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为什么阻挠办案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受害者,法律
  • 发布时间:2016-02-29 11:50

  今年1月底的时候,我从检察院采访出来,发现门外的小公园里围着十来个中老年人。当时天气很冷,他们时不时地跺着脚取暖,言语中还不时夹杂着“投资”、“还钱”的字眼。因为最近e租宝事件一直在发酵,他们的形象迅速和我脑海中“互联网金融骗局受害者”对上了。

  上前一问,果然是北京一家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受害者。原来,该公司曾销售一款理财产品,以“有限合伙基金”的形式存在,名义上是进行项目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实际上相当于放贷,也就是所谓的“明投暗贷”。一年前,公司陷入兑付危机,内部员工工资未发,公司实际控制人随之失联。这些投资人很快发现之前投入的本金和利息没有到账,公司负责人也无法联系,自己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归。

  这些人中,年轻的不过三十多岁,年纪最大的已经72岁,其中投入的钱少则几千元,多则几百万元,有的甚至把养老钱、买房钱全都搭了进去。尽管投的是互联网金融,他们多数并不了解互联网,也没有研究过P2P,只是通过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和投资公司声势浩大的广告,决定赶一把投资理财的潮流。谁知利息还没怎么收,公安局贴在公司门口的一张通知“受损投资人请尽快来公安局备案”,给他们一个当头棒喝。

  在采访中,我还接触到了另一群北京某投资公司的受害者,不仅人数更庞大,涉案金额更可观。为了比别的受害者更多更快地拿回自己的钱,他们甚至组成小团伙起内讧,还多次公开称该公司没有犯罪,相信公司很快会将资金链接上。

  这里面自然有些法律之外的“门道”。有业内人士告诉我,受害者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拿回自己的钱,但事实情况是他们投入的钱很可能已经被转移或挥霍掉,如果通过正常的办案流程走下来,即使采取查封财产等手段,也不足以偿还所有受害者的钱。有人便会利用这个机会诱导受害者,“如果你们去有关部门反映,说我们公司并不涉嫌诈骗和非法吸存,我们可以先把你投资的钱全部返还”。

  为了一些并不切实际的允诺,受害者的维权途径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待法律判决,而是进行闹事甚至干扰执法。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受害者选择了观望,在公安机关查处的多起互联网金融骗局案件中,发现报案和到案的受害者人数远远少于公司登记的投资者人数,这里面除了信息滞后不知道被骗的,就是在犹豫是否报案,因为一旦报案就会被公安机关记录下来,之后可能不好通过其他途径再拿回投资的钱了。

  文|刘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