他烈性酒,只要在这些烈性酒的基础上加上香料和糖就可以调制出力娇酒。力娇酒中加的糖通常都是植物糖浆,因此入口之后会有香甜可口的感觉。一般而言,力娇酒主要分为水果酒和植物酒两种。前者的颜色多为水果的天然色泽,而后者如果不是后期添加的色素,那么颜色多半是无色透明。正是由于力娇酒甜度较高、色彩艳丽的特点,因此成为调制鸡尾酒不可缺少的原料,不少调酒师都认为仅仅几滴力娇酒就可以改变一杯鸡尾酒的风格。除了用于调制鸡尾酒之外,力娇酒还可以用在烹调、烘培,布丁以及一些盘、甜点上起调味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力娇酒的品牌很多,咱们能买到的主要有波士蓝橙、棕可可、白可可、樱桃白兰地、香蕉等口味的力娇酒。
五大汽水
汽水这玩意儿相信各位童鞋都应该非常熟悉,它不过是含有二氧化碳的纯净水而已。咱们给这玩意儿加点柠檬就是柠檬汽水,加点苹果就是苹果汽水,反正种类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如此之多的汽水中,调制鸡尾酒用得最多的其实只有苏打水、汤力水、干姜水、七喜、可口可乐这五种,它们就是调制鸡尾酒的五大汽水。
苏打水
Soda Water
说起苏打水这玩意儿,由于最初是用小苏打为原料来产生二氧化碳故而得名。现在的苏打水,早就与小苏打早就划清了界线—工业化生产时直接将二氧化碳加压,使其溶解入纯净水中,就成了苏打水。常见的苏打水无色无味,但市场上也有部分加盐苏打水销售,这种苏打水口感稍咸。在调制鸡尾酒的时候,苏达水大多用来降低鸡尾酒的酒精含量。
汤力水
Tonic Water
汤力水其实是Tonic Water的音译,在香港、台湾等地又叫通力水、通宁水,是由苏打水、糖与奎宁调配而成的。由于这玩意儿咱们在前面调制金汤力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些说明,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叙了。
干姜水
Ginger Water
咱们在这里说的干姜水可不是某些童鞋用雪碧煮姜片的那种饮料,而是实实在在的汽水。这种汽水由于加入了生姜、柠檬等原料来调香,所以整体口感非常辛辣,有增进食欲的功效。干姜水不仅可以用来调制鸡尾酒,冰镇之后也能直接饮用。由于在咱们这片李嘉诚他们家出的屈臣氏干姜水卖得最好,所以酒吧中多采用这种干姜水。
七喜
7 Up
对于七喜这款汽水,不少童鞋都应该喝过,传说这这款汽水是由7种原料来调香。不过虽然在咱们这片七喜是由百事可乐生产,但是在这玩意儿的家乡—花旗国,它却是由Dr Pepper/SevenUp公司生产的,百事可乐不过购买的海外授权而已。由于在花旗国,七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市场的绝对优势,因此哪里的人民群众早就已经将这款汽水作为了柠檬味汽水的代表。
血腥玛丽
Blood Mary
说完了鸡尾酒的6种基酒,那咱们就来调制一款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血腥玛丽。虽然血腥玛丽在圈内的名气大得很,可是要追溯其它的历史来可就短得很了,不过70多年而已。上世纪20年代,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花旗国搞了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通过法令来规定凡是站在这个国家土地上面的人,不仅不准酿酒,而且只要聚众喝酒就是大罪一桩。对于这条法令,各位童鞋可以好好想想,那时不光是买不到酒了,而且就算是有酒,所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没了知己,一个人喝还有什么意思?于是花旗国的人民群众就像咱们60多年前,在根据地的广泛开展地道战打鬼子一样,纷纷将酿酒的作坊转入地下。虽然地下酿酒算是解决了有没有酒喝的问题,但是喝酒却依然不能公开—鬼才知道你面对的人是不是少数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反动派?