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微软CEO纳德拉去年2月上任以来,微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次以免费方式推出Windows 10、首次让Office进入了Windows以外的移动平台、首次推出了Surface Book并成为MacBook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跻身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数据库业务保持前两名地位等,而全息眼镜HoloLens、智能手环、人工智能Cortana、SaaS商业智能Power BI等一再刷新人们对微软的认识。
现在,微软所有的势头都在向好,而这发生在全球新旧经济形态交接的大变动时期。当其它公司还在旧经济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微软已经完成了命运大转折。
【推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非常容易出现在大公司,特别是像微软这样成功的大型公司身上。固定型思维模式的CEO和高管们,很容易做出能产生短期业绩、却让公司长期受损的决策。
为了推行成长型思维模式,微软改变了员工的评价体系。微软现在改由团队的主管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自行决定不同成员的奖励,不会根据业绩对员工贴标签。微软甚至开始改变对公司整体的自我评价体系,由过去的利润和营收指标逐步改为客户关系和客户推荐指数。
【更注重组织整体能力而非个人能力】
微软零售商店销售员的绩效并不与销售业绩挂钩,而是看整体店内销售团队的业绩。微软零售商店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与消费者互动,发展消费者社区,提高用户满意度。由于并非基于个人销售业绩,微软零售商店员更乐意花大量时间与消费者交流,而并不在意某个消费者是否真正购买店内的商品。
相对于个人能力而言,培养组织的整体能力,这对于微软这样一个有着12万员工的超大型公司来说更有意义。当然组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微软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自从去年12月调任首席人力官后,Kathleen与谷歌、苹果、惠普、英特尔等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们进行过交流,在互相学习、取经之外,也在寻找推动产业整体能力的发展。
【新软件工程】
微软曾经是全球软件工程的先驱和典范,微软所创造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曾经是大学里的经典教材,瀑布流软件工程模型和“项目经理—开发员—测试员”铁三角组合等,都曾是软件开发世界的基石。
然而,微软所创造出的这一整套软件工程方法并不适合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面向移动服务的软件开发,还需要适应跨设备、跨平台的需求,这需要公司整体跨部门、跨产品线的协调与协作。
在敏捷开发时代,实际上是开发者与用户一起合作开发软件。如今,微软的软件工程师会更主动与用户接触,了解用户的需求、听取用户的反馈、与用户进行深度的交互。

【新硬件工程】
在微软雷德蒙德园区的87号楼里,坐落着微软的系列硬件实验室,在这里诞生了现在的Surface和Surface Book,这里还孕育着下一代甚至未来数代的Surface和Surface Book。
在87号楼里,有3D打印实验室、激光切割实验室、颜色实验室、高级产品原型实验室、计量实验室、声音实验室、人体工程实验室,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视频实验室与RF射频实验室。
除了上述各类实验室外,87号大楼内还有一个著名的应用科学组,这个组包括了30~40名来自各类背景的技术专家,主要负责与微软研究院进行对接,研发未来1~3年内的硬件材料与设备,这个实验室又被称为爱迪生实验室。
提高生产力是纳德拉为整体公司设定的三大目标之一,因此微软硬件的总体设计思路就是提升用户生产力。
【新微软设计】
在新的微软形象中,微软设计是定义未来微软品牌的重要方面,金属、材料、线形、色素等正在创造全新的用户交互体验。
微软设计并不在意竞争对手的设计理念,也不焦虑如何能够进行差异化。微软设计更关注实现微软品牌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提高生产力、帮助人们实现更高的成就。微软设计还注重一个微软的品牌理念,强调了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设计。
在纳德拉上任CEO以来,微软设计师们有能力接触到产品设计的每一个方面,包括软件和硬件层面。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过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微软设计师们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共享的设计目标,那也是微软公司的使命,即帮助世界上每一个人实现更高成就。
【微软认为未来是什么】
今天的微软智能云及大数据平台包括了公有云Azure及混合云基础设施、大数据和数据湖、Cortana数据分析套件、企业数据库和商务智能等解决方案,加上人工智能开发平台Project Oxford、物联网套件、企业移动管理套件、Power BI数据可视化SaaS服务等,微软智能云正在为未来工作和未来生活创造一个充满智慧、无时无处不在、跨工作与生活的“智能大网”。
纳德拉是这次整个微软大转折的总导演。他一方面高瞻远瞩,给公司设立了新的愿景和使命,另一方面他无时无刻不用自己微小的举动和言行,对微软全球的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越是大转折,越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本文摘自钛媒体,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