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哲 上善七德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山水画,书法,中国画
  • 发布时间:2015-10-09 13:47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叫山水画而非风景画,因为山水画中的山水蕴含着道家的风水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山水画中的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解读客观世界的心理影像,所以水在山水画中是重要的表现载体。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薛亮在自己的创作中把对水的表现上升到一个道德的层面,体现了老子的“上善若水”这一哲学思想。

  薛亮,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艺术类高级职称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

  七德之见

  一、守拙,它是无为的状态;二、齐心,凝聚力极强,最终所有的水都会凝聚到一个地方,一旦聚集到一起就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向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向前流,直到归入大海;三、天然,看起来很柔弱,但是柔弱中带有很钢性的骨气,看我们的大江大河,中间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但是可以一往无前,破开万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四、博大,具有包容力、渗透力、亲和力,可以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可以滋润万物,养育万物;五、灵活,不拘束,不僵化,有时平静,有时咆哮粗犷,有时奔放,有时宁静;六、透明,因为水的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我们每个人如果把自己修行得如同透明的水,心静如水,那天下就和谐了;七、公平,无论放在何处,只要静下来,则会保持一个水平面。

  中国书法的结体美

  我作品中的构图灵感源自中国书法的造型美。我们一般讲“书画同源”,这种理解在我之前仅仅停留在用笔、用墨、点线转折、抑扬顿挫,而忽略了书法的结体美。八十年代中期我试图将这种结体美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这一点不谦虚地讲我是得风气之先的。后来有人看了我的画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是从哪里汲取的营养。我们不妨把单个汉字的不同字体拿出来看一下,比较它的结体美感、黑白分布、点线交错、空间分割。我的画面的构图与书法的结体美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对书画同源的一种理解和重新发现,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发现从开始的生硬不协调,到今天比较完美地运用于我的画面造型符号以及构图中,这种结体美穿插隐藏在具体的物象中,我会运用造型符号构成一个有意味、有韵致的心理影像,营造特殊的画面氛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达到高度吻合之后,通过毛笔在宣纸上行笔的轨迹,记录的是当下的一种情绪,或是一种心理轨迹,一种生命轨迹。中国画经常强调写,而不是画,西方艺术强调制作,中国画的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这个写是不容更改的,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画家所记录的主观情绪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感觉。关于中国画创作,《画论》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的“得心源”就是将自己融入造化,去感受和交流,把自然界中的万物看做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本体和存在,这样才能画出中国画独有的意境。

  大象无形 万物有灵

  其实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的形态是有区别的,比如江水、湖水、溪水,有山间流淌出来的潺潺溪流,还有自上而下的瀑布,它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不同的,所传达的美感也是不同的。画家通过对水的描绘,将自己对“上善若水”“真水无香”“水无形而恩泽天下”的理解,传达给世人。这是一种朴素的东方世界观,一种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对自然的崇拜。中国画是讲究万物有灵的,一切的存在都有它的生命,水也不例外。水的形态可方可圆,随着气候的变化,可以是固体的冰,也可以是液体流动的水,甚至是气化成天边的云彩。正因为水是无形的,所以对水的描写在国画中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用线条、渲染的方式去表现,也可以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正因为水的无形,所以描写是有难度的,而水的无形使其拥有无限的魅力,吸引我去观察、去表现,把水最本质的品德表现出来。

  古代水法的当代解读

  自古画山有皴法,画树有树法,画建筑有界画法,都有固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古人的方法,如何在古法中能够出新,如何演绎这种古老的画法使其以一个时代的形态出现,符合当下的审美,这是我们当代人需要用一生精力去探索的。宋代马远有《水图》长卷,里面演示了各种水的绘画方法,有江水、溪水、海水等等。千百年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了程式化的古老的表现符号,这种符号不符合当下的审美,所以我们当代的画家必须有所继承也要有所创造,但这种创造同样要源于生活,绎成意象,描绘到画面中,延续中华文化的文脉继续发展,让中国古老的艺术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的审美特征。

  画的是一种民族的风骨

  写实的西方绘画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而中国画是对事物的一种表现,它更倾向于自我;西方绘画是代山川而言,而中国画是山川代予言。中国画是画家表达自我情绪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们所指的中国画的风骨就是把自己融入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同时利用中国绘画的骨法用笔这一基本标准,以意象化的造型手法来表现自然山川。其中的意象是中国画家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复合体,是诗性的,感性的,隐喻性的,畅神的,既包含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包含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暗喻性的表达。我们画一棵树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树,而是在画人,画人的风骨。为什么很多古画中的树都那么那苍劲、雄健、有骨气,其实是画家将主观的情绪渗入客观的物象中,通过笔下的物象将画家的风骨得以形象化符号化,所谓“由技而近乎道”,将“形而下”的笔墨技法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中国山水的审美核心并不在于一地一景的具体描绘,而是借景抒情,由此而看,中国山水画的人文价值远远高于西方的风景画。

  每张画都是审美合作

  我从事绘画创作已经长达四十五年,其中既有变化也有不变,变的是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断丰富,不变的是对艺术的从一而终,对中华文明的敬畏,对时代对人民的感恩。我觉得我的画还在变化中,至于怎么变,我可能把我的绘画语言变得更意象些,纯粹些,和谐些,空灵些,努力做到一情一景,一景一法,一法一境,让艺术的审美含量再大一些,让观众看完我的画作之后能在心灵上产生更大的精神共鸣、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其实我们每看一张画都是一个审美的合作过程,每个人对每张画都有各自的审美再创造,所以我想把空间再拓展大一点,最终能够进一步唤醒当代人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与理解。

  采访/孙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