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起跑线上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起跑线
  • 发布时间:2010-10-27 10:21
  日落黄昏,走过寂静的望德堂区,漫步於石仔路上,总令人找到休閒而愜意的感觉。眼前所见,是为几年前经官方修缮后的堂区场景,一幢幢欧陆式建筑与碎石街巷相互交错,组成美丽的立体城市画面。近两年,这处已不再沉寂,广被坊间所讨论,皆因政府确立此处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点,或称孵化区,一时间肩负起“神圣使命”。

  然而,每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为何只提望德堂区?本土文创产业又有何定位?政府扶助计划又如何?一连串问题既受文创业界关注,更成为当下社会的研究课题。按官方说法,选取望德堂区为文创产业孵化点,因这个地段“得天独厚”,完好保留多幢欧陆式建筑,街巷肌理良好,未被周边超高楼影响;此处与塔石广场及沿路而上的大炮台、牌坊等世遗景点紧密相连,藉促进旅遊优势可盘活旧区经济,也令望德堂区以至周边区位热闹起来,产生良好辐射作用。

  望德堂区即疯堂区而言,政府也好,各界社团尤以文艺社团也好,均视此区为可持续发展的地段,进驻疯堂几年间的疯堂十号创意园就有显著成绩,无论推广活动、开办展览或推出主题工作坊,深受艺文爱好者欢迎,足见其在区内的影响力,知名度也日增。有理由相信,政府若能妥善处理区内旧建筑业权问题,考虑购置部分旧房子以廉价或低价租予艺团进驻,该区艺文界阵容更盛,带来新的局面。有艺术工作者直言,倘政府推此举措,会是业界福音,齐齐於此区内进行“艺术开发”,寻求更大突破。

  当下而言,澳门特区仍未能像邻近地区那样,对本土文创产业加以定位。不过,从文化部门近期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而言,已按部就班开展工作;随着官方公佈了文化产业委员会成员名单,並召开首次会议,让各界委员碰头交流,集思广益,总算是为长远的拓展工作拉开了序幕。外界或会揣测,是否政府过於草率,急於“上马”求成绩。有学者直指,非也,提出要拓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为更好与国际间接轨,与时並进。早自第二任特首何厚铧执政时,已提此构想,待现任特首崔世安“接捧”后,正式延续上一屆政府的“光荣使命”,挑起大旗,继续“上下而求索”。成果何时方能检验?要视乎政府的決心与信心。

  谈到官方对有意拓展文创产业的团体有何具体扶助计划,经分析可见,文化局辖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虽成立不久,卻已密锣紧鼓开展出外考察活动与按序推出扶助计划,从多方面扶助文创产业向前发展。现阶段而言,该局已向外界公佈了消息,指初步釐定了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主要分为产业推广、产业资助、创意人才培养、行政与法律辅助及产业研究等五个部分,各部分将按澳门实际情況陆续开展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

  在产业推广方面,政府将致力建立本地文化创意商品展销平台,成立文创孵化中心,协助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探索跨境合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亦计划提供产业资助,正研究包括专案资助、场地租用优惠和实施奖励计划等。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政府鼓励院校及民间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提供进修及升学资助,致力培育文创产业链的各环节人才。亦考虑为本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行政与法律支持,展开各项探讨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计划。

  文化局强调,其辖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将启动一系列产业推广工作,包括筹建澳门文化创意产业资料库,分阶段全面收集本澳文创产业资料,藉以构建澳门与海内外文创业界的沟通平台;计划出版“澳门文创杂誌”,宣传推广本地文创商品、视觉艺术、设计、电影錄影、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和动漫等方面的资讯,支持业界参加海内外与文创产业相关的竞赛和奖项,协助提升澳门品牌形象。将重新规划该局辖下文化设施,计划开发利用澳门本地合适的闲置空间,改造成为文创商品展示和销售平台,配合展演本地文创产业项目。

  最重要一点是,南湾C—Shop将被改造成为创意商店的宣传展销地点;塔石广场大楼即“玻璃屋”将被改造为“塔石创意中心”,文化局亦与旅遊局合作改造大三巴耶稣会广场的旅遊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集旅遊资讯服务、创意商店、展览厅、多功能活动厅及特色餐饮的文化综合体。

