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留学之父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7 17:07
咱中国人动不动就喜欢说个“父”字,比如像是国父、原子弹之父、飞机之父、汽车之父、奥特曼之父……《X X字典》告诉我们,“父”的一种字意是对大事业创始者的尊称。所以,今天我们要给同学们介绍的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被后世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第一次学习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19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广东珠海南屏镇)。容闳人如其名,厚道,包容。不过,对于一个当时出生在乡下人家的小P孩来说,这种有容乃大的open人生观和世界观显然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香山县毗邻澳门这块浸淫着万恶资本主义文明的飞地,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孔不入的腐朽西方文化自然会对淳朴的香山人民产生不大不小的影响,所以容闳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澳门去读书了。
不过,跟今日咱们内地学生想去港澳上学困难重重的情况不同,容闳当初去澳门绝不是因为他老爸有多么宏伟的英才养成计划,相反,只不过是因为当时他家里实在太穷了。
容闳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张嘴都靠在澳门打工的老爸,生活困顿,他自然上不起正牌的私塾,而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可包食住的教会学校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但在17世纪那个年代,这些双语教学+纯外教+小班制的洋学堂可不像如今那么牛X,教会学校实际上跟今天的XX烹饪学院、XX文武学校,X X培训中心差不多。但是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多明智的选择呀!
容闳进的是一位传教士的妻子郭士立夫人创办的学校,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郭士立夫人的丈夫那位传教士的真正身份居然是一个毒贩子,就在1839年缉毒大队长林则徐来到广东扫毒时,传教士和传教士夫人被赶回了英国,容闳也只有缀学了。其实容闳当时并不能进入这所贩毒学校的,只是当时澳门马礼逊学堂尚未办好,才和另外几位男生暂入这所女生学校,结果没想到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一离开学校就离开了两年。
再次回校
不得不说,容闳是幸运的,就算郭士立夫人被赶出中国时,她仍然非常挂念着他,她托负布朗先生—新成立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的校长在学校复课时一定要找到他。而这个布朗先生也将是在他以后的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人。原来以为他的人生只是认认真真读到十七八岁的样子,然后顺利成为一位高级翻译,跻身于商界或外交界。可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那天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要回美国去了。他非常舍不得所以想带几个同学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请站起来。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容闳是第一个站起来的,接着站起来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黄胜(Wong Shing),一个叫黄宽(WongFoon)。那个时代的“出国”可不像今天这么风光,很有可能就意味着生离死别,这基本上跟我们今天说去登月差不多了。更何况当初家里人送容闳去洋学堂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一点外文,长大做一个买办或是翻译,过上比一个农民更好的生活而已。所以当容闳把自己要出国的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哭了,但最终容妈妈还是同意了。
远赴美国
四个月后,这3个年轻人一起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虽然是三个人去,可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容闳一个人。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回国。两年后,黄宽也转往苏格兰去学医了。他先是在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三年后,容闳考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不可否认,这是件相当相当彪悍的事情,因为要进耶鲁大学,首先要考数学,但是从之乎者也八股文的旧中国来的容闳根本就没有学过数学;第二,要考古希腊语,虽然他的英文不错,但这貌似对从来没接触过的古希腊语也没多大帮助。但是,经过了我们无法想象的10个月的超BT学习,容闳居然通过了考试,成为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开始攻读英国文学。万事开头难。刚入校时,虽然容闳每天都相当刻苦用功,可不但学习成绩没上去,身体反而变得非常瘦弱;到了二年级,他功课依然不好,微积分甚至还一直不及格,甚至差点留级。可贵的是,容闳有一种惊人的毅力,站起来的,接着站起来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黄胜(Wong Shing),一个叫黄宽(WongFoon)。那个时代的“出国”可不像今天这么风光,很有可能就意味着生离死别,这基本上跟我们今天说去登月差不多了。更何况当初家里人送容闳去洋学堂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一点外文,长大做一个买办或是翻译,过上比一个农民更好的生活而已。所以当容闳把自己要出国的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哭了,但最终容妈妈还是同意了。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没有放弃,始终刻苦学习,三年级的时候容闳的成绩终于上去了。留学生留学生,不光要学,还得生活。容闳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这在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读书之余,容闳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的时候,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就这样,1854年,也就是在容闳踏上那片当时对中国人来说仍充满新奇神秘色彩的新大陆之后的第八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了,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选择和完成学业的留学生,第一个自费留学生,第一个通过勤工俭学完成留学学业的人。
当容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远方的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事业”。
抱梦回国
1854年11月,容闳毅然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带着这个梦想,踏上了回家的路。经过了同样的98天海上颠簸,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充满了战乱、贫穷、愚昧的祖国。
但是该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简捷的途径便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不过容闳辛苦奔波了一年多却是一无所获,虽有些失望,还好并没有动摇容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决心。“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从古至今就没被推翻过,于是他选择了经商,他先来到了上海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开办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倒也有了一些名气。
