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典范——张海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张海,书法
  • 发布时间:2015-11-26 11:06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師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早年隶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如龙,自家风貌。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其作品曾赴西德、芬兰、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展出,并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日中代表书家作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世界和平年书展,中日书道交流展,日中著名书家百人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书法名作展等各类展览。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新文艺大系》、《现代书法选》、《古今书法选》、日本《临书大系》等百余种作品集,国内博物馆、碑林多有收藏、刻石。《书法》、《国书法》、日本《书道艺术》有专文介绍。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等。曾获河南省书展一等奖、首届龙门奖金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

  名家点评:

  现在我们看到的张海,是趋向丰富与多样。说丰富,主要指作品内涵不局限某家某派某种风格;说多样,主要指张海掌握了多种书体。在他那里,为学的“三种境界”始终是螺旋式地上升着进入更高层次。张海最为人熟悉的隶书的面貌是他“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的,这些年来又继续寻到了许多新感觉,取得令他与观者一起为之欣喜的收获。倘若观者不限于“先声夺人”的定见,他那近二三年来的若干行草书新作水平实际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隶书,在早先隶书达到的基础上登上了新的高度,都在挥洒自如中有意无意地融进了隶书与简书的笔意,融入了包括王铎在内的笔法章法。他那有隶书作根底的行书与楷书,开拓出别一境界。

  聪慧的张海懂得思维定式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懂得稳定性与寻找新鲜感的一致性,懂得从大处博观与从小处求精的辩证关系,他善于通过广泛学习总结经验,再返回到实践中锻炼出实际提高书法水平的能力。我与张海接触中感到他从不迫促、紧张,倒是潇洒和轻松。他的书法中的成功之作,也一样的潇洒、轻松。我深信张海的“有一点明显易于前人之处”因他的自信与谦虚、豁达与勤谨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沈鹏

  综观二十几年来张海的书法创作,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稳定,从动力积累到风格确定的过程。近几年,他的创作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他的书法越来越老辣成熟,风格主调越来越明确。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并没有沿着惯性发展,而是不断求新求变。他的变是经过长期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某一阶段而产生突变,在不断变化中又有着一以贯之的不变,终于成就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的“张海风格”。

  ——刘艺

  张海近十几年在行草书上的探索是颇为成功的,其成就甚至可以说不在隶书之下。但就我所看到的评论,似感未能完全切中肯綮。前面说过,在一些人眼中的张海是理性人物,少言寡语,不苟言笑,其实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自己就曾著文谈及这一点,他认为工作中如果没有激情,没有些异想天开,就不可能有近20年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活动。激情贯穿在他的工作、生活和艺术创作中。他认为书法创作,尤其是狂草,那时一定要用整个生命力的勃发才能为之的。他在谈到自己创作草书时说:“热血沸腾,思绪奔腾,笔随意转,行当于行,止当于止,自觉一任感情的澎湃,笔下自然多姿多态,生气勃发。”这种关于创作心态的描述,可谓之草书创作的宣言书,也是一位真正的书法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最佳心理状态。

  ——周俊杰

  张海的书法表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其艺术风格是健美,是阳刚大度之美,与时下一些作品以奇巧取胜或以病态为美者形成鲜明反差。张海书法展示着一种明朗的情调和健康的创作心态,其表现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阳,而不是如火的骄阳,是阳光下秀发的青松,而不是盘郁的古松,更不是杨柳依依。这种美的情调使人愉悦,使人开朗。张海书法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并不囿于书论中所谓的碑派、帖派,而是横跨在碑、帖两派之上去塑造自己的风格,他用笔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唯创造丰富的线条之美是用;在创作中他具有很强的用墨意识,以丰富的墨色变化去增加形式的表现力,这具有一定的美术属性,但又分明是书法的表现语言;在以展厅为特征的书法创作潮流中,张海非常重视形式效果,为求得新颖、动人的形式,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对前人有许多突破和发展,但他没有走向“美术化”,而是固守书法本体,通过形式传达出内蕴的文化品格;张海书法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少数专家才能完全解读的“阳春白雪”;但又具有社会性、人民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各以不用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

  ——李刚田

  张海先生的楷书以骨格胜,用笔劲直,结体峻拔,北碑体势,行草意趣,与其隶书有相通之处,然韵味不及隶书,稍感板实。其篆书早年为小篆结构,汉篆形态,点画舒缓,优雅自如,左右错落,略呈欹侧之势。近年所作,趋向蜾扁篆法,以横阔结体,以纵画取势,意象古拙,态势活泼;点画劲健,金绳铁索。我在2004年2月致张海先生的一封信中,曾谈到对其篆书的感受:“先生气弘学深,超诣独见,故出手便高,即如不多作之篆书,品位不在隶书之下,以拙见或意在隶书之上,风神洒落,超绝尘土。”的确,张海先生的篆书,积数十年学养功力,自应有不俗表现,故体端势阔,用笔老辣,疏密得宜,舒卷自如;笔墨洒脱,表于浓淡枯湿变化之中,意古境新,见于瘦蛟蟠树伸屈之外。此可以横幅《雅俗共赏》对联《拓石繙金》诸作为鉴赏文本,证之吾言不谬。

  ——李庶民

  我看了张海的行草书作品,很受震动。字很大,尺幅也很大,有些方面比隶书还要完美。张海的大字行草书作品把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结合得非常完美。他的行草中有典雅的、来于传统的东西,又有节奏和旋律,表现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表现了相互和自然的审美需要,他的笔墨是随时代的。

  ——张旭光

  张海是对书法情有独钟并有深入研究的人,是真正把书法当作事业和生命的书坛领袖人物。他的影响不限于河南,波及全国甚至国外,是名至实归的。——薛夫彬《“张海书法作品展”研讨会发言纪要》张海书法中的信息量很大,我觉得他的小字中有一些写经的部分,或者都是由隶书化为行草,有一致性。张海永远那么祥和、安静,创作富有活力,他做人的境界,不是仅有书法可以容纳的。张海书法中的信息量很大,我觉得他的小字中有一些写经的部分,或者都是由隶书化为行草,有一致性。张海永远那么祥和、安静,创作富有活力,他做人的境界,不是仅有书法可以容纳的。

  ——王家新

  我要讲的是一个代表、两个特点、四个首创。一个代表,即张海是60岁左右书法家的一个代表、一面旗帜,他德、才、艺全面发展,个人的艺术成就,以及他领导下的河南书坛的成就是书法界有目共睹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创作自解,非常精到,有特色,其二是张海作品中枯笔的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四个首创,一个是首创“草隶”,二是率领河南书法界首创国际书展,三是,提出代表作理论和创办代表作书展,四是首创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周志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