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的老人 回家的路在哪里?

  在城市的街头,我们时常会看到目光呆滞、动作迟缓的老人或在茫然行走,或蜷缩在街头墙角;翻开报纸打开微信,关于老年人的寻人启事时常映入眼帘。近几年,由于珠三角城际交通日益便利,广佛、佛肇双城之间走失的老人增速显著。老人走失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寻找走失的老人,儿女风雨兼程四处奔波,有的老人被幸运找回,有的一去不返,在儿女心中留下永远的痛。本期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走失的老人:他们回家的路在哪里?

  【事例直击】

  他们一出门就忘了回家的路

  九旬老人出门理发迷路

  近日,某社区警务站深夜巡逻时看到一名老人躺在一辆三轮车上睡着了,走近发现老人年事已高,民警叫醒老人后询问老人家在哪里,可老人口齿不清楚,反应也有些迟钝,一时间民警不知道如何是好。待老人稍稍清醒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并称自己已经93岁。民警通过公安综合查询系统寻找老人的相关信息,经过不断检索,最终确认了老人的信息,随后联系老人的家人将老人送回。

  原来,老人与儿子一起住,上午出来理发,骑着三轮车出门,可是走了一会儿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一直骑行,不过没走多远便体力不支,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老人家里人已经寻找一天未果,幸好遇到民警将老人送回家。

  老人上错公交车迷路

  早前,78岁的刘大爷乘坐公交车出来遛弯,当车行驶到终点站时,司机发现老人没有下车的意识,走上前询问情况,得知老人坐车迷路了。司机跟汽车公司说明情况,按照刘大爷手机上存的电话号码,联系到刘大爷的女儿,把张大爷送回家。

  无独有偶, 67 岁的赵阿姨独自坐上公交车去医院看病。当车到终点站后,司机发现老人还在车上坐着,司机便走上前去询问老人,才得知赵阿姨耳背眼花,一直在车上坐着也不知道自己要在哪里下车。司机和警务站的民警合力将赵阿姨送回家中。

  儿子2万元酬金寻母

  几天前, 张先生的妈妈丢了。53岁的黄阿姨,从广州白云区的家中出走,就再没有踪影。张先生说,如果妈妈能找回来,愿意酬谢知情人2万元现金。于是张先生连日来在到处张贴寻人启事。

  妈妈患有间歇性的轻微精神病,“这病是她年少时考高中或大学不中给患上的。”张先生记得,年幼时,母亲就曾出走多次,个把月方才回来。出走当日,母亲四处要人借钱。“这是她发病的症状”,借了10元钱,她就背着一个小红色的格子包,出去了。“我们没人限制她的自由,以为她会像平时那样回来。她这病,每年发作一两次,持续十多天。”王先生说,但这是头一次,妈妈走了再没回来。张先生意识到不妙,就叫兄弟姐妹去寻找。他们找搭客仔去贴寻人启事,他们也去过公交总站,派出所他们也去过了,拿了报警回执单。但是,一无所获。“妈妈身上没有钱,也没有身份证,带了一部手机还没有电话卡。尤其是母亲情绪不稳定容易病发。”

  【社会调查】

  老人走失成日益严重社会问题数据:

  近三年走失老人年均递增5%

  佛山禅城警方近日发布通报称,近三年来,辖区走失老人的年均增幅均达到了5%,年均走失老人达250起。特别由于珠三角城际交通日益便利,广佛、佛肇双城之间走失的老人增速显著。其中,异地务工人员的父母走失,占到走失总数的八成以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来老人和本地人联系少,一旦身体或精神出现问题,对道路交通的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最容易发生走失。

  老人走失的原因大概分三类

  三元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医生表示,老人走失的原因大概分三类,一是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或精神疾病等,家人请不起护工,又疏于照看;二是老人年龄太大,记忆力减退,总有记不住路的时候;三是老人和家里人闹矛盾,赌气离家出走。而体谅子女工作辛苦、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是老人们在患有疾病、明知有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自己出行的主要原因。陈医生强调,在走失的老人中,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痴呆症)或某种精神疾病的占一半以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精神方面有问题的老人,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有限,日常生活也有障碍。他们不但记不住个人信息,而且记不住路,独自外出时走失的几率就大。”陈医生表示,80岁以上的老人约1/3患有阿尔茨海默这种认知障碍疾病。记者获悉,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有2亿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人数约有1000万,占全球1/4,然而仅有21%获规范诊治。陈医生表示,家属常把病人的早期症状和自然衰老混淆,以为是“老糊涂”,而病人对患病感到羞耻,排斥到医院治疗,也导致了漏诊或迟治。如何看护好这些患病的老人,成为让儿女们头疼的问题。

