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儂情——上海假期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海派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4 16:35
早在30年代,上海已超越巴黎,成為「世界第五、中國第一」大都市。十里洋場的上海生活,老克勒喝着咖啡、聽爵士樂;千金名媛看電影、閒時去舞廳跳舞娛樂,過着當時最摩登時尚的生活。但拉開上海人家石庫門那道烏漆大門,背後生活卻又是骨子裡那股東方味道。這個聖誕假期,一於鑽進石庫門,跟上海人喝咖啡、食西餐、坐懷舊摩托車穿梭租界,見識中西合璧的上海人生活。
十里洋場 海派生活
作為濱水城市的上海,外灘是這座城市的門戶,相當長的時間裡,很多人就是從這裡進出上海。但其實早在開埠前,上海曾是海濱小漁港和商貿集鎮,但她在江南的城市地位始終比不上鄰近的蘇州、杭州及南京。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戰敗。根據《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口岸規定,1843年11月17日,正式宣佈上海對外開埠。
外灘上的NO.1
開埠後,外國人在上海開設外商洋行、碼頭、工廠等,開埠第一年便有八家英商洋行向當地中國人租借土地,建造洋房。上海黃埔灘從一條河道脫胎換骨成上海都市的風景線外灘,而半條背靠城市面朝長江的中山路開始誘發整個上海城市人的生活夢想。而在上海租界居住的洋人,並不僅僅把這個地方作為臨時的居住地,均把上海當作自己的家來發展。洋人把一切時尚的東西都帶來上海,使得上海發展與西方大城市同步,上海第一部接通的電話、第一口深井的自來水、第一盞電燈……在這個摩登上海發聲發熱發亮。
位於中山東一路33號1號樓,是外灘現存最早的建築之一。1843年上海開埠,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看中了外灘這塊當時還充滿着鄉村氣息的地方,便霸佔下800畝土地,作為英租界。1849年,英國領事館建成,成為了外灘第一座高樓,也成為萬國建築之始。總領事館官邸為二層磚木結構,屬於維多利亞時期羅馬式建築風格。古典柱子與壁柱為其特徵,建築內部起用愛奧尼柱式,而外廊的柱頭為外灘建築中少有的科林斯柱式。畫家蒙太爾多的作品「外灘,1849年」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關於外灘的全景畫,描繪上海開埠初的景觀。如圖所示,由左往右分佈為:華記洋行、中國海關、寶順洋行、李百里洋行及倉庫……以及英國領事館。如今這幢建築為品牌百達翡麗源邸,仍然對外開放。
世界上第一個租界
上海開埠並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從此進入上海。真正開始發生微妙變化是在上海開闢租界的1845年。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宮慕久在與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協商後,正式對外公佈《上海土地章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正式出現。開闢租界使上海當時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個,甚至是「最大」的租界。後來,上海的英、美、法三個租界加起來,相當於上海以外其他所有23個租界面積總和的1.5倍。
開埠初期,實行「華洋分居」政策,除了租界內原有居民,其他中國人不准許在租界居住。一直到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1860年初太平天國軍隊三次進軍上海,起義與戰亂迫使本地人逃到租界避難,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湧入租界尋求庇護,租界人口由原來不到三百增至十幾萬。到了1862年,人口已暴增至50萬,住房需求非常緊張。1870年後,外國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中西合壁」的石庫門,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應運而生。
石庫門是只有上海才會出現的產物。那是有洋味的中國房子,是中西合璧的「結晶」。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屬於磚木立帖結構。石庫門總體佈置採用歐洲聯排房屋式,但平面結構又似中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明顯是由外國人修建,卻有東方的味道。
對「老上海」來說,弄堂的彈格路再熟悉不過,上海最高峰時,由卵石、塊石鋪築的彈格路有多達400條,總長達800公里,福州路、九江路、河南中路等都曾經是彈格路。很多老一輩的上海人都在狹窄的被踐踏得鋥亮的彈格路上鬥雞、捉迷藏,當然還有騎單車……
里弄還可以說是上海人生活的《清明上河圖》。首先可以看到形形式式的叫賣,如擦鞋匠、小攤多設在人們必經之路的入口、賣小吃的。弄堂裡的宣傳黑板報、弄堂口的煙紙店,大太陽下覆蓋住躺椅的棉被,都處處顯露了上海人的生活痕迹。洋場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
弄堂的曲折、石庫門的擠逼,這些生活環境才磨練了上海人精明務實的性格呢!
華洋交雜上海生根
紅瓦屋頂、清水磚牆、老虎窗、過街樓,是石庫門給人最直觀的感受。而石庫門房子最有特色的部位是大門,具有典型的中國江南民居式樣,石箍、黑漆厚實的大門上套上兩個大銅門環,再看看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形弧形的山花門楣,卻是十足的西洋圖案,花紋有西方經典的卷草、渦卷、飄帶等。
但來到家裡,家具擺設亦是中西並用,所謂的「中西並用、華洋交雜」。小座鐘、電話、打字機、照片、收音機、爵士音樂、全都是外來文化的反射。上海的洋化生活還反映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上海外虹口一帶已有外國人開的餐館,即所謂「番菜館」。上海人的西餐史大概始於19世紀80年代。一品香、一家香都是比較有名的西菜館。上海話的某些詞滙脫胎自英語。形容上海女人的撒嬌,媚態萬千的發嗲來自「發DEAR」;大班出自大BANKER,大銀行家,引申為大老闆、富豪;COLOUR,色彩,引申為時髦的、衣着光鮮,形容上海老小資可以說「老克拉」等等。這些所謂的「洋徑浜話」,來到中國又走了個調,各自在上海阿拉裡「落地生根」。還有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自上海老太太們的對話:「儂吃過了哇,阿拉去拜菩薩好不啦?」。
原來她們口中的「拜菩薩」是去教堂做禮拜。1851年,在徐家匯興建的教堂,這是中國第一座西方建築式樣的教堂(後稱徐家匯舊教堂)。1869年,上海已出現自行車。1882年,上海人稱之的「德律風」電話在外灘設立,有5戶上海家庭成為中國首批電話用戶;1896年已有中國第一家西服店;1908年上海第一家電影院等等;1917年上海第一家百貨公司……洋化生活已經滲入上海人生活的各層面裡,而不再是表面上的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