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新棉花采摘基本结束,但从采摘结果上来看,棉花质量同比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销售受阻,市场无明显回暖迹象。
内外价差小幅下降 新棉质量环比上升
截至11月30日,国内3128B级棉花价格指数比月初小幅上涨0.77%,同等级外棉上涨1.15%,外棉折1%关税后,11月内外价差约为1530元/吨。11月底全国棉花公证检验数据显示,9~11月共检验约948万包,长度28mm及以上棉花占71.86%,小于去年同期19.39个百分点;马值为B2档占比为49.40%,小于去年同期0.53个百分点,高品质的棉花依然缺少。
由于外棉价格优势减弱及配额限制,进口棉花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棉花4.21万吨,环比减幅17.29%;1~10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20.23万吨,减幅为64.30%,从跟踪数据来看,进口棉环比下降15.47%。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从调研中了解到,本年度棉花采摘接近尾声,“双28”及以上棉花加工量环比增加,价格略有下调,手摘到厂价约为13000元/吨。棉农虽然惜售情绪浓厚,但纺企看跌棉价走势,备棉较少,跟踪数据显示,原棉库存环比下降0.83%。
化纤短纤价格下挫 库存低位运行
截至11月30日,11月WTI原油期货由月初46.14美元/桶,波动下调至41.65美元/桶,跌幅达9.73%;1.4D直纺涤纶短纤价格随原油价格同向下挫3.06%。主流粘胶短纤高位支撑有限,价格回调,粘胶短纤本月价格下降3.06%,高于3128B级棉花1015元/吨。原料价格走低,企业均不敢盲目购入,库存低位运行。跟踪数据显示,10月非棉纤维采购和库存分别下降减少2.76%。
产销未达预期 降价回笼资金
据了解,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一方面欧美等国家经济回暖乏力,外加东南亚低成本竞争,外单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需求拉动力度不足,国内订单少于去年同期。这些原因短期无法缓解,市场回暖延期。跟踪数据显示,纱、布产量分别下跌1.61%和0.65%。
截至11月30日,棉花、化纤短纤价格下跌,纱线价格弱势下行。其中CYC32、CYTC45、CYT32和CYR30纱线分别下降0.92%、1.09%、4.45%和0.44%。据悉,常规纱线压价现象明显,且赊账周期增长,销售压力较大。跟踪数据显示,纱销售环比下降1.71%,近期出货量缓慢。
同时,坯布价格随纱线价格同向变动,其中CGC32、CGT/C45和CGR30坯布每米分别下降0.13%、0.36%和1.19%,下游需求持续走弱,常规产品市场恢复动力仍有限,订单少于预期,部分企业不惜亏本销售来回笼资金。跟踪数据显示,布销售下降1.96%。
市场表现低迷 库存环比增加
目前,纱布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成为企业规避纱布价格下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没有充足订单和更好销售渠道时,生产常规品种适当增加库存也是企业维持生产的无奈之举。跟踪数据显示,纱、布库存分别增长0.17%和1.50%。需求低迷、原料价格复杂多变的现状,给未来市场蒙上了更多的未知,企业需要更大的决心、更多的坚持来度过“寒冬”。
景慎全/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