面对这些反动派,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实践中他们为了更好地保全革命同志(要是因为酿酒、喝酒而不幸被抓,就要被罚款1000美刀,外加蹲半年监狱),也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果实,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果汁、汽水、水果、冰块……放入酒中来掩饰,反正只要让杯中之物看上去不像酒就行了。大名鼎鼎的血腥玛丽,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人民群众将番茄汁加入到伏特加中来掩盖酒味。由于这款鸡尾酒看上去犹如鲜血般黏稠,鲜艳夸张的颜色加上复杂辛辣的口感总是让人联想到日不落帝国历史上那个以迫害新教徒而著称的暴君“血腥玛丽”(玛丽一世)来,以至于人们干脆就用血腥玛丽来称呼它。而花旗国的禁酒运动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30年代,经过了长达13年零10个月19日17小时31分钟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人民群众终于在1933年12月8日下午5时31分获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在此之后,血腥玛丽也就更为人所知了。最后再多说一句,当年花旗国所通过的那条法令其实就是他们家历史上唯—条被取消的修正案——宪法第18修正案。
……
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只要放狗一收,结果就是一大堆。从古代到近代、从非洲到美洲、从军人到水手、从皇宫到酒吧……完全就是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咱们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东总结一下。基本上在古埃及就有了鸡尾酒的雏形—当时就有人将不同粮食酿造的酒混合在一起饮用。到了18世纪,才有杂志首次使用鸡尾酒这个词。可是,鸡尾酒的名字中为什么会有鸡尾二字,那咱们完全可以用都市传奇来形容了—大多数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发生地都设定在了花旗国的纽约,而时间基本上在花旗国打败日不落帝国的那几年。比如下面这个故事:1775年,来花旗国谋生的法国人彼列斯哥在纽约的阿连治开了间小药店,虽说药店的主营业务是卖药,但这个精明的法国人却喜欢搞点非主流的东东—他在买药的同时顺道还卖点小酒。他将鸡蛋与酒混合之后,宣称这玩意儿有治病的功效。于是一时间不明真相的群众蜂拥而至,他因此也赚得钵满体满。由于彼列斯哥这家伙说的是法语,将这种混合酒称为“科克车”,读音基本等同于英文中的“鸡尾”,以至于后来人们就将混合酒成为鸡尾酒。
除了前面这个故事之外,咱们找到的另一个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则要可信得多。相传在花旗国打败日不落帝国不久的1779年,有个名为蓓丝的爱尔兰MM在纽约开了一间酒店。这间酒店生意相当不错,经常有霉菌和法军(花旗国独立战争时期,得到了不少来自法国的帮助,许多法军军官直接在霉菌中担任指挥官)来喝一种名为“布来索”的混合酒。虽然当时的霉菌也算是人民军队,但是这些大兵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文化程度都不算高,经常捉弄取笑这个爱尔兰MM,将她比喻成一只鸡。毛主席曾经教育咱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蓓丝MM找到了反击的机会—她拔下一只鸡尾巴上羽毛,将它插在装混合酒的杯子中,拿给那些爱生事的大兵,企图羞辱这些男人。可是事与愿违,这群男人拿着酒杯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觉得用鸡尾巴上羽毛来装饰效果还不错,甚至有位法军军官当场高喊鸡尾万岁这句法文来赞美。既然领导都发了话,下面听差的一干人等自然是随声附和。于是蓓丝MM卖的混合酒就有了个新名字—鸡尾酒,并一直流传至今。
