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漫游费,该拿你怎么办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漫游费,提速降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17 16:48
日前,有媒体撰文讨伐“已经伴随了手机用户20多年,被戏称为‘化石费用’”的漫游费。文章指出,在通讯技术升级和“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漫游费却居高不下,甚至还存在乱收费、“离奇漫游”、“天价漫游”现象,引来民众诟病。
漫游费该不该取消?怎么取消?难在哪儿?谁说了算?
取消漫游费和降资费是两回事
马继华(电信分析师)
随着通信技术的革新,漫游费趋于消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但认为漫游费是“零成本”,所以该取消,这有些想当然。漫游费确是依托于运营商已运行网络,但运营商的费用收取是一个系统,并不能分辨出来什么业务有成本,什么无成本。
对运营商而言,只要用户进行网络通信,甚至只要注册了号码,占有了资源,成本就已产生,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方式来计费的问题。如果运营商不收漫游费,那就可能提高其他费用以保证总收入稳定,这样看,漫游费“零成本”的说法站不住脚。
从长期来看,漫游费的取消是必然,长市漫(长途、市话、漫游)一体是大势所趋。
但话又说回来,电信运营必须不间断提供服务,运营商在后台更改用户资费体系困难重重。一是或会导致计费混乱;二是逐个清理二十年运营积累下来的数以万计的套餐,会耗费巨大人力和相当时间;三是用户与运营商签有服务协议,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更改用户套餐计费方式牵扯法律问题。另外,取消了漫游费并不一定会降低特定用户的消费金额。
说到底,漫游费的存在首先是受到运营商分省、分地市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也更受到央企管理体制的制约,在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取消漫游费很难行得通。
如果真想彻底取消漫游费,很简单,把对运营商的考核指标降下来,让三家运营商可以任性降价降低收入甚至烧钱进行“战略性亏损”,不要说漫游费,就是打电话上网全免费,运营商全体员工估计也是要举双手赞成的。
以“上限管制”实现资费改革需政府干预
付亮(电信分析师)
关于漫游费的存废之争,有几个误区。比如:“不就是改改套餐设定吗?有什么技术问题?”须知,海量用套餐梳理一遍,工程量相当大。2008年漫游费调整为主叫0.6元/分钟、被叫0.4元/分钟,当时运营商想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整,但实施起来发现两个月都完不成。
再比如,“运营商不取消‘漫游费’是为了维持暴利。”
其实,“漫游费”收入占比并不大,而且随着4G全国套餐“长市漫”一体资费的门槛降到10元以下,大量的用户从2G3G向4G转移,漫游费收入正快速下降。以中国移动为例,2016年1季度末,中国移动的8.34亿移动用户构成为:2G3.04亿,3G1.53亿,4G3.77亿,但4G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明显高于2G,那些话费较多,漫游需求较多的用户,已都转移到了4G套餐。还在支付漫游费用户的漫游通信时长和收入都在快速下跌。
还有,“用户都换成无长途无漫游的套餐后,漫游费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说法貌似合理,但运营商如果不能将所有用户转移到“无长途无漫游的套餐”,那漫游费就存在,其存在也理应被重视。
有媒体报道说欧盟投票通过提案,从去2015年12月起,在欧盟28个成员国之间取消手机漫游费。当然,也有媒体讲是欧盟通过了法案,2017年开始才会取消漫游费。
事实上,欧洲的漫游费至今也没有取消,取消漫游费的问题争吵了很久,而欧盟的议案程序与中国也不一样,不是说取消就可以取消。
欧盟调整漫游费的手段是上限管制,我国也应该通过此举强制推动某些资费调整。将资费制定完全交给运营商,美其名曰“由市场决定”,其实难免有“懒政”之嫌。
先谋信息对称,再谈资费改革
王德鹏(中国移动合肥分公司员工)
在一个舆论热点转换频繁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很难长期停留在某一事件上。但“取消漫游费”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拿出来“炒”一下,而且次次都能引爆舆论,这就说明手机漫游费事关公众切身利益,且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改革势在必行。
但有意思的是,在取消漫游费问题上,似乎已经分化出了多个舆论场。比如,漫游费到底是不是“零成本”?取消漫游费天然等于“少花钱”?漫游费取消难,到底是不是简单粗暴归因于运营商“难舍暴利”?取消漫游费,到底该不该指望运营商“良心发现”?
个人感觉,网络可能放大了公众在取消漫游费问题上的“想当然”和部分情绪化的表达,但舆论场上存在的某些割裂和对立,其实和大家对漫游费存废的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不尽相同,一言以蔽之:信息不对称。
关于取消漫游费的很多讨论都或多或少存在错误。比如,有媒体在给“漫游费”下定义的时候说“手机用户在A地区(地级市)入网后,如果跑到B地区,打电话每分钟就要多交一部分钱,这部分多交的钱就叫漫游费。”但实际上,运营商的资费是按区号而非地级市划分,多个地级市可能使用同一个区号。
当然,河北高校学生从宿舍到食堂被收漫游费是因“北京欢迎你”,海口市民在海边打电话被扣漫游费“疑因接收到广东联通信号”等典型案例确实存在,但在现实条件下,运营商可以通过特殊案例一事一议来解决。
其实,每个客户的使用习惯不一样,肯定会有相当多的用户在取消漫游费之后的消费不仅不会减少,相反还会提高。当误以为取消了漫游费就等于“花钱少了”的一部分用户收到变厚、变长的账单,是该找运营商算账还是呼吁恢复漫游费呢?
取消漫游费,到底谁说了算
严峰(法学博士后)
我们不妨先找找不能取消的理由。
比如,越来越多的跨界竞争者渗透到通信领域,免费短信、免费电话早已充斥互联网,在种种冲击下,运营商会否搬起石头砸掉自己的“饭碗”?
再来,据运营商说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漫游费,可能会导致运营商的恶性竞争。如果宁夏、甘肃的卡卖到北京、上海,会不会影响市场秩序?
其次,如果在诸多利润已被跨界竞争者蚕食的前提下,如果一下子让三大运营商放弃少数还能独享的利润之一——漫游费,那以后进行技术创新,比如研发5G,差钱怎么办?
所以,无论是基于保护利益的考虑,还是管理运作的惯性使然,又或者确保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运营商都缺乏主动取消漫游费的驱动力。
期待每一次的行业改革都通过“总理喊话”的方式来实现突破,是不可能的。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实现路径呢?
2005年,曾有消费者将福建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莆田分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国内漫游业务是基础电信业务,对方在每月收取基本月租费用后,又收取漫游通话费,岂不是重复收费?
这是国内第一起有关漫游费的诉讼纠纷案。虽然原告要求的赔偿额度只有16.20元,并最终败诉,但这个案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对消费者而言,如果有证据证明运营商利用垄断优势收取超额利润,是不是可以采取集体诉讼的方式来依法要求取消漫游费?
跟指望运营商“良心发现”和期待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取消手机漫游费步伐”比起来,这个方式会不会来得更直接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