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西南,勾勒浓郁的民族冈情画卷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行摄西南
  • 发布时间:2010-11-03 09:29
  中国拥有56个民族,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区,共有3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风情图画,而西南地区雄浑壮观的山岳风光,也为你的西南之行增添情趣。

  龙脊上的红瑶寨

  雷金息

  龙胜县和平多的红瑶地区传承晒衣的习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那里的红瑶女子穿传统民族服饰,上身是红色的束身宽袖瑶服,配有各种样式的图案。下穿齐膝、宽松的百褶裙。红瑶女子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和织布,从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

  红瑶嫂除了衣服别具一格,其佩戴的各种挂件、饰品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已婚妇女,人人都戴有一对沉甸甸的耳环,将耳洞坠得很长很长。据悉,每只耳环重约一两,都是用纯银制作的,是红瑶嫂独特的结婚纪念品。

  在当地还流传着“晒衣节”的故事:做一件衣服经过要织布、刺绣等很多道工序,要花几年的时间,但放不了多久就会发霉,红瑶女子常为这个问题苦恼。后来有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在六月初六这天,见出大太阳,她就把衣服拿出去晒,结果她的衣服留得很久。后来红瑶地区的群众为了纪念她,每年六月初六都要“晒衣”。

  晒衣节上,展示了独特的吊脚木楼及犁田、砍柴、打谷、捕鱼、舂米、采茶等农耕劳作;纺纱、织布、刺绣、晒衣、打草鞋、长发梳妆等民俗风情展示;送亲、拾金狗、坐堂歌、长鼓舞等红瑶歌舞表演;顶竹竿、打陀螺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

  龙胜县和平乡黄洛瑶寨还因有60多名长发红瑶嫂而获得“基尼斯群体长发之最”,成为著名的长发村。因此,被外界誉为“天下长发第一村”。

  头上的发式珍藏着许多瑶家女子的秘密:未嫁少女用青布把头发裹得严严实实,留到结婚时让丈夫第一个看到;瑶嫂则把头发盘在头上结成螺丝髻;做了母亲就将乌黑的头发盘在头顶,在前额突出发髻,形成“乌龙盘髻”。

  红瑶女对令人羡慕的长发有什么护发秘诀?每家的火塘旁边都有一个陶罐,里面装的是平时储存起来的淘米水。经火塘的烘烤加热而发酵的淘米水就是红瑶嫂子们独特的“洗发水”。她们先把长发在秘制的“洗发水”里揉搓几分钟,让“洗发水”均匀分布;接下来就是10分钟左右的润发时间,让洗发水在发间停留;最后,再用山泉水把头发冲洗干净。然后,悠然地在河滩石头上梳理,任山风把飞瀑般的长发幔慢地吹干。如今市场上的洗发水琳琅满目,但她们从来不用。

  阳光明媚的日子,她们相约河边洗发,更是幅别有情趣的红瑶风情画。

  TIPS

  摄影 龙胜红瑶寨以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和惊世的长发而闻名,是很好的拍摄题材。此外,这里又因享有“世界梯田之冠”美称的龙脊梯田上而倍受摄影人的青睐。

  交通 龙脊梯田距桂林市约80公里,从桂林汽车站出发,乘往龙胜的车到和平乡下车票价14元/人;再乘龙胜往龙脊的车到大寨,票价5元/人。

  食宿 去龙胜红瑶寨吃住都在农家,很方便,常年都有原汁原味的腊肉,野菜,味道绝佳,另外,在红瑶过晒衣节别忘了吃。粽粑,红瑶的粽粑很有特色,把两个捆扎在一起,叫做一码,打开后夫妻两人各一个,以示团结友爱。各寨子都有家庭式旅馆,20元/天。不要开口就问店家要空调房,那里连电风扇都没有,不是因为穷,因为那里四季都要盖棉被,如果遇到幽默的店家会很风趣地告诉你“在我家住宿,如果不要棉被不收钱”。时间充裕的话在那里放开心情住上几天,当一回瑶民不知算不算奢侈?

  印象西江千户苗寨

  林志刚

  由南宁驾车出发走都南高速行至南丹六寨镇出广西人贵州,上兰海高速经麻江县向东转至沪昆高速,行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帅州府凯里市下高速,向南再走大约40公里的省道,就到了全国最大的苗寨、享誉中外的“中国苗都”西江千户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是全国苗族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县份之一,西江干户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现已成为苗族聚集的核心区、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曾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千户苗寨但见村寨前后四面环山,青山绿水,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傍水而建、栉比相连,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千户苗寨的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度左右的陡坡上。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最外边一棵木柱子的高度与第二层楼板处齐平,悬在半空状的“吊脚半边楼”就像一座座把平房抬起来的楼,苗族干栏民居文化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据导游介绍,这些石木结构的房屋全以榫头衔接而不用铁钉,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凭建造师傅的记忆,据说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据导游介绍,苗族家谱族谱以子联父名传承。所谓子联父名,就是每当一个新生命诞生,其名字是由其祖父、父亲和自己的名构成推演。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千户苗寨有1250多户居民,人口逾6000。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无尊敬地称其为“西江大寨”。这里的居民世代和睦相处,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作为世界最大的苗寨,千户苗寨可称为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千户苗寨到处可见卖银饰、刺绣的店铺;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独特,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刺绣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饰物。将生产生活、人的灵气,图腾崇拜融为一体,绣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绣,想象丰富,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诩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走在路上我所见到的苗家女人头上几乎都盘着高高的发髻,并佩戴着一朵好看的花朵,颜色多为红色、粉红色,不论她们是在行走、耕作、还是在做生意。苗家女人的爱美之心更甚啊!

  千户苗寨的居民们能歌善舞。在西江镇游览期间我们观看了一台极具苗族特色的歌舞节目,领略了西江歌舞古老而活泼的形式以及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热衷程度。表演者的歌词唱到:“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

  TIPS

  摄影 除了苗族的民俗,这里的吊脚楼和风雨桥也是很好的拍摄题材。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风雨桥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交通 从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原来是经过雷山才到西江的,2008年9月贵州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为了方便,直接从凯里打通一条36KM的两车道柏油路到达西江,车费依然按照雷山线路来收20-25元,4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交通十分顺畅,但中班车次不多,大部分知情者都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就直达西江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