资金问题解决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人。1860年,适逢太平天国运动,既然都是拜上帝的,于是容闳决定到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碰碰运气。在南京,他见到了当时主持大政的洪仁玕,容闳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不过很遗憾,这些搞农民起义出身的“教徒”们哪有任何真正现代化的思想,根本不能体会得到容闳的一片苦心,虽然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不过倒很尊重他,封了个四品爵位给他。
郁闷的容闳回到上海,继续四处奔走。1863年,容闳突然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召见。原来,曾国藩想办工厂,办工厂就得有机器,但这玩意又只能从外国买。另一方面,容闳以前在上海结交的几个人都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他们一致推荐容闳来当采购员。容闳突然觉得这说不是他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一个机会,于是在曾国藩第三次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曾国藩的派遣,再次赴美。办完采购机器之事回国,容闳官授五品,此时已是1865年春,距他留学回国已过了11年。不过容闳没想到,做了五品官还是不能直接对朝廷说话,因为在大清政府只有官居四品以上,才有奏事权。留学之事再次搁置。
1870年,曾国藩因为“天津教案”去天津跟洋人谈判,容闳随行当翻译。有了这个跟朝廷红人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他大胆向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也意识到洋务人员的重要性,终被容闳说动,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终于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前前后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
幼童留学计划
“幼童留学计划”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容闳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到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挤破头(估计选拔现场规模绝对秒杀X女和X务员考试)。但是在容闳的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跟他母亲当年的想法一样,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如此遥远,不少人都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而且将这些十来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你让学生家长怎么能够接受?所以,容闳虽然使出了全身解数,可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去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还在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杯具的还是没有招满,最后无奈只好在香港又拉了几个人才凑足了数。1872年8月11日,容闳率领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中国留学史大幕终于开启。此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在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吻合。在中国留学教育的大门开启以后,又出现了庚款留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星星之火,已可燎原。
1890年,容闳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戊戌维新之中支持维新派,并参与维新派的政变计划,事败后容闳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1900年,他在去往台湾的途中认识了同乡孙中山,后来被谢缵泰、杨衢云推为“中国国会”会长,并赴美筹款举事。可惜国内十一月革命失败,于是容闳又留在了美国。1910年,容闳邀请孙中山赴美商谈,表示支援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请容闳归国,他欣然同意,但1912年4月21日,容闳却在美国去世,享年84岁。
1998年是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容公之名,可留千古。
硕果累累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这样就能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材。不过由于晚清政府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容闳的宏伟计划在1881年就夭折了。即使只有短短10年,当年的这批人毕竟还是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
其中包括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的负责人詹天佑,东亚银行的创立人周寿臣,山东大学首位校长、中华民国首位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这些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成就也见证了容闳的历史眼光,也成为了他对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
或许没有容闳,中国也迟早会派幼童出国留学,但往后推迟几十年总是很有可能吧。正是有了他,才有那120个幼童。这批留美幼童带回来的不只是自己所学,更是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带入了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他虽然没能挽救晚清政府的灭亡,但是却开启了后人向往文明科学的潮流。中国近代100多年以来的科技发展,都是以容闳的留学计划而开始的。直到现在,中国留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去向时,大多会先考虑美国,恐怕也不是和容闳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说,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场风暴。也就是说,一场风暴的来临需要一只正确的蝴蝶正确地煽动翅膀。在近代中国追求科技兴国的风暴中,容闳正是那一只正确煽动翅膀的正确蝴蝶。
……
第一次学习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19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广东珠海南屏镇)。容闳人如其名,厚道,包容。不过,对于一个当时出生在乡下人家的小P孩来说,这种有容乃大的open人生观和世界观显然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香山县毗邻澳门这块浸淫着万恶资本主义文明的飞地,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孔不入的腐朽西方文化自然会对淳朴的香山人民产生不大不小的影响,所以容闳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澳门去读书了。
不过,跟今日咱们内地学生想去港澳上学困难重重的情况不同,容闳当初去澳门绝不是因为他老爸有多么宏伟的英才养成计划,相反,只不过是因为当时他家里实在太穷了。
容闳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张嘴都靠在澳门打工的老爸,生活困顿,他自然上不起正牌的私塾,而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可包食住的教会学校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但在17世纪那个年代,这些双语教学+纯外教+小班制的洋学堂可不像如今那么牛X,教会学校实际上跟今天的XX烹饪学院、XX文武学校,X X培训中心差不多。但是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多明智的选择呀!
