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请发言

  科学家为何沉默

  不仅需要在“术”的层面收获技术成果,更需要在“道”的层面高扬科学精神

  2016年4月13日,农业部首次就转基因问题举行发布会。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他态度明确:经过科学家安全评价、政府严格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以围绕转基因的有关争议为典型代表,雾霾、核电、PX、垃圾焚烧……梳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争议问题就会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探讨,有些已跳出科学领域,掺杂了一些非科学因素与背景。

  有科学家感叹:现在人们的情绪“燃点低”,容易被激发起来。

  一些与粮食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本来是十分专业的科技问题,可科学的话语权似乎被非科学的流言和“跑偏”的争论淹没了。偏离科学的舆论场形成的阻力,也让不少科学家选择了沉默以对。

  原因之一,被一些人冠以“阴谋论”,让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偏离了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一些谩骂让不少科学家感到压力沉重,不是担心“一般人听不懂听不进”,而是担心“惹麻烦”。

  原因之二,政府部门在作出相关决策时,由于在保障公民知情权、预估科学传播风险的意识与制度不足,习惯于“做而不述”,错失科普良机,平添了后续工作的难度。

  原因之三,中国科学界缺乏科学家做科普的传统,相关激励机制也不足。在发达国家,很多机构会指定将科研经费的约5%用于面向公众或决策者的科学普及。但在中国,此类制度安排则不多见,一些科学家做科普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能力也有欠缺。

  对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尤为重要。要迎来真正的“科学的春天”,不仅需要在“术”的层面收获技术成果,更需要在“道”的层面高扬科学精神。

  要让科学精神有一个大大的春天,要给科学精神蔓延舒展一个大大的环境,要让科学回归科学、让科学家放下包袱,从容发声。

  科学需要争论探讨,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各种决策不能偏离科学的轨道,而对于科学的这种争论探讨也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一位科学家私下对本刊记者说,科学问题是不能搞民意测验的,应当相信内行。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呼吁,“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俗流的勇气。”

  理性的舆论环境、公开的决策程序、适当的激励机制,都应该是保证科学家勇气充沛、保证科学探讨行驶在正确轨道上的必要条件。

  科学素质的水准,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对社会的理性态度。2015年中国科协开展的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水平线以下的地区,公众对于科学问题不乏盲从心态;公民科学素养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上的地区,科学争议流传最广——这至少意味着,关注科学争议是科学素养提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也为科普介入打开了一扇窗户。

  调查还显示,面对科学议题,民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依然是主流。

  文/姚玮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