作为一个多少有点考据癖的Geek,从前面的故事中咱们多少可以做出分析:
1.鸡尾酒的诞生地可以肯定是在花旗国的纽约。
2.鸡尾酒的诞生时间基本上是在花旗国闹独立的那几年。
3.无论鸡尾酒是否与鸡尾有关,它的名字是源自法文。
……
对于前面两个与鸡尾酒有关的故事,虽然咱们可以进行分析,但是它们也或多或少有些演绎的成分。甚至连权威的国际酒吧业者协会(IBA)说法也在时间上无从考证:很久以前,日不落帝国的水手在墨西哥的坎佩切港上岸,准备找到一间酒吧准备喝酒做乐。在一间酒吧中,酒保正在用一根像鸡尾形的树枝搅拌饮料。于是这些水手好奇地问酒保饮料的名字,酒保不懂E文,以为他们在问树枝的名字,于是答道考拉德.嘎窖。这个词在西班牙文中是公鸡尾的意思,这样一来鸡尾酒就成为了混合饮料的总称。其实各位童鞋要是认真你就输了,如果真的要去考证鸡尾酒为啥叫鸡尾酒,那咱们《Geek》今天完全可以挖个大坑写长篇穿越小说了。其实对于鸡尾酒这玩意儿,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了解它的为什么要叫做鸡尾酒,而是咱们需要记着一点—鸡尾酒是混合酒的代表也就够了。
鸡尾酒的灵魂
鸡尾酒的世界可谓是多姿多彩,虽然这玩意儿的口感与色彩千变万化,但它却是有据可循的—咱们只要准备好了白兰地、金酒、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与特基拉这6种地球上名号最响亮的烈性酒,那就有机会调制出最漂亮的鸡尾酒。其实,咱们刚才说的这6种烈性酒就是鸡尾酒的基酒。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搞建筑的童鞋都知道地基的重要,其实调制鸡尾酒也是一样,基酒就是鸡尾酒的基础,它控制着一款鸡尾酒的口感、色彩,就如同鸡尾酒的灵魂一样。既然如此,那咱们现在就来好好说说这鸡尾酒的灵魂。
白兰地
Brandy
说起白兰地这种酒,大家应该不算陌生。这玩意儿说白了不过是蒸馏过后的葡萄酒,它诞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当时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在绝对是海上贸易的老大。这些海上马车夫所从事的众多业务中,有一件就将法国葡萄酒运到欧洲各地。不过船就那么大点,怎样才能多运点葡萄酒呢?这对于连国王都敢炒鱿鱼的荷兰人而言算不得什么大事—他们将法国葡萄酒浓缩之后再启运,到岸之后兑水还原不就节约了空间嘛?虽然荷兰人将法国葡萄酒浓缩不算什么高新技术,但是在漫长的海运过程中,这些浓缩葡萄酒竟然在船舱中的橡木桶中再发酵,变成了漂亮的琥珀色。到岸之后,人们觉得这种浓缩葡萄酒别又一番风味,于是荷兰人就懒得还原了,直接高价卖出,这就是白兰地的由来。现在白兰地大多是法国原产,主要有人头马、轩尼诗这些品牌。用橡木桶窖藏6年以上的白兰地酒可以被称为X.O.级,而V.S.O.P.级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只要用橡木桶窖藏4年就好了。通常用来调制鸡尾酒的白兰地就是V.S.O.P.级的。
金酒
Gin
金酒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琴酒、杜松子酒,它与白兰地一样,也与荷兰人有着莫大的联系—16世纪荷兰病理学家法兰西斯.西尔维乌斯第一次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记录下了金酒的配方。根据惯性思维,金酒既然叫做杜松子酒,那么它就应该是用杜松子酿造的。可是事实上,金酒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仍然是一种以大麦为原料酿的酒,杜松子在其中只是起到调香的作用。由于杜松子有利尿的功效,所以金酒一开始就被作为药酒出售。不过荷兰人运气很不好,与无意间发明白兰地一样,他们仍然没有将这种酒发扬光大,而是让英国水兵抢了先—他们将金酒带回去,由于成本极其便宜、工艺非常简单,于是金酒迅速风靡了英伦三岛,以至于今天咱们在市场上卖到的金酒都是英国产的,比如哥顿金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金酒也长期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人误认为源自英国。在鸡尾酒中,由于以金酒为基酒的鸡尾酒种类繁多,它也因此而被称为鸡尾酒之王。威士忌
