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5!《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年度盘点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纺织服装,十三五,转型升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21 09:59
2015年《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通过对各产业集群地及其企业的梳理,分别扫描了棉纺、麻纺、丝绸、产业用、家纺以及服装等行业的集群,了解当前形势下产业集群的真实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作为纺织服装行业中发展历史长、规模体量大、覆盖地域最广的组织形态,在2015纷纷交出令人满意的年度答卷。
产业集群方面,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平稳发展中不断寻求突破,集群中的中小型品牌抱团出击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以集群整体形象打造区域品牌。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不断探索,将智能制造引入整个生产环节,逐渐脱离了劳动密集型的被动比价阶段。此外,政府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关注程度和扶持力度也在逐步提高,纺织集群在行业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逐渐适应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并稳步完成收官,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市场2015年更加充满戏剧色彩。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一大批专业市场的外迁,无论是市场外迁,重起炉灶集聚商气,还是原地改造,升级成高级业态,专业市场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完成了转型并熟悉和适应了自身的新状态。在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方面,专业市场也跨出了从“说”到“做”的重要一步。越来越多的市场在电子商务领域不断突破,在品牌孵化方面加强服务力度,打通销售渠道。不同地域的市场之间打破地域局限,不断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棉纺:稳中求进打开新局面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重要的基础行业,也是产业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有21个县(市)、镇,与棉纺织行业相关的共有25个县(市)、镇,在行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等省份,以生产纱线、坯布、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是纺织工业中的基础产业。
经历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实施、内地棉花补贴额度明确、国内棉花销售模式改变、实施棉花入库公检制度以及解决行业内“高征低扣”问题等一系列政策改革和项目运行,纺织行业产业链上最重要的棉纺织行业企业看到了希望,棉纺织集群地的发展也找到了方向。
麻纺:发挥特色优势开拓内需市场
2015年是创新中国麻纺织终端产品、扩大内需市场的提升年。麻纺织行业是中国纺织工业当中重要的基础行业,虽就产业集群数量而言,麻纺织行业并不占优势,但可以说,现有的五个麻纺织产业集群都各具特色,且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以及开拓内需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行业还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如用工短缺、资金缺乏以及税收过高等。近两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麻纺织企业面临着负担加重的压力。当然,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麻纺织集群继续以提升内需市场为主,通过组织生产麻纺织时尚绿色环保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展会,促进人们对麻纺织产品的了解,扩大市场占有率,着力扩大做强中国内需市场并着力抓好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丝绸:再度繁荣格局巨变
我国丝绸业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规模总量占据世界第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2015年,国家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系统工程,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以丝绸为载体,实现共同繁荣。
随着自身格局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丝绸产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梯度结构的变化,从沿海到中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如今这一结构变化形成了互补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变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另外,丝绸产业由传统的原料型为主的产业,变成以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且随着整个产业不断发展变化,丝绸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直至产业呈现更加合理的布局。丝绸由过去的以城市为主的生产加工体系,转变为以集群或单个企业为主体的格局。
行业寻路各有方
产业用:如日中天发展稳健
近年来,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用集群在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大力扶持、帮助下,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主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目前共有12个产业集群,还有1家在申报过程中,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地,产业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土工建筑、环保过滤、丝网织造等领域。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仅30余年,目前行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需求比较多元,各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都比较良好。可以看出,产业用行业在纺织全行业处于优势地位。我国产业用集群发展各有特色,分工明确。近年来,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科技进步等方面,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等作出了很大贡献。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所从事的行业大都与国家的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密切相关,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大规模投资直接刺激了产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
