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市场纷繁复杂 当心白铜制品冒充

  在一些旅游景区和古玩街道,不时可以看到售卖古董的摊点,从陶瓷字画到钱币银器,让人眼花缭乱。有人抱着捡漏心理而来,把花钱买来的赝品当国宝。最近,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向警方求助,称自己的母亲买了一堆银器银饰回来当宝贝,谁劝都不听。经鉴定后发现,这些所谓“银器银饰”基本都是白铜制品。

  便宜“银器”多是白铜

  现在古董市场上一些看起来光泽有质感,价格又异常“亲民”的“银器”,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原来市场上的便宜银制品,主要成分是白铜,即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合金,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近年来,白铜的价格保持在每千克65元左右。

  这些年卖得很火的藏银和苗银也大多是白铜制品。传统的藏银为30%的银加上70%的铜,因为硬度较高,可以雕刻复杂的图案,不少手工饰品多采用藏银。而苗银只是在器具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银,主要成分依旧是铜。

  “实际上,藏银和苗银的价值在于其表面精细高超的雕刻技艺,而非材料和质地。”在此提醒大家,购买此类产品时,如果自己特别喜欢某个款式并且价格高得不离谱,还是可以入手的。

  市场常见银器的分类

  925银:是指含银92.5%的银,在国际标准上被公认为纯银标准。100%的银较软,制作时不能成型,不便做成银饰,而且比较容易“氧化”,俗称“变色”。

  素银:925银外镀白铑(行业上称白金),能够最大可能地延缓银在氧化或硫化情况下变黄变黑的特性。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素银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氧化。现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银有很大比例的产品为了降低成本,都是素银。

  泰银:泰国特产,标准也是925的银含量。外表缺乏光亮度,追求一种“古”“旧”的“古银”效果。比起925银外镀白金的银饰,由于大众基础不够广泛,相对925银来讲,价格要较低一些。

  藏银:一般不含银的成分,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传统上的藏银为30%银加上70%的铜,但即便是这样传统工艺的“藏银”,现在市场上也已见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铜替代。

  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想“捡漏”先得学几招

  1.查硬度。银首饰成色越高质地越柔软,表面越洁白光润。以60克左右的银镯子为例,如用手一拉就开,没有弹力,其成色在95%左右;如有点弹力,成色约在80%-90%;如弹力较大,成色则在70%以下。

  2.看茬口。把银饰品剪开或折开,看其茬口的颜色。如饰品柔软,茬口粗而柔,稍带微红,成色在95%左右;如用手弯折较硬,茬口白而带灰,或略有微红,成色约在90%左右;如硬度较大,茬口淡红色、黄白或带灰色,成色约在80%左右;如弯折坚硬,茬口呈微红、微黄、土黄等色,成色约在70%左右;如茬口红中带黑,或黄中带黑,成色在60%一下。

  3.银药抹试。将银饰品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与试黄金相同),用银药(银药是用银粉与水银混合成软体状)在银道上涂抹,挂银药多的成色就高,挂银药少的成色就低,不挂银药的为假货。

  4.辨色法。用眼力来识别其成色及真假。成色高的,看上去洁白、细腻、有光泽,并在首饰上印有厂家、店号等标记;成色低的,色呈微黄,做工粗糙;假的银首饰色泽灰暗,不光洁。

  5.折弯法。用手指捏住折弯,成色高的软而柔韧,易弯不易折断;质次的折弯时较硬,或勉强折动,有的甚至无法用手指折动;包银的经折弯或用锤子敲几下会裂开;假的就经不起折弯,易断裂。

  6.抛掷法。成色高的银饰品重,抛在台板上跳不高,有“噗嗒”之声;假的或成色低的则轻,抛在台板上弹起甚高,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

  7.硝酸鉴别法。用玻璃棒将硝酸溶液滴于银首饰锉口处,成色高的呈糙米色,隐绿或微绿;成色低的呈深绿色,甚至黑色。不过由于硝酸有腐蚀性,这种鉴定方法有一定安全隐患,在别的方法能鉴定银饰银器真伪的时候,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