容闳进的是一位传教士的妻子郭士立夫人创办的学校,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郭士立夫人的丈夫那位传教士的真正身份居然是一个毒贩子,就在1839年缉毒大队长林则徐来到广东扫毒时,传教士和传教士夫人被赶回了英国,容闳也只有缀学了。其实容闳当时并不能进入这所贩毒学校的,只是当时澳门马礼逊学堂尚未办好,才和另外几位男生暂入这所女生学校,结果没想到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一离开学校就离开了两年。
再次回校
不得不说,容闳是幸运的,就算郭士立夫人被赶出中国时,她仍然非常挂念着他,她托负布朗先生—新成立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的校长在学校复课时一定要找到他。而这个布朗先生也将是在他以后的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人。原来以为他的人生只是认认真真读到十七八岁的样子,然后顺利成为一位高级翻译,跻身于商界或外交界。可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那天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要回美国去了。他非常舍不得所以想带几个同学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请站起来。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容闳是第一个站起来的,接着站起来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黄胜(Wong Shing),一个叫黄宽(WongFoon)。那个时代的“出国”可不像今天这么风光,很有可能就意味着生离死别,这基本上跟我们今天说去登月差不多了。更何况当初家里人送容闳去洋学堂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一点外文,长大做一个买办或是翻译,过上比一个农民更好的生活而已。所以当容闳把自己要出国的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哭了,但最终容妈妈还是同意了。
远赴美国
四个月后,这3个年轻人一起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虽然是三个人去,可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容闳一个人。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回国。两年后,黄宽也转往苏格兰去学医了。他先是在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三年后,容闳考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不可否认,这是件相当相当彪悍的事情,因为要进耶鲁大学,首先要考数学,但是从之乎者也八股文的旧中国来的容闳根本就没有学过数学;第二,要考古希腊语,虽然他的英文不错,但这貌似对从来没接触过的古希腊语也没多大帮助。但是,经过了我们无法想象的10个月的超BT学习,容闳居然通过了考试,成为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开始攻读英国文学。万事开头难。刚入校时,虽然容闳每天都相当刻苦用功,可不但学习成绩没上去,身体反而变得非常瘦弱;到了二年级,他功课依然不好,微积分甚至还一直不及格,甚至差点留级。可贵的是,容闳有一种惊人的毅力,站起来的,接着站起来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黄胜(Wong Shing),一个叫黄宽(WongFoon)。那个时代的“出国”可不像今天这么风光,很有可能就意味着生离死别,这基本上跟我们今天说去登月差不多了。更何况当初家里人送容闳去洋学堂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一点外文,长大做一个买办或是翻译,过上比一个农民更好的生活而已。所以当容闳把自己要出国的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哭了,但最终容妈妈还是同意了。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没有放弃,始终刻苦学习,三年级的时候容闳的成绩终于上去了。留学生留学生,不光要学,还得生活。容闳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这在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读书之余,容闳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的时候,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就这样,1854年,也就是在容闳踏上那片当时对中国人来说仍充满新奇神秘色彩的新大陆之后的第八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了,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选择和完成学业的留学生,第一个自费留学生,第一个通过勤工俭学完成留学学业的人。
当容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远方的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事业”。
抱梦回国
1854年11月,容闳毅然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带着这个梦想,踏上了回家的路。经过了同样的98天海上颠簸,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充满了战乱、贫穷、愚昧的祖国。
但是该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简捷的途径便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不过容闳辛苦奔波了一年多却是一无所获,虽有些失望,还好并没有动摇容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决心。“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从古至今就没被推翻过,于是他选择了经商,他先来到了上海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开办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倒也有了一些名气。