  目前,文化部门将以先行先试方式鼓励产业推动,不再停留“只说不做”阶段,具积极态度,值得一赞。再从文产委员会早前召开会议后決定,视觉艺术与设计乃至錄像电影、动漫、设计等不同领域,将率先推行,认为均有条件成为澳门首批文创产业的代表产物,这或许为澳门带来“零的突破”。

  有熟悉本土文创产业人士分析指,政府大力支持文产委员会,由委员们商讨后推出几大项目优先发展,是好事,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令人期待。

  既然如此,视觉艺术与设计等专业教育率先受到重视,可令正在修读有关专业及一众毕业生深受鼓舞,直接吸引更多有兴趣人士修读相关专科,冀学有所成报效社会。当局下此決定,可见善用本地人才的決心。说得实在一点,目前仅见官方最初步政策,始终欠缺扶助制度与经费方面的支持。当务之急,加强对内与对外宣传,营建活跃的舆论氛围,引发业界以至一般居民参与讨论,使之形成社会潮流不可或缺。

  业界冀求官方完善对内与对外宣传工作以外,更希望展示文创产品点不只几个,认为塔石“玻璃屋”、南湾C—Shop 以至牌坊腳“黄屋仔”,皆可与周边商舖有机衔接,致令展场得以延伸,扩大影响范围。有学者建议政府在可发展条件下,拨出土地或活化旧建筑,打造多个文创空间,使各点连结起来方可壮大阵容。

  这样可见,位於旧区如穷空间或貓空间等创意店舖,也应获邀加入“展示”行列,与三大展示点有机连接起来,绝对能发挥全方位的宣传效果。

  曾有社会人士建议,政府可仿傚台中市,每周都在塔石广场区举办各类型文化活动,形式不拘,尽量加入更多创意元素,招揽年轻人尤其艺术工作者到达该区购物並参与活动,形成潮流。相信塔石广场户外空间得到妥善使用,“玻璃屋”同设精彩项目,成效更佳。

  在全面宣传文创讯息方面,对内可统一由政府宣传文创部门消息,透过大力支持如穷空间或貓空间等创意团体,让更多居民以至遊人知道这些民间文创产品展销点,藉引流而盘活该区经济。为使更多遊人了解文创点与文创产业工作者情況,有必要加强各大出入境口岸宣传工作,让世界各地遊客知悉澳门的文创产业情況与景点内涵,並非只得赌场等娱乐设施如此单调。当下如设舖於牌坊腳的“澳门佳作”,已着手向遊人销售印有本地艺术家作品的各类型产品,既实用,又富艺术感,深受遊人爱戴。

  有社会人士早已明言,政府应採取鼓励措施及增加资源投放,为本地艺术工作者提供创意产业市场动态资讯、作品交易平台及自由创作空间、展览场地等,推动本地艺术创作更快、更好地走出澳门,並逐步由事业化迈向产业化。要推动本澳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有必要鼓励艺术工作者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创作,特区政府应着力透过相应渠道,如设电脑网络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国际创意产业市场的动态资讯,助他们了解和吸收更多创意产业市场的变化情況。与此同时,早有艺团自设网站销售文创产品,政府对此应加强联络,把相关店舖资讯纳入到官方网站,让本地居民或遊人登入平台便可一目了然。

  这边厢,政府推出较具体的措施以拓展文创产业,成绩如何唯有拭目以待。那边厢,有学者已关注到澳门如何透过区域合作,可进一步提升文创产业发展层次与区域影响力。认为澳门半岛、氹仔、路环以至横琴岛,都具条件拓展文创产业,料珠澳合作空间很大。鉴於澳门已发展文创产业,但往往缺乏人力资源和相应资源,造成局限。希望珠澳双方未来透过加强合作,考虑移师横琴发展文创产业,深信会有更大的突破。屆时,澳门文创产业“四处开花”,必定令小城的整体格局带来新的局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