Whisky
对于威士忌这种烈性酒,相信各位童鞋都应该不会陌生,基本上这玩意儿属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那种。从诞生至今,这玩意儿已经在地球上广为流传了好几百年,各国都有生产。不过在目前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威士忌分别是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波本威士忌。
先说苏格兰威士忌,这种威士忌是最古老的威士忌,由发芽后的大麦酿造。一般而言,蒸馏后用橡木桶窖藏,色泽棕黄带红,清澈透亮,带有浓烈的烟味。而爱尔兰威士忌咱们接触得相对少些,它与苏格兰威士忌不同,用的是未发芽的大麦做原料。口感比后者更辛辣。除了用大麦酿造的苏格兰威士忌与爱尔兰威士忌之外,在美国还有用玉米为原料酿造的波本威士忌(又叫美国威士忌)。这种威士忌必须放入内侧熏焦的橡木酒桶中窖藏2年以上,虽然没有苏格兰威士忌那样浓烈烟味,但是却散发出独特的橡树芳香。咱们在调制鸡尾酒的时候,主要会用到苏格兰威士忌与波本威士忌这两种作为基酒。
朗姆酒
Rum
某位化学家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点糖,我就能酿酒!这话虽然听上去有些夸大其辞,但事实上将它放到朗姆酒上则非常合适。自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人就将甘蔗带到了加勒比海沿岸。于是这种糖份非常高的经济作物在那里生根开花。到了17世纪,一个来巴巴多斯的英国移民用甘蔗酿了点酒,当地土著喝过之后异常兴奋。由于古英语中Rumbulion这个单词有兴奋的意思,于是这位移民就用词首Rum命名了这种由甘蔗酿的酒。之后朗姆酒在加勒比海沿岸非常流行,甚至无论是日不落帝国的水兵还是他们的死对头海盗,都将朗姆酒看做是壮行酒与庆功酒。一般而言,朗姆酒主要分为朗姆白酒、朗姆老酒两种,刚酿造出来的朗姆酒就是朗姆白酒,而用橡木桶窖藏3年以上的就算是朗姆老酒了。咱们用来调鸡尾酒的通常采用朗姆白酒。这类朗姆酒的酒体清澈透明,口感甘润醇厚,酒精含量一般在55度左右。
伏特加
Vodka相比金酒与朗姆酒来,俄罗斯人喜欢的伏特加放在咱们这边就算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东了。要说这伏特加的历史,有的说它诞生在俄罗斯,有的说它源自波兰,可不管怎样这玩意儿在俄罗斯就是生命之水是公认了的。各位童鞋想想也是,在俄罗斯那么寒冷的地方,没有伏特加这种烈性酒来暖身子,就好比在沙漠中喝不到水一样,这日子简直就没法过了。一般而言,伏特加由土豆或玉米酿造,其酒精含量通常被控制在40度~50度。由于在酿造的最后一步需要用木炭来进行过滤,也不需要用橡木桶窖藏,因而酒中的杂质很少,这也让它的口感相当纯净,非常适合与其他酒或饮料混合。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数量也不算少,比如大名鼎鼎的血腥玛丽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咱们这边许多酒吧常将这玩意儿与绿茶搭配出售,因此能买到的品牌也有不少(如瑞典的绝对伏特加、美国的蓝天伏特加等),算是选择面最广的鸡尾酒基酒了。
特基拉
Tequile
