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借鉴
- 来源:通信产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移动互联技术,欧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10 10:33
全球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中,移动互联网在其中居于关键位置,产业形态、组织形式及研发、制造、服务等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美国、欧洲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经过多年发展,移动互联网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形成带有各自特色的发展模式,给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
美国:“终端+系统+信息服务”生态体系
美国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于2000年即开始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当年年底用户达到250万,仅占全部手机用户数量的2.3%。2007年以来,苹果、谷歌公司先后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并快速迭代,开始引领“终端+系统+内容”的生态体系革命。在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美国移动游戏、移动社交和移动电商等应用迅速兴起,形成了以应用商店为核心,涵盖终端/操作系统厂商、运营商、第三方开发者、用户等相关各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生态体系的建立有力促进了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提速发展,2014年,美国移动互联接入人数达3.29亿,几乎达到全国人口数量。活跃移动互联用户数为1.6亿,渗透率达50%。智能手机流量占全部上网流量的25%,平板电脑占10%,移动流量总共占上网流量的35%。
欧洲:内容行业引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欧洲在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各国市场分散、语言文化存在隔阂等方面的原因,手机游戏等内容行业是其发展亮点,拥有King、Supercell、Rovio、Gameloft等一批优秀的手机游戏厂商,这与欧洲人深厚的艺术、创意传统紧密相关。
为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紧跟移动互联网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以智能生产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发展。
日本、韩国:以消费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日本、韩国等国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均采用以运营商为主导,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互联网公司等产业链环节密切配合的模式,发展的重点在于提供城市化、本地化的各种服务。日本采用i-mode模式,在运营商定制的手机内部预置手机支付模块、二维码识别软件等应用,面向市民的生活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营收按比例分成,快速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促进了商业模式的繁荣。
韩国运营商更进一步给予了内容提供商对信息服务自主定价的权利,并推出了很多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奖励政策。韩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逐步从运营商主导向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三元竞合的态势转变,许多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传统互联网企业、手机终端厂商以及各行各业的相关企业纷纷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在苹果、谷歌等美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横扫全球的时候,韩国拥有三星、LG等龙头企业与之抗衡,并逐步走在了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