家纺:创新+竞合打造家纺新时代
在全国200余个纺织产业集群中,家纺产业集群占据25个席位,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以及河北等地。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引导支持下,家纺集群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在引导消费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深入践行转型升级,各产业集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互合作,抱团发展,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从观望到成为电商发展的主力军,从家纺拓展到大家居,家纺行业不单单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纺织产业,它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在各个领域探索合作机会,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闪光领域。家纺集群还提出了“大家居”的概念,寻求与家具企业、设计师的跨界合作,在智能制造方面也颇有亮点。
服装:抓住痛点抓住机遇共赢未来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内销和出口两个市场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以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沿海传统服装大省居多。随着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态势明显,四川、广西、陕西等地服装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服装产业集群最大的特色就是政府、协会以及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各服装产业集群重视打造区域品牌,采取多种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在线上渠道建设上,服装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集群地为企业搭建了线上平台。服装产业集群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服装产业集群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为:由要素驱动向创造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抓住市场的“痛点”,整合资源,改变方式,抓住机会,提升水平。
点滴铸就成长
在2015年里,《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着重跟踪几大集群、市场,更加深入地挖掘新闻信息,通过它们的点滴改变,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的新闻信息。一路走来,我们也看到了它们的成长和蜕变。
集群篇
大唐:重构袜业重塑大唐
2015年,大唐镇开启了国际袜都新航程。本刊专访了大唐镇党委书记徐洪,明确了大唐三大核心任务,突出“重构袜业重塑大唐”工作主题,着力构建美丽经济产业带,建设袜业风情“卫星镇”,编织社会治理“平安网”,打造攻坚克难“战斗体”。并正式开启了“重构袜业重塑大唐”系列报道的篇章,系统阐述了大唐袜业2015年的成绩与蜕变。
2015年,大唐镇喜讯连连,荣誉不断。大唐镇入围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这不仅是浙江省内唯一,同时也是全球唯一的以“袜艺”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大唐袜业还荣获了“全国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下半年大唐镇的重头戏——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在大唐隆重召开,本刊也及时进行了现场采访和跟踪报道。从袜业在大唐萌芽,到大唐成为国际袜都,经历了一系列过程。而每两年举办的袜博会则以一种商业化的方式对城市记忆做了简单的梳理。
市场篇
西柳率先布局“一带一路”
2015年的辽宁海城西柳服装市场,在整体平静的大环境下,完成了大幅上涨的强力出击;在庞大的传统实体商业基础上,取得了电子商务的突破性成果;在北派服饰在中国北方独树一帜的基础上,增强了与全国各地区、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市场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坚守住30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次经营思路的转变与发展模式的革新。588平方米,10家企业整体亮相。这是辽宁海城西柳服装企业在CHIC2015上交出的漂亮答卷。4月1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辽宁省服务业委、省经信委、省外经贸厅、鞍山市人民政府、海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城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升级专家研讨会在辽宁省海城市举行。行业领导和专家莅临海城,共同研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商贸流通领域和辽宁海城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岑河已进入婴童装电商新时代
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用“双11”的亮眼成绩,在婴童装电商行业一鸣惊人。岑河镇是全国著名的针织名镇,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岑河镇的重要产业之一,而婴童装电商的迅速崛起和高效发展,则是岑河镇对行业进行再次细分、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力武器。
为了了解这匹“黑马”的真正实力,记者深入岑河镇婴童装产业,进行了系列扫描,逐渐揭开岑河婴童装电商的神秘面纱。
本刊连续刊登《岑河已启动online模式》展示岑河镇突出的电商成绩;《淘宝小镇是怎样建成的》剖析岑河镇力推婴童装电商的政策和措施,《最佳时机即在当下》分析岑河电商迅猛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
近几年,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美誉的河北省清河县羊绒产业,在电子商务、品牌建设、设计研发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迎来清河羊绒产业发展的新热潮。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辛勤付出,伴随着第二十二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的到来,清河羊绒将再次向行业展示辉煌成绩。本刊针对清河羊绒市场的发展和2015年的新动向,以及清河国际羊绒及羊毛制品交易会等展销活动,进行了系列报道。
