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谣言狙击战

  再多技巧也弥补不了科学家在科普中的缺位

  两个愤怒的拳头交叉,配以“捍卫细节与真相”的口号,占据了一屏页面的二分之一。这是打开果壳网谣言粉碎机首先映入眼内的画面。

  挥舞拳头粉碎谣言的,是一群戴着眼镜的理工科编辑。

  2015年12月23日,果壳网发布了“2015年度十大科技谣言”:“荔枝泡药水引起手足口”,“天津爆炸,毒物将影响北京”,榜上有名。此外,还有老树开新花的谣言:“吸雾霾6天变黑肺”。

  窗窗是谣言粉碎机的核心人物——谣言粉碎娘。如今,这个民间最重要的辟谣小栏目,正迎来转折点。

  “每年都要评十大谣言,但去年这十大好像有点凑不出来了。”窗窗说。

  从2010年上线到现在,谣言粉碎机出产了约600篇文章,最密集的时候一天一篇。

  “谣言背后的机理虽然复杂,但新谣言不多。辟谣到一定阶段,谣言差不多辟光了,果壳网相当于‘断自己后路’。”果壳网科学人主编吴欧带着无奈和喜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应该让科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果壳网对抗谣言,但他们的对手往往并非谣言本身。

  果壳网主编徐来这样总结谣言的成因:首先是一些大众媒体对科学成果的误读;其次是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慌和敌视,最经典的就是“照个相把魂摄走了”。

  更隐性的是“背后看不见的手”。

  担任科学编辑多年,徐来对此类事件如数家珍。比如圣元奶粉雌激素事件,“当时科学共同体内就有激烈的讨论,不少科学家不相信奶粉有问题。”

  他认为,奶粉厂商一个批次出来的奶粉有多少?全中国会有多少案例?可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检查,只有几个孩子检测出雌激素,这是不匹配的。“但这个说法对圣元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回溯2010年的相关新闻,当时曾有对手企业散布谣言的邮件流出,可这则重要的新闻似乎湮没在“圣元奶粉有雌激素”的汪洋大海中。

  另一个例证是一个更为耸动的说法:“红牛中的咖啡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分子摩尔比例接近于1:1,有可能生成国家二类精神管制药物安钠咖。”

  徐来介绍道,安钠咖是苯甲酸钠和咖啡因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确实是国际管制药物,但一般不会引发恐慌。“刻意说成安钠咖,明显背后有人安排。”

  “很多正义感爆棚的消费者,实际上不自觉地被人当枪使了。”他说。

  徐来曾跟踪一条据称是来自北京电视台的关于某品牌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但北京电视台根本就没有这档节目,后来发现信源是新浪微博网络营销公司的ID。

  所以,每当看到直接曝光品牌的食品类日化类的负面,他“经常会朝网络推手方面想一想”。

  面对此类谣言,徐来说,他自己并不会写文章批判背后的商业力量,而是尽量让科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

  盲点会让谣言流传

  “有用、有趣,总是符合传播规律。”徐来说。

  因此,果壳也需摸索粉碎谣言的传播技巧。

  比如,重要的是找准谣言的靶子。“防辐射服这个问题,我不跟你纠缠它有没有用,你说没用,他分分钟做一个‘法拉蒂笼’证明你错了。”徐来说,他们会尽力把话题引到正确的方向,告诉读者其实根本无需使用防辐射服。

  其次,要找到公众认知的盲点。以转基因为例,大多数讨论者会很轻易地说出“美国人就是把转基因卖给我们,自己不吃”。

  “公众对‘中国一年进口8000万吨大豆,其中80%是转基因大豆’这样的数据是没概念的。可以转换一下——即使把中国小麦地里的小麦全部拔掉、所有水稻田全部排干,换种转基因大豆,也不够。”徐来说,“这样即使不会改变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至少不会让他轻易说出可笑的话。”

  诉诸权威的办法则较为直接。国内外有很多权威的政府、政府间机构,比如美国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的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中国的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联合国的FAO(世界粮农组织)。“我会推荐公众了解和接受这些机构的意见。”

  中国农业部刚刚批准了一个美国的玉米转基因品种。“我们会告诉公众,欧洲有更严格的转基因标准,而他们也批准了。这对持中间观望态度的人是有效的。”

  不过,再多技巧也弥补不了科学家在科普中的缺位。

  某种程度而言,果壳网承担了科学界专业人士本应承担的工作——民间科普。他们有1500人的作者团队,除了在校理工科学生,也有来自国家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作者。

  他们的写作信源最终指向学术论文,重点选题还会做同行评议。“飞雪之灵”为果壳撰稿四年,刚刚拿到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学位。“他给我们写一篇稿子,列出了26篇文献,相当严谨。”吴欧说。

  科学背后的商业化

  “有些读者不管看到什么辟谣,都会先冲过来骂一顿,指责背后有商业利益。”负责谣言粉碎机的工作人员“窗窗”对此很无奈。

  徐来认为,“先是揣测动机,说着说着就变成骂街了。”正常的科学讨论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考虑实验设计有没有问题,论文数据是否合理。“比如许多人揣测萨拉利尼实验背后有利益关系,但我只要指出这个实验设计不对就行。”

  为了保证文章严谨,果壳的文章会开列很长的参考文献,最长列到40个。

  徐来说,这样做是想告诉读者,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的主流意见之上,不是凭空想象。

  问及果壳网的盈利方式,获知除了像媒体一样承接广告,还会承担一些政府项目。对于把科普做成生意的果壳,难免会有人质疑其背后的利益。

  徐来对此则不避讳,“我赚钱,说明我们公司赚钱,也说明科学传播有商业价值。”

  他觉得,果壳是在努力培育科普这个市场。

  争取中间群体

  回顾果壳的五年,吴欧认为,“谣言越来越少是趋势”。

  不过,旧谣也会产生变体。比如最经典的“榴莲+酒=砒霜”,其变体就有“吃榴莲后,喝可口可乐,毒过眼镜蛇”,“吃完榴莲后8小时不能喝牛奶”等版本。

  2013年,果壳网升级了谣言粉碎机,做了一个叫“流言百科”的谣言数据库,收录了2500个词条,通过检索查找流言。

  这是根据传播学特点作出的尝试。在流言百科中搜索“中国土豆切开不变色就是转基因的”,立刻会弹出来一个“假”字。

  除了科学解释,底下还有发动美国和法国的网友同时做土豆切开之后颜色变化的实验。

  “辟谣一般需要科学推导,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真假就够了,他不想看过程。”吴欧说。

  她告诉本刊记者,目前辟谣的一个瓶颈是,“看你东西的人并不信这个谣言,特别需要看这个东西的人却不看你,只能争取中间群体。”

  目前,谣言粉碎机正努力和微信这类大平台合作,加速信息流动。比如暑假期间的十个针对儿童的谣言榜,“很多阅读量10万+。”

  他们也加入微信的谣言过滤器项目,每月合作发布朋友圈十大谣言榜、谣言清理报告和谣言传播统计数据。当有人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有谣言之嫌的文章,点击举报按钮,文章自动进入微信开发的谣言池,中国科协和谣言粉碎机在里面工作,发现谣言立即删除。

  开辟辟谣先河的果壳网正面临转型,因为“谣言不给力了”。

  “以前只有果壳一家辟谣,现在所有媒体都在辟谣。这说明科学传播环境更好、谣言生存空间更小了。”吴欧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