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深处,掠影三晋往事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镜头深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1-03 09:53
那一天,黄昏来得特别快。一路翻越的吕梁山,时断时续的湫水河,眼见着天空的太阳还有些灼热,兴趣盎然地挂在黄土高坡,却在我发呆走神的片刻,焕发出最后一抹辉煌,金灿灿地跌落到河床——给愈来愈感到沁凉的江南人,一些好客的念想和温暖。
那一夜,黄河古渡口边的客栈,老窑洞前的晒台上。静静地坐着,侧耳是千年大河的滔滔水声,抬眼,便是这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梦幻——那一瞬,我心澄明,清澈如月。
平遥·尘封的记忆
在平遥古城的大街上,当年人声鼎沸熙来攘往的老字号依然保留着门脸。曾几何时,华北第一镖局、“汇通天下”的“日异昌”、中国钱庄博物馆“协同庆”、三晋大财东的“百川通”,以及中国商会博物馆等,从这儿的门槛上迈过去的人无不足以左右中国的行市。“海内最富”的山西,“富甲天下”的晋商,让国库亏空四面楚歌江河日下垂垂老矣的清王朝和慈禧也无法再作壁上观。山一般的银两最终换来的是割地赔款,八国联军的枪炮军舰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运动加速了腐败的封建王朝灭亡的同时,也带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平遥古城也终结了它的商业神话,晋商的辉煌终究是从抛物线的巅峰滑落下来……
从繁华的南大街走到西大街,你一定可以注意到,满大街除了卖本地特色食品如平遥牛肉外,经销古董或老旧物品以及剪纸、漆器的门面摊点算是比较多了,足可见当年山西的鼎盛和平遥的富足。这和其他南方城市景点的商业有着很大区别,并非以鲜艳时尚的服饰和很现代的旅游手工艺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原人王者气度的炫耀心态。这也难怪,当徽商浙商等南方秀气的男人还在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上喝茶时,晋商的驼铃早已回响在蒙古和俄罗斯的大街上了。走遍南方城市,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某一条街上,能够云集这么多的博物馆。就算杭州的河坊街有那么几家,却是些根雕和茶叶丝绸类的很绵软很娟秀的小家碧玉式的,让北方来的客人一路看下来,觉得筋骨酥软吐气如兰,直想找个背人的地方扯上嗓子吼几句山西梆子。
这里是中国金融业的发源地,那些个票号钱庄当铺及其深深的院落,就是当今银行的襁褓。据说再过一段时间,凡是到平遥古城来的游客,都必须在入口处事先兑换好散碎银两,否则店家一律不收人民币,听来颇有些复古的味道。我在那儿花了十块钱,请老信房先生用一种专用的不厚不薄的黄纹纸,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一样,开出了八万八千两的银票寄给朋友,上面写着让收票人到当地分号支取,一切都是那么煞有介事。尽管是子虚乌有,可是那发黄的纸质,竖写的格式,再加上几个繁体字和不疾不徐间散逸出的墨香,却仍让你真的有那么一点遗老遗少的感觉。
碛口·黄土地上的老模特儿
很多人在网上见过这张照片,这人叫李世喜。在到达山西临县碛口的第二天早晨,我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黄土地上的老模特儿。
碛口位于黄河岸边,对岸就是陕西的吴堡地域。历史上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商业也曾非常繁华。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斜斜窄窄的街道上,看见一代晋商乔致庸以及后来的山西财阀孔祥熙在碛口设立的分号和其他经销如美孚等舶来品的商家旧址,包括当年八路军120师在碛口设立的新华商行。黄河故道、水陆码头、晋陕交界和高原风光,不仅这些,还包括被吴冠中发现的保存尚好的李家山古民居以及现如今被地方政府对外宣传号称“中国红枣第一县”的景点,成了很多大专院校的写生摄影的实习基地,诸多画家和摄影家也纷至沓来采风。
之前我从未见过李世喜,只是在《中国美食地理》杂志封面上第一眼看到他典型的陕北农民装束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著名画家罗中立那幅震撼人心的油画——《父亲》,尽管他要年轻许多。那天早晨在碛口看到一个普通农民模样的人,正忙着把那些我熟悉的照片摆放在街边的墙角下,并不断招呼一群学生吃完早饭后在哪儿上车。我看着照片,再看看那人,问身边的学生:这人怎么和照片上的人那么相像?学生笑起来,说:那就是他,叫李世喜。
