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户的傲气与土著的底气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外来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5 13:51
土著的反应如何——敢怒不敢言?
生产制造业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就是得核心技术者得天下,对于汽车行业来讲,之所以我们是大国不是强国,就在于我们的土著掌握了太少的核心技术。为什么外资品牌频频驾临中国跑马圈地而少见国内车企走出国门占山为王?答案不言自喻。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伊顿之所以敢漫天要价,就是因为人家抓住了你的软肋,所以你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
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我无意去贬低国内的汽车企业。广州第一巴士集团在吃了一个不算美味的螃蟹之后,在外界看来,感觉像是吃了哑巴亏,虽然广巴只是一个消费者,但其举动不能不让我们的土著汽车企业汗颜——广巴再次采购一批福田伊顿低碳混合动力无障碍公交车,这着实有些耐人寻味:难道广巴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在伊顿的傲气面前,福田选择了“找小三”,这样一个不太雅观的名词,其实彰显了福田的“远见”,他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拉个艾尔逊来玩玩,同样是外来户,福田倒要看看到底谁更有深度合作的潜质,但到底看没看出来,我想只有福田自己清楚。
在中国,政策引导甚至是左右企业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如果不是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的出台,或许伊顿与土著企业的合作现在依然是顺风顺水,形势一片大好,但之所以风云突变,笔者以为,是伊顿比土著企业对国内的政策更加敏感,研究的更透彻,他们看到了土著的需求,同时深知自己恰恰更满足这样的需求,要说趁火打劫有些牵强,然而这的确是商场的残酷性所在,这里没有同情,没有可怜,有的只是竞争。土著的底气不足直接导致“敢怒不敢言”。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主导的汽车发展方向之时,我想没有人愿意在这块大蛋糕面前成为一个看客——原本传统汽车就落后于人,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上,有传闻数千亿的财政支持做诱饵,谁不想分一杯羹,谁无疑就是个十足的傻子。。
但“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三项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至少一项,所以有的土著们在面对伊顿这样傲气十足的外来户时,其实是没有底气的,这也给了伊顿们嚣张的资本。艾尔逊也不是吃素的,看似怀柔的政策,其实也是在为今后的变脸做铺垫和酝酿。
面对伊顿们的傲气,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点是,外购技术只是权宜之计,长此以往,必将死得很难看。
其实,伊顿的傲气,也显得有些自负。回看伊顿在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很让人深思的就是其与所有合作伙伴必定不欢而散的“黄金定律”。原因何在?水土不服只是一个笼统的解释。我们知道,伊顿深知国内企业与其合作是看重了他的技术,但过于自负的伊顿,采取了一些过分苛刻的举动,从而使合作变成了单方面掌控,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既是合作,就应该坦诚以待、利益共享,伊顿的自负显然让他“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果实”。众多合作伙伴在与伊顿分手后的“再婚”大多都圆满而甜蜜,这是值得伊顿思考的——制人,要留有余地。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人并不笨,也并不是那么百分百地没有底气。在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汽车观察》所言,“在新能源的发展道路上,国内需要一个‘带头大哥’”,大旗一挥带领土著们来阻击伊顿,而玉柴混合动力总成不失时机的横空出世,无疑为土著们长了脸,提了气,最关键的是伊顿们慌了神。
对我们的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讲,一个玉柴是远远不够的;但玉柴的动作,又给其他的土著们抛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必须要尽快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谁又能保证在不久的将来,玉柴不会成为一个土著版本的“伊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