特基拉一般俗称龙舌兰酒,从俗名是咱们就可以看出,这玩意儿用的是墨西哥特有的植物—龙舌兰为原料酿造的。说起来,龙舌兰这种植物虽然长等很像许多童鞋熟悉的芦荟,但是事实上它们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用来酿酒的龙舌兰必须生长10年以上,而且它的叶子对于酿酒毫无用处,用来做原料的地方只有饱含汁液的茎部而已(各位童鞋请自行联想菠萝)。事实上,在墨西哥并不是所有用龙舌兰为原料酿造的酒都是特基拉—只有在特基拉镇附近,采用蓝色龙舌兰酿造的龙舌兰酒才算数。也就是说所有的特基拉都是龙舌兰酒,而龙舌兰酒不一定都是特基拉。一般而言,特基拉必须经过两次蒸馏之后才能将酒精含量控制在55%左右。除此之外,这玩意儿与伏特加一样,最后也需要用木炭过滤来去除酒中的杂质。普通的特基拉并不需要用橡木桶窖藏,其酒色纯净透明。这种烈性酒在用橡木桶窖藏2~4年之后,酒的颜色就会变成漂亮的金黄色。调制鸡尾酒的时候通常选择前者,目前咱们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索查、奥美嘉等品牌的特基拉。
自由古巴
Cuba Libre
既然咱们要调制的第二款鸡尾酒的名字叫做自由古巴,那么说明故事的发生地肯定是在古巴。时间回溯到80多年以前,那时候虽然花旗国曾经帮助古巴打跑了西班牙殖民者,但没几天他转手就占领了古巴。有一天,一位来古巴指导工作的霉菌少尉准备去酒吧喝上几杯小酒。在加勒比沿岸,去酒吧喝酒喝的自然是朗姆酒。可是,这位霉菌少尉一到酒吧,看见当地人都抿着朗姆酒,而其他霉菌都在都在大口大口地灌可口可乐。一边是朗姆酒,一边是可口可乐,到底选哪一个呢?纠结了半天,这位霉菌少尉将可口可乐倒进了朗姆酒中,并对着其他霉菌举杯高喊:自由古巴(Cuba Libre)。就是这一呼之后,竟然是天下相应,这种鸡尾酒迅速流传开来。从此以后,这位霉菌少尉创造的鸡尾酒便有了自由古巴这个名字。OK,咱们现在就来轻松一下,一起感受来自哈瓦那的夏日清凉。
鸡尾酒的配料
前面咱们已经说完了鸡尾酒的灵魂—六大基酒,那么现在就再来说说调制鸡尾酒那些必须不可缺的配料。要调制出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基酒的确是功不可没,但是这六大基酒不是无色透明就是金黄色,那一杯杯色彩绚丽的鸡尾酒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还有一种酒功不可没,现在咱们就从力娇酒开始说起。
力娇酒
Liqueur
虽然力娇酒也被划分为一种独立的酒类,但是事实上这玩意儿却是预调好的鸡尾酒—调制力娇酒的基酒包括:白兰地、金酒、朗姆酒、威士忌以及其他烈性酒,只要在这些烈性酒的基础上加上香料和糖就可以调制出力娇酒。力娇酒中加的糖通常都是植物糖浆,因此入口之后会有香甜可口的感觉。一般而言,力娇酒主要分为水果酒和植物酒两种。前者的颜色多为水果的天然色泽,而后者如果不是后期添加的色素,那么颜色多半是无色透明。正是由于力娇酒甜度较高、色彩艳丽的特点,因此成为调制鸡尾酒不可缺少的原料,不少调酒师都认为仅仅几滴力娇酒就可以改变一杯鸡尾酒的风格。除了用于调制鸡尾酒之外,力娇酒还可以用在烹调、烘培,布丁以及一些盘、甜点上起调味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力娇酒的品牌很多,咱们能买到的主要有波士蓝橙、棕可可、白可可、樱桃白兰地、香蕉等口味的力娇酒。
五大汽水
汽水这玩意儿相信各位童鞋都应该非常熟悉,它不过是含有二氧化碳的纯净水而已。咱们给这玩意儿加点柠檬就是柠檬汽水,加点苹果就是苹果汽水,反正种类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如此之多的汽水中,调制鸡尾酒用得最多的其实只有苏打水、汤力水、干姜水、七喜、可口可乐这五种,它们就是调制鸡尾酒的五大汽水。
苏打水
Soda Water
说起苏打水这玩意儿,由于最初是用小苏打为原料来产生二氧化碳故而得名。现在的苏打水,早就与小苏打早就划清了界线—工业化生产时直接将二氧化碳加压,使其溶解入纯净水中,就成了苏打水。常见的苏打水无色无味,但市场上也有部分加盐苏打水销售,这种苏打水口感稍咸。在调制鸡尾酒的时候,苏达水大多用来降低鸡尾酒的酒精含量。
汤力水
Tonic Water