我听了微微一怔,没想到会在这儿遇见这位久仰的“名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喜算得上是西北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最初虽然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头脑活络,思维敏捷,从农民——经理——模特,很快完成了他变身的“三级跳”,有了自己的旅社、饭店和旅行社,身兼经理、导游和模特,不仅在经济收入和旅游产业上确立了他在碛口的领袖地位,随着包装后的他的照片在全国各大媒体上亮相,他也成为碛口和临县乃至山西甚至错以为陕北中国农民的形象代表和“活化石”。
李世喜是一个弄潮儿,他没有继续在那黄土高坡上沿着上辈的老路走下去。他从中国的旅游热中捕捉到了信息,从艺术家的眼光里看到了新的出路。
悲情·哥哥你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这曲悲怆凄凉的《走西口》,今天听起来依然是情深意切,悲苦难抑,而几百年来的离苦传唱,着实让无数走西口的脚步,更添了几分情愁,几重痴怨。
所谓“走西口”,即指当年以山西人为主,兼有陕西、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汉人到内蒙、外蒙、俄罗斯及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去务农、打工、经商的统称。至于西口的地点,众说不一,不管它是山西省北部右玉县的杀虎口,还是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关隘,抑或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某个古渡口,均已是岁月的烟尘里那一个个看不清面影的传说了口随着歌声而起的,除了无限的惆怅和忧伤,便是被塞风撩乱的乡愁。
回眸望去,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大小规模的迁徙移民,有民间自发的,也有官府号令的——譬如把山东人出山海关到东北讨生活叫作“闯关东”,把广东、福建人去东南亚谋生存谓之“下南洋”,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百姓入川称之为“填四川”,所有这些都曾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盛大的移民运动。无论处于什么历史背景,无论出于什么离走动机,故土难离决定了那一条条迁徙之路都是一次次悲壮之行无奈之举。
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明清两朝的连年征战,造成了边塞物资的急剧匮乏,需要及时补给。屯兵所需的供养保障,大漠荒原的农垦开发,需要劳力资源。无数山西人沿着黄河往北走,籍着“人马多来解忧愁”,在“汪汪泪水”的期冀里,走着走着,走出了一条晋商的成功之路。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这风光辉煌的背后,竟是那斑斑血泪,还有那离恨重重,甚至无数失败的“哥哥”自此踏上了不归路,生生把一首送别的情歌唱成了永恒的挽歌。在平遥古城,我观看了同为《千手观音》的总导演张继钢的又一力作——舞剧《一把酸枣》,便是这千千万万悲剧里的一出: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妹妹却疯了,最后为了唤起恋人曾经的记忆,哥哥吞下了一把作为定情物却被人投了毒的酸枣,双双将一段挚爱的守望定格成千古绝唱……
我不知道山西民歌“走西口”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但我知道它曾经是悲壮山西的见证和写照,至今仍是一座里程碑式的无法逾越的文化地标。在结束了短暂的三晋之行时,我选取了这首民歌在播放器里,流淌在我的心底,永久,永久……
……
那一夜,黄河古渡口边的客栈,老窑洞前的晒台上。静静地坐着,侧耳是千年大河的滔滔水声,抬眼,便是这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梦幻——那一瞬,我心澄明,清澈如月。
平遥·尘封的记忆
在平遥古城的大街上,当年人声鼎沸熙来攘往的老字号依然保留着门脸。曾几何时,华北第一镖局、“汇通天下”的“日异昌”、中国钱庄博物馆“协同庆”、三晋大财东的“百川通”,以及中国商会博物馆等,从这儿的门槛上迈过去的人无不足以左右中国的行市。“海内最富”的山西,“富甲天下”的晋商,让国库亏空四面楚歌江河日下垂垂老