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本草綱目》,豆腐,《隨園食單》
  • 发布时间:2015-09-06 12:46

  豆腐真可謂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發明。

  舊時的貧民階層,沒有豐富的葷食,就是靠豆腐補充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吃豆腐」又可譯作「佔便宜」,為何?這麼美味營養的東西,又如此廉價,吃豆腐不是佔便宜是甚麼?而在海外的人,閒時到唐人街小館打牙祭,少不了要吃一盤燒豆腐,才有家鄉的風味。

  著名學者、文學批評家金聖嘆上斷頭台時,對監斬官說:有一要事要與兒子商談。監斬官想:垂死之人,無非是交代一些後事,就叫其子上前聽。結果金聖嘆異常認真地囑咐道:「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味道賽過牛肉乾,切記切記!」

  雖說這表現了金聖嘆面對生與死的豁達坦蕩,卻也體現出他對豆腐的熱愛。據考證,豆腐原產於安徽淮南地區,是淮南王劉安所創。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述:「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宋朱熹有詩云:「種豆豆苗稀,力渴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說的是他如果能像淮南王劉安那樣發明了豆腐,只要坐在家中,財富就能源源而來,成為大富翁。其實豆腐的發明也是出於偶然。劉安的母親愛吃黃豆,某日臥病在牀,無法咀嚼黃豆,劉安便讓人把黃豆磨成粉,再加水煮成湯給母親喝。又怕她食之無味,就在湯中加入鹽調味,沒想到這加了鹽的黃豆湯凝固成塊,成了豆腐的雛形。

  而以豆腐入饌的美食,大江南北比比皆是。早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有列出多個豆腐菜的菜單: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八寶豆腐與蝦油豆腐等。豆腐發源地安徽的豆腐名菜,有屯溪的八公山豆腐與黟縣的臘八豆腐,安徽當地的毛豆腐與臭豆腐更是馳名全國。今年年初與友人在黃山腳下吃的一道叫「長陔三寶」的徽菜也記憶猶新,三寶指火腿、筍乾、豆腐角,三樣東西加入白菜用砂鍋慢慢燉煮,湯濃鹹鮮,有點像上海的腌篤鮮,煮到後面最好吃的是筍乾與豆腐角。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出產豆腐,但好豆腐的產地有一必不可少的條件:甘甜的天然泉水。有好泉水、好的黃豆、好的工藝,所產豆腐必然品質超群。山東泰安、雲南石林、福建長汀等地皆因當地有上好泉水,所產的豆腐揚名全國。

  2006年我與友人到福建龍岩一帶遊玩,到達新泉時,老習慣必是先探尋當地有何美食。按朋友的介紹到了一家溪邊的小菜館,吃他們的一道名菜:溪魚豆腐。小溪魚是剛撈出來的,大小不一,約兩三個手指寬。油燒熱,把溪魚在油中炸成微焦,放入葱薑蒜與醬油,再加入豆腐慢火燜煮,大約二三十分鐘即成。嚐那魚肉細嫩鮮美,而豆腐更是此菜的精華,完全將魚的鮮味吸收。加之豆腐自身的淳香,滋味比之雞汁不遑多讓。原來新泉就以甘美的泉水與溫泉聞名。有如此好的泉水,做出來的豆腐就異常鮮美,再加上新鮮的溪魚,味道自然錦上添花。

  龍岩豆腐好吃,還有一個秘密,就是當地客家人做豆腐時用了特殊材料:甜樹葉。用它煮的水可以用來點豆腐。不用鹽滷或石膏,更天然,因此龍岩客家人的豆腐美名遠播。紅菌豆腐渣亦是福建龍岩客家的特色豆腐食品,用做完豆腐剩下的豆腐渣製成。因為經過發酵,它的表皮長了一層磚紅色的黴菌,看着像奶酪,聞着有濃郁的酒麴、豆醬、酵母氣味,可煎可炒亦可做湯,既美味,又養生。

  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也是可以製成佳餚的。一般講究的人家會用它炒素肉鬆食用,對老年人或怕胖的人來說最為相宜。把花生油燒熱,加入乾豆腐渣,隨炒隨加油,炒透放凉,吃到嘴裡酥鬆香脆,比福州肉鬆還要美味。唐魯孫曾寫過一段軼事:有一日張伯駒(號稱北平四公子之一)到他家吃飯,吃到一道火腿炒豆腐渣,食而甘之,認為粗淡中有絕味。過些天就叫人送一隻大火腿來,想再嚐嚐火腿炒豆腐渣。大家吃完讃不絕口,韓頌閣說:「俗語有句:吃豆腐花了肉價錢。今天我們吃豆腐渣花了火腿價錢。」大家相顧大笑。後來他們請客聚餐,便都會有道葷炒豆腐渣。

  金庸筆下的大才女黃蓉也是用一道豆腐菜「二十四橋明月夜」讓洪七公吃得心服口服,而教了郭靖「降龍十八掌」。這道菜是用整隻火腿挖空,填入豆腐蒸熟,最後棄火腿而食豆腐。豆腐吸收了火腿的精華,自然鮮美絕倫,與唐家的火腿炒豆腐渣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金庸除了是位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而且是一位喜歡吃豆腐的美食家。

  關於豆腐的事情,寫幾本書也寫不完。本文以豆腐開篇,自然也要以豆腐結尾。唐魯孫先生生前食過的六家做豆腐的好地方,現在不知是否尚存,不妨寫出來與眾食家存念:上海老伴齋的雞刨豆腐、老正興的火腿燒豆腐、廣州東南緣的雞蓉釀豆腐、南京夫子廟六華春的紅白豆腐羹、漢口小圃的蹄膀燉凍豆腐、北平灶温度蝦子鍋塌豆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