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能产生倒影的物质。水面在光的照射下能和被摄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它对现实的镜像和反映能力衍生出了镜子和镀光金属,与此同时也给了相机捕捉到这些迷人的景象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倒影效果。
作品《水绘清秋》就为读者们呈现了清澈秋水倒映中自然,真实、写意的景象。倒影与水底两个世界的重叠是本幅作品最大的亮点,让人联想起元好问的诗句“看山水底山更佳”。不同于摄影中的多次曝光或是后期的人工合成,这是“纯天然”的诗意,水绘的清秋。大自然在赐予了各式各样的美的同时,也赐予了人类发现美的眼睛。张德志就是将在自然界中发现美、体会美看做是一种享受,将记录美,收藏美当成是一种志趣的人。
《老子》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拍摄者张德志必是有所体会、有感而发,才对平常司空见惯的一潭溪水动了创作的念头。在倒影摄影作品中,水不仅仅泽被万物,更承载了万物。倒影摄影作品给了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观察现实世界——它创造一种新的境界,揭示出这个镜像出来的自然界里隐藏着的一些特性。因此虽是对水进行创作,拍摄者却让人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山石,看到了树木,看到了辽阔的天空和水底的沙砾,看到了绝美的秋影。
“水绘清秋”的美景,同一时间和地点,或许仅仅是差了几度的拍摄角度,都不能成为现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摄影佳作。通常人们在拍摄水中倒影时的构图形式,是把岸上景物与平静的水面同时纳入画面,形成景物和倒影清晰、完整的对称影像,来体现宁静的感觉。而这幅作品中,为了体现“水绘清秋”的思想,拍摄者在取景时却摒弃了岸上的山体,让倒影占据画幅的绝大部分。
我们知道,在同一位置,相机距离水面越高,水面上倒影的长度就越短,反之则长。追求获取悠长而强烈的倒影效果,就要在拍摄时将相机贴近水面,在河岸山体正面顺光的低角度进行构图,以水面倒影的亮度作为测光依据进行曝光。
上善若水。人心亦如水。于淡泊名志,宁静致远的大智慧中,张德志按动快门率性而为,成就此幅“天真”之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