他们在蜕变
《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连续报道了来自全国各大市场的曾荣获“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的各品类服装品牌,通过对这些品牌的成长故事、运营模式、先进理念的深入探究,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成长中的服装品牌的困境和需求,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服装人的思路和理念上产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向着自主品牌的成功缔造者更进了一步,也让人们看到了自主品牌腾飞的希望。
不难发现,每个品牌在各自颇具特色的发展路线上前进时,在前期产品研发、销售渠道的拓展、新模式的探索、品牌运营思路等关键的转折处,不约而同产生了重合,而这些重合之处正是最能代表2015中国成长型品牌发展历程的关键词,也是他们向着优秀的自主品牌蜕变的几个关键步骤。
加大设计投入
如果你现在还认为专业市场里的品牌是“仿版货”“山寨货”,那么这些成长型品牌商们会对你说:“你太落伍了”。在整个生产流程的最前端,产品研发领域,品牌商们不约而同地在设计层面下足了功夫。品牌商们明白:有好的设计,品牌才有灵魂,有灵魂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过去,设计对于很多品牌商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对于设计他们往往不求甚解。而近年来品牌商最大的变化是他们对于产品设计这一层面投入了“货真价实”的关注。
意识到设计是品牌差异化竞争中的制胜关键,品牌管理者们开始对公司的设计团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资金的支持。
渠道管理精细化
随着近些年来行业外部环境偏冷,品牌同质化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商们对于渠道的开拓也更加慎重,更加精细。因此,渠道的不断精细化重组成了今年品牌商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
对于专业市场中的服装品牌来说,“渠道”两个字是品牌发展的黄金法则,渠道开拓一直以来都是服装品牌商们整体运营的重中之重。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多渠道运营是中小品牌规避风险的良策。进驻商场、加盟、直营和电商是成长型品牌多渠道运营的四大主要渠道,为了重新整合资源,调整品牌结构,品牌商们对这些渠道进行了一些精细化的梳理。
商场对于中小型品牌来说,虽然扣点较高、折扣力度偏大,然而却是品牌不能放弃的重要传统渠道之一。因此,在商场的选择上,品牌商开始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整,摒弃了选择最火的或门槛最低的固有观念。
深入探索电子商务
两三年前,很多品牌商还会为该不该做电商纠结不已,然而今年,电商已经成了一个各行业都无法回避的大热话题,电子商务平台更是与传统渠道并驾齐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对于成长型品牌来说,他们困扰的问题也逐渐从该不该做电商,变成了该如何做电商。
现阶段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清晰地认识到电商的重要作用和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这个平台,大家普遍都比较模糊。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成长型品牌在电子商务的探索中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为中小品牌电商注入了强心剂。另外,为了平衡线上线下的销售情况,很多品牌商开始探索既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创造财富,又不影响到线下门店的销售的方法。
调整思路着眼全局
2015年品牌商们最大的成长,不是策略上的变化,而是思路上的成熟。品牌商们对于品牌的短期运营和长远发展,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品牌意识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品牌意识的空前提升对于品牌商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财富。他们经历了从做服装生意,到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的意识转变,这个根本上的观念变化,也使得他们在品牌运营的各个层面上都思考的更加长远,战略也更加成熟。
在与市场的沟通方面,品牌商们的需求更具体、更细致。另外,很多品牌对宣传方面投入了更大的重视。很多品牌商表示,过去几年一直认为宣传方面投入经费是最没有必要的事,他们常常认为做广告是那些大品牌的游戏,中小品牌只要做好产品就足够了。然而现在很多中小型品牌都开始着眼于宣传层面,虽然在广告宣传的投入方面,他们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他们对市场提出了更多宣传方面的期待,同时也对各类展会、时装周等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最可喜的是,品牌商们在品牌的推广方面,展现出了全局观。很多品牌商表示,今年和明年的主要渠道任务,就是减少门店,放缓发展速度。他们吸取了很多品牌快速扩张的鼎盛时期之后带来的巨大打击的教训,开始对加盟商和门店质量进行重新评估,去粗取精,放缓速度以便良性发展。这种做法对于中小型品牌商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能够放弃迅速膨胀的短期利益,真正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去规划品牌的发展路线。
记者手记: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转眼又到了岁末,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布局的一年。站在重要时间节点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要求,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在梳理2015年的工作时发现,在我们走访的众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中,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集群、市场、企业让发展的脚步走得更稳,为此我们看到了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一个个傲人成绩。
不可否认,除了集群、市场以及企业的自练内功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和流通分会也在不遗余力地为会员们服务。
“统一在一个价值观下,做出百花齐放的作品。”这是记者最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纺织服装周刊·市场集群》专刊专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还原一个真实的渠道,运用产业集群优势,为行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仍将用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行业自己的故事。
本刊记者_胡晶 吕杨 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