汤力水其实是Tonic Water的音译,在香港、台湾等地又叫通力水、通宁水,是由苏打水、糖与奎宁调配而成的。由于这玩意儿咱们在前面调制金汤力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些说明,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叙了。
干姜水
Ginger Water
咱们在这里说的干姜水可不是某些童鞋用雪碧煮姜片的那种饮料,而是实实在在的汽水。这种汽水由于加入了生姜、柠檬等原料来调香,所以整体口感非常辛辣,有增进食欲的功效。干姜水不仅可以用来调制鸡尾酒,冰镇之后也能直接饮用。由于在咱们这片李嘉诚他们家出的屈臣氏干姜水卖得最好,所以酒吧中多采用这种干姜水。
七喜
7 Up
对于七喜这款汽水,不少童鞋都应该喝过,传说这这款汽水是由7种原料来调香。不过虽然在咱们这片七喜是由百事可乐生产,但是在这玩意儿的家乡—花旗国,它却是由Dr Pepper/SevenUp公司生产的,百事可乐不过购买的海外授权而已。由于在花旗国,七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市场的绝对优势,因此哪里的人民群众早就已经将这款汽水作为了柠檬味汽水的代表。
血腥玛丽
Blood Mary
说完了鸡尾酒的6种基酒,那咱们就来调制一款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血腥玛丽。虽然血腥玛丽在圈内的名气大得很,可是要追溯其它的历史来可就短得很了,不过70多年而已。上世纪20年代,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花旗国搞了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通过法令来规定凡是站在这个国家土地上面的人,不仅不准酿酒,而且只要聚众喝酒就是大罪一桩。对于这条法令,各位童鞋可以好好想想,那时不光是买不到酒了,而且就算是有酒,所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没了知己,一个人喝还有什么意思?于是花旗国的人民群众就像咱们60多年前,在根据地的广泛开展地道战打鬼子一样,纷纷将酿酒的作坊转入地下。虽然地下酿酒算是解决了有没有酒喝的问题,但是喝酒却依然不能公开—鬼才知道你面对的人是不是少数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反动派?面对这些反动派,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实践中他们为了更好地保全革命同志(要是因为酿酒、喝酒而不幸被抓,就要被罚款1000美刀,外加蹲半年监狱),也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果实,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果汁、汽水、水果、冰块……放入酒中来掩饰,反正只要让杯中之物看上去不像酒就行了。大名鼎鼎的血腥玛丽,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人民群众将番茄汁加入到伏特加中来掩盖酒味。由于这款鸡尾酒看上去犹如鲜血般黏稠,鲜艳夸张的颜色加上复杂辛辣的口感总是让人联想到日不落帝国历史上那个以迫害新教徒而著称的暴君“血腥玛丽”(玛丽一世)来,以至于人们干脆就用血腥玛丽来称呼它。而花旗国的禁酒运动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30年代,经过了长达13年零10个月19日17小时31分钟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人民群众终于在1933年12月8日下午5时31分获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在此之后,血腥玛丽也就更为人所知了。最后再多说一句,当年花旗国所通过的那条法令其实就是他们家历史上唯—条被取消的修正案——宪法第18修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