资金问题解决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人。1860年,适逢太平天国运动,既然都是拜上帝的,于是容闳决定到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碰碰运气。在南京,他见到了当时主持大政的洪仁玕,容闳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不过很遗憾,这些搞农民起义出身的“教徒”们哪有任何真正现代化的思想,根本不能体会得到容闳的一片苦心,虽然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不过倒很尊重他,封了个四品爵位给他。
郁闷的容闳回到上海,继续四处奔走。1863年,容闳突然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召见。原来,曾国藩想办工厂,办工厂就得有机器,但这玩意又只能从外国买。另一方面,容闳以前在上海结交的几个人都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他们一致推荐容闳来当采购员。容闳突然觉得这说不是他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一个机会,于是在曾国藩第三次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曾国藩的派遣,再次赴美。办完采购机器之事回国,容闳官授五品,此时已是1865年春,距他留学回国已过了11年。不过容闳没想到,做了五品官还是不能直接对朝廷说话,因为在大清政府只有官居四品以上,才有奏事权。留学之事再次搁置。
1870年,曾国藩因为“天津教案”去天津跟洋人谈判,容闳随行当翻译。有了这个跟朝廷红人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他大胆向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也意识到洋务人员的重要性,终被容闳说动,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终于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前前后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
幼童留学计划
“幼童留学计划”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容闳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到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挤破头(估计选拔现场规模绝对秒杀X女和X务员考试)。但是在容闳的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跟他母亲当年的想法一样,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如此遥远,不少人都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而且将这些十来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你让学生家长怎么能够接受?所以,容闳虽然使出了全身解数,可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去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还在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杯具的还是没有招满,最后无奈只好在香港又拉了几个人才凑足了数。1872年8月11日,容闳率领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中国留学史大幕终于开启。此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在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吻合。在中国留学教育的大门开启以后,又出现了庚款留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星星之火,已可燎原。
1890年,容闳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戊戌维新之中支持维新派,并参与维新派的政变计划,事败后容闳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1900年,他在去往台湾的途中认识了同乡孙中山,后来被谢缵泰、杨衢云推为“中国国会”会长,并赴美筹款举事。可惜国内十一月革命失败,于是容闳又留在了美国。1910年,容闳邀请孙中山赴美商谈,表示支援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请容闳归国,他欣然同意,但1912年4月21日,容闳却在美国去世,享年84岁。
1998年是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容公之名,可留千古。
硕果累累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这样就能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材。不过由于晚清政府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容闳的宏伟计划在1881年就夭折了。即使只有短短10年,当年的这批人毕竟还是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
其中包括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的负责人詹天佑,东亚银行的创立人周寿臣,山东大学首位校长、中华民国首位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这些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成就也见证了容闳的历史眼光,也成为了他对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
或许没有容闳,中国也迟早会派幼童出国留学,但往后推迟几十年总是很有可能吧。正是有了他,才有那120个幼童。这批留美幼童带回来的不只是自己所学,更是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带入了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他虽然没能挽救晚清政府的灭亡,但是却开启了后人向往文明科学的潮流。中国近代100多年以来的科技发展,都是以容闳的留学计划而开始的。直到现在,中国留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去向时,大多会先考虑美国,恐怕也不是和容闳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说,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场风暴。也就是说,一场风暴的来临需要一只正确的蝴蝶正确地煽动翅膀。在近代中国追求科技兴国的风暴中,容闳正是那一只正确煽动翅膀的正确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