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毛泽东,元旦,关照,八音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23 14:06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
“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这一命题,最早是由毛泽东明确提出来的。
1945年,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强调:“全党要注意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并且要加强这个合作,使我们能联合更多的人,联合得更好。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
1979年3月16日,李维汉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统战系统干部大会上,重申“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的论断,第一次明确了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统一战线的任务。
1985年,中央统战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习仲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大法宝,统一战线理论是一门科学,为了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一方面要对我们党丰富的历史经验提高到理论上去总结,以资借鉴;另一方面要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并用以指导工作。
2000年,“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这一提法被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要深入调查研究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发展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指导和推动统战工作的开展。
二、古今“元旦”意不同
“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
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则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元辰”“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总之,今日的“春节”在过去被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对“元旦”作了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另外,唐代成文斡的《元旦》诗以及南宋陆游的《己酉元旦》等,其中的“元旦”都是今天所说的“春节”。也就是说,在推翻清朝以前,人们大都将“过年”称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西历(公历或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过年”称为“春节”,也是我国使用阳历的开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的法典。同时,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写入相关文件,沿用至今。(文/刘鹏飞)
三、“关照”来自嘉峪关
“关照”,顾名思义,关心照顾的意思。如巴金《寒夜》十九:“这两年要不是靠钟先生关照,恐怕早就站不住了。”而在明清时期,“关照”则主要指出入关口的证明文书。如《清会典事例·户部八八·关税禁令一》:“出口时,守口员弁验明关照税单,加戳挂号放行。”不过,这还得从“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说起。
据史学考证,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鲜为人知的是,嘉峪关还是“关照”最初使用地点。
“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中西往来的国门,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也很多,有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
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更是发扬光大,“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的使用频率有增无减,然而“关照”的历史价值不可取代,已成为嘉峪关这座600年古城传奇的见证。
四、八音盒哪“八音”?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中把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等;石音包括编磬、特磬等;土音包括埙等;革音包括鼓等;丝音包括古琴、古瑟等;木音包括柷(zhù)、敔(yǔ)等;匏音包括笙、竽等;竹音包括箫、笛、管、篪(chí)等。我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可见,“八音”在古代应该是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常识。
古代乐器以埙、缶(fǒu)、筑、排箫、箜篌(kōnɡhóu)、筝、古琴、瑟为主,官方乐曲曲调主要是为了配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缓慢悠扬,而民歌则有着丰富多彩的旋律。
汉唐以后,印度和伊斯兰教世界的音乐、乐器大量流入,源于外国或西域的乐器如笛子、筚篥(bìlì)、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所采纳,并被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之外,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乐手只是供人驱使的“伶人”,不对大众表演,社会地位较低。即便像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那样著名,也不会有什么政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
后来,“八音”用来泛指音乐,而会发出音乐的盒子则被称为“八音盒”。(文/黄琼)
五、“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婆姨”一词为陕北、山西一带方言,陕北地区主要指妇女,山西一带主要指妻子。
但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年轻“婆姨”在逛街,这里就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指“已婚女性”,所以“婆姨”不止是对妻子的称呼,也是对女性的称呼,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一说法。知道“婆姨”的两种意思后,尽量还是不要乱用,如果你把没结婚的女性也叫婆姨,会让人生厌。在陕北,一般会把没结婚的女性叫“女子”,再小一点的叫“女女”。
而据学者研究,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唐《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优婆塞’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想当初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而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也都是“优婆夷”,后来省略为“婆夷”。随着“婆夷”这个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成了“婆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