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学毕业,朱成磊做了一个让家人朋友齐声反对的“叛逆决定”:推掉武汉高薪工作机会,回家乡洪山嘴镇山沟创业。
“磊哇,你在城里工作风不吹雨不着,咋要回来跟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解的父母觉得儿子不争气。
其实,读大学那会儿,朱成磊就暗暗下定决心: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有责任为村子脱贫致富发挥力量。
石门村地势高,干旱贫水。“种什么好呢?”。经过再三思量,朱成磊最终选定种植耐旱的核桃。
“目标确立了,钱从哪里来?”压力之下,朱成磊借助父亲在当地的为人口碑,到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又从银行贷款,总算凑足10万元启动资金。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朱成磊从河北省引进了清香薄壳核桃苗。“大伙一起干才能形成规模效益。”他又在村委会帮助下,成立了老河口青山根核桃种植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自家只有400亩核桃地,要再扩大面积。”朱成磊又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带动村民们一起种。为了打消村民疑虑,他向村民承诺:头一年,树苗全部免费提供,有了效益再收钱。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一年后,石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1400余亩。
由于核桃是生长周期长的经济作物,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渐渐地,部分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如何度过难关?朱成磊一面安抚村民,一面寻找解决办法。经多方考证,2013年他从网上买到紫薯种子,交给村民套种到核桃地里,将核桃地巧妙地利用起来。当年,紫薯市场价值喜人,一斤卖到近3元,亩产达到1500斤。看见有了效益,乡亲们悬着的心落了地。
解决了核桃地短期见不到效益的难题,朱成磊又在本村1400余亩核桃种植地基础上,发动周围6个村的村民把核桃地发展到6000余亩。
这期间,朱成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育苗、施肥、修剪、喷药……精心地管护着核桃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秋,即将成熟的核桃果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压弯了腰,一派丰收景象。当年,核桃地亩产达到100余斤,市场价一斤卖到了25元,朱成磊和乡亲们5年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村民向朱成磊竖起了大拇指。当年11月,湖北团省委开展“寻找身边好青年”主题活动,朱成磊获评“湖北乡村好青年”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朱成磊满怀信心:“未来三年,计划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模式,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淘宝、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专营店,把老河口核桃卖到全国。”
文/韩思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