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融合,节能,减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19 16:42
2006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中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的约束性指标。2009 年4 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并亲自担任全国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可见,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
2010 年9 月27 .28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并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节能减排初现成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成长,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当前,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信息产业等行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初步的经验。
杨学山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第二,在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更广阔的范畴进行统筹协调,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第三,各地方、各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有了不少创新;第四,信息技术在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服务业;第五,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控、监测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中石油公司,建成了一批覆盖20 多万口油气水井、1000 余套炼化生产装置、4 万公里油气长输管道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石油搭建了三大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功能全、用户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做到了污染源实施监控、超标异常排放情况的在线提醒;二是能效改进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炼油能耗统计与上报、节水专项管理、重点能耗设备实施监控等功能;三是搭建了碳交易电子竞价平台,完成了中国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截至2009 年年底,中石油累计实现节能量750 万吨标煤、节水量2.64 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2.9%和33.4%。“我们加强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方面紧密合作,才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
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持续提升信息化自身节能水平,引进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从而减少地区公司机房数量,以达到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目标。”中石油公司副总经理王宜林说。
中国铝业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他们设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三十多项制度以确保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据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介绍,中国铝业公司的ERP 项目是从2005 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至今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对统计、库存和销售的有效管理,建成了覆盖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视频会议、语音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重大污染源的重点监控,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定期统计分析。利用信息化后,较2005年每吨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6%、2.34%、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分别减少了41%、76%、32%。“近年来,公司投入20 多亿元用于科研,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约300 亿元,进行了以信息化、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3 亿元。”吕友清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 年8 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之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业实现了青啤在各种经营活动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浪费的现象。此外,他们还对生产环节的设备进行改造,实时获取各项技术质量参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近年来,公司每年为个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资约5000 万。冷凝水回收利用、糖化热能回收、二氧化碳和沼气回收再利用等,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啤集团副总裁黄克兴说。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高耗能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同时也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上不遗余力,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纺织用电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电能管理的精细化。在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由传感网、ERP 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其中,在线电能检测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实时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并通过文字、声音的形式报警,使调度人员能实时掌控系统状态,分析历史数据,制定用电计划,核算用电成本。其2009 年节能技术投入达到117.8 万元,单位能耗和劳动力成本亦下降,实现年节电1224.8 万千瓦时,节省电费781 万元。
浙江省是全国印染大省,印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能了印染行业。自2008 年以来,已有超过200 家印染企业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减少染化料等库存30% 以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 以上, 综合减少能耗30% 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黄宪法副处长对浙江省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感触颇多,他表示:浙江省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大力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率先推进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解决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一是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三是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
对于未来下一步工作,杨学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把通过信息化来促进节能减排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在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循环利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融合的思路将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和信息技术运用紧密连接在一起。
节能“任重”
减排“道远”
杨学山副部长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看到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和矛盾,对经验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认识亟需提升,工作思路仍需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差距还很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也表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节能减排水平是促进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重点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逐步开展重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开发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数字解决方案,建立节能环保的信息平台,是完成今后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和加速传统制造工艺和流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能耗低负荷阶段?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突显出的几个问题,已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绊脚石。
首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上还显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仍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还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一些企业对此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和行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信息技术推广上给予企业支持仍然需要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中介公司或节能公司的建设上也欠完善,并未形成较好的市场推广环境。此外,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也需及时整合。
第三,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大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预警消耗方案,但是个别地区的预警消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如方案当中的调幅对象不确定,调幅过程不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造成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其中个别地区在预警实施方案中简单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高耗能行业增长比较快,2009 年下半年电子、钢铁、石油、石化等六大行业增长了17.2%,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样的趋势无疑给节能减排雪上加霜。
第六,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地差距仍然比较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对于国家指标和地方指标的双向完成增添阻碍。
第七,各级管理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统计方式方法不健全、数据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的判断,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清晰化管理。