  不少家庭遇到过老人走失

  记者随机采访了广州10个家中有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9个家庭都遇到过老人走失的事情,有的老人因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外出散步忘记了回家的路;有的老人和家人闹矛盾,赌气出门,出门后找不到家,在民警或好心人的帮助下送回。黄女士有位75岁的父亲,有脑血管疾病,早晨爱出去遛弯,有一次外出后没回来,家人都疯狂寻找,最后还是民警送了回来。家人此后特意为老父亲准备了一个带有追踪器的老年手机,让他挂在脖子上,每次他晚归的时候家人就会打电话过来。

  【各抒己见】

  关爱老人,不仅是防走失

  发现异样及早干预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医生表示:“老人走失事件多数发生在患有老人痴呆症或精神疾病的老人身上,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根本不知道家中老人患了老人痴呆症,有时老人反应较慢、记不清一些事情,子女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年纪大了都会比较健忘,还有一些老人意识到自己可能患病却讳疾忌医,从而耽误了病情。”郭医生建议子女重视和了解老人痴呆症,“如果发现老人有什么异常行为,子女应该马上带老人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及时对老人的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

  缺乏起码的社会救助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梁女士则表示,政府还没有足够重视老人走失的问题,在防止老人走失和老人走失后的对策上,都缺乏起码的社会救助。“我觉得防患于未然才是解决老人走失问题的根本,作为子女应尽量做一些不让老人走失的预防工作。现在老人走失后,儿女多数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去寻找,是来自个人的传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我希望政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最根本还是子女的关怀

  广州某重点大学李教授认为,要解决老人走失问题,家人和社会都需要给老人多一些关爱。“防止老人走失,子女关怀是根本。子女平时无论工作再忙,都应该常回家看看老人,陪他们吃饭、看电视,如果实在无法回家,也一定要多打电话和父母聊天,最好也能找一些亲戚朋友去帮忙看看老人,和老人多说话。对老人的生活和情绪变化多留个心眼,多给老人一些耐心、关心和照顾。有条件的话,最好把父母接到身边,或者不要离父母太远,因为他们真的很需要子女的关怀。此外,在下班以后、休息日,子女也应抽时间陪老人出去逛逛,带他们去旅游、走访亲友、购物等,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比如跳舞、下棋、种花、打麻将等,令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也是锻炼大脑活动能力的好方法。”

  【百姓心声】

  无聊孤独是走失的前提

  老人:

  太无聊才会到处走

  今年68岁的周阿姨表示,平时在家很无聊所以不想待在家里,“以前孙子小还能带带孩子,现在在家只能看电视,老伴过世后,总觉得家里静静的,有点压抑,想找人聊天就只能到街上去,子女白天都要上班呢。”今年71岁的李大伯也表示在家很孤独,“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能要求他们整天陪着我们,所以只能出去找点乐子,有时候我也会到远一点的步行街逛逛,喜欢热闹的感觉。”

  而今年61岁的王阿姨则表示,想趁着自己腿脚灵活而多到一些地方,“女儿嫁到北京了,半年才回来一次看我们,平时生病了都只能是侄女陪我们去医院。趁自己还能走走逛逛,多点出去和街坊聚聚吧。”

  儿女:

  24小时守在身旁不现实

  越秀区的李阿姨谈起母亲时很无奈,“我母亲患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独自在家觉得很空虚。可我工作繁忙,根本没有空闲时间陪伴。于是,母亲就喜欢天天往外跑,可外出后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和老公平时都要上班,母亲要么待在家里,要么我外出也带着她,让她在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活动——可是这不现实啊,好发愁!”

  荔湾区的陈先生说,他曾为母亲买了个定位器,但用了没几次,母亲嫌它碍事,就把它扔了,扔到哪里也不肯说。“老人很倔强,你给她衣服里塞东西,卡片啊,追踪器啊,她都坚决不要。白天我要工作,不可能陪她到处散步。父亲退休了,在家照顾母亲,她还是频频走失。我又请不起专门的护工来照看她,真令我头疼。”【为您支招】

  如何帮助“失智老人”

  广州早前发放的“黄手环”,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应用了十几年,而且已经帮助了很多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家。但是,记者的调查结果表明“黄手环”并没有真正走进中国百姓的视野,很多有“失智老人”的家庭不知道给老人佩戴“黄手环”,当佩戴“黄手环”的老人走失后路人并不知道利用“黄手环”找有关信息……“黄手环”的巨大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还需要加大对“黄手环”的宣传和普及,让“黄手环”能够真正帮助迷失老人回家,而不仅仅是个“摆设”。此外,老人需要更多的保护措施,在这里我们也为广大读者“建言献策”,介绍几个小妙招。

  妙招一:为老人配备老人专用手

  老年人专用手机是专门为老年人开发改造的手机,它拥有超大按键、超大字体和大音量,手机上还专门设置了几个快捷呼出键,可分别设定为家人电话、报警电话等,可以解决老年人遇到突发事件时快速与家属联系的问题。同时,该款手机还安装了SOS紧急呼救、远程监听、免费智能定位等系统,可以防止老人走失。

  妙招二:为老人备好个人信息卡

  子女可以为老人做一张详细的个人信息卡放在老人的衣袋内,卡上写明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卡片最好是塑封,防止多次摩擦后看不清字迹。对于一些叛逆心理比较强、不愿意带信息卡的老人,子女可以将信息卡用带色的线缝在老人的衣服的里怀,这样便于好心人发现。

  妙招三:为老人建立档案

  看护老人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应该在社会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社区可以为全区的每位老人建立档案,档案里记录清楚老人的年龄、姓名、住址、居住情况、联系方式等等,该档案应该在公安系统备份,一旦发现老人走失,警方可以根据档案记录内容迅速联系到其家人。

  妙招四:请专人看护老人

  不论是出于怕老人走丢的担心还是出于照顾好老人的目的,家中有老人的最好还是请专人看护。如果担心请专人看护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的话,可以求助于社区老人中心,现在一般社区除了有看管幼儿的服务,也会有建立老人中心、帮助照顾老人的服务。

  【权威声音】

  老人失踪可以随时报案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公安部从来没有规定过失踪案件立案要等24小时之后,对于传出“失踪要满24小时才能报警”的说法,可能是一些基层公安机关要等24小时后才受理。但是对于老人失踪,尤其是患病老人失踪,如果要等24小时那就太迟了,因为不知道他们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是身体出现问题那可能会来不及救助。所以我认为,老人失踪两三个小时后就应该报警。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公安机关责无旁贷。而且对于老人失踪案件,公安机关的官方力量要比市民的个人力量要强大得多,他们可以查看监控视频,可以通过联网寻找失踪者,还可以通过媒体来发布寻人信息,所以如果家中老人走失,市民可以随时报警。

  此外,老人的家属也要学会自救,如果老人走失,家属一方面报警,另一方面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在网上发信息,或向社区寻求帮助,以加快找到老人。

  广州老人受到的照顾远远不足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上面医生也说了,在走失的老人中,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占一半以上。很多人对阿尔茨海默病了解甚少,即便是患者家人对这个病也了解不多,何况整个社会。除了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了解少,政府的反应也不令人满意。政府到现在还没为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老人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政府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如由政府主导、社会募捐、义工参与,建立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服务中心,或老年人庇护中心,收容、救助走失的老人,可以采取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此外,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给老人装上GPS追踪器,家人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知道老人的所在位置。这些措施只要政府有心去做,其实并不难,为什么没有人做呢?政府面对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新问题缺少必要措施,除了老人走失,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帮老人解决。

  【小结】

  关爱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或许,我们因为记忆的衰减,也可能走失。面对这么多老人走失的新闻,同为子女的我们该自问一句,怎么办?

  尽孝道,尽责任,作为子女,义不容辞。如果老人可能发生走失,子女们请多做准备,为老人准备随身携带的联系卡,手写的卡片时间长了会模糊,我们可以打印,多写多印一些备用。面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每个人都要认真担负起对老人照顾的责任。

  文/钟紫燕 黄雪莹 张孟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