对于今后的工作,杨学山提出,一是要用融合的思路来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分类指导推进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的关键环节;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五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于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六要进一步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支持。
……
2010 年9 月27 .28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并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节能减排初现成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成长,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当前,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信息产业等行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初步的经验。
杨学山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第二,在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更广阔的范畴进行统筹协调,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第三,各地方、各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有了不少创新;第四,信息技术在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服务业;第五,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控、监测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中石油公司,建成了一批覆盖20 多万口油气水井、1000 余套炼化生产装置、4 万公里油气长输管道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石油搭建了三大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功能全、用户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做到了污染源实施监控、超标异常排放情况的在线提醒;二是能效改进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炼油能耗统计与上报、节水专项管理、重点能耗设备实施监控等功能;三是搭建了碳交易电子竞价平台,完成了中国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截至2009 年年底,中石油累计实现节能量750 万吨标煤、节水量2.64 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2.9%和33.4%。“我们加强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方面紧密合作,才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
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持续提升信息化自身节能水平,引进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从而减少地区公司机房数量,以达到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目标。”中石油公司副总经理王宜林说。
中国铝业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他们设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三十多项制度以确保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据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介绍,中国铝业公司的ERP 项目是从2005 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至今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对统计、库存和销售的有效管理,建成了覆盖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视频会议、语音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重大污染源的重点监控,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定期统计分析。利用信息化后,较2005年每吨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6%、2.34%、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分别减少了41%、76%、32%。“近年来,公司投入20 多亿元用于科研,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约300 亿元,进行了以信息化、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3 亿元。”吕友清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 年8 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之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业实现了青啤在各种经营活动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浪费的现象。此外,他们还对生产环节的设备进行改造,实时获取各项技术质量参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近年来,公司每年为个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资约5000 万。冷凝水回收利用、糖化热能回收、二氧化碳和沼气回收再利用等,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啤集团副总裁黄克兴说。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高耗能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同时也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上不遗余力,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纺织用电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电能管理的精细化。在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由传感网、ERP 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其中,在线电能检测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实时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并通过文字、声音的形式报警,使调度人员能实时掌控系统状态,分析历史数据,制定用电计划,核算用电成本。其2009 年节能技术投入达到117.8 万元,单位能耗和劳动力成本亦下降,实现年节电1224.8 万千瓦时,节省电费781 万元。
浙江省是全国印染大省,印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能了印染行业。自2008 年以来,已有超过200 家印染企业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减少染化料等库存30% 以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 以上, 综合减少能耗30% 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黄宪法副处长对浙江省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感触颇多,他表示:浙江省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大力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率先推进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解决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一是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三是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
对于未来下一步工作,杨学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把通过信息化来促进节能减排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在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循环利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融合的思路将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和信息技术运用紧密连接在一起。
节能“任重”
减排“道远”
杨学山副部长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看到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和矛盾,对经验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认识亟需提升,工作思路仍需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差距还很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也表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节能减排水平是促进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重点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逐步开展重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开发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数字解决方案,建立节能环保的信息平台,是完成今后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和加速传统制造工艺和流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能耗低负荷阶段?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突显出的几个问题,已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绊脚石。
首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上还显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仍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还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一些企业对此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和行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信息技术推广上给予企业支持仍然需要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中介公司或节能公司的建设上也欠完善,并未形成较好的市场推广环境。此外,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也需及时整合。
第三,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大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预警消耗方案,但是个别地区的预警消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如方案当中的调幅对象不确定,调幅过程不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造成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其中个别地区在预警实施方案中简单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高耗能行业增长比较快,2009 年下半年电子、钢铁、石油、石化等六大行业增长了17.2%,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样的趋势无疑给节能减排雪上加霜。
第六,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地差距仍然比较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对于国家指标和地方指标的双向完成增添阻碍。
第七,各级管理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统计方式方法不健全、数据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的判断,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清晰化管理。
对于今后的工作,杨学山提出,一是要用融合的思路来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分类指导推进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的关键环节;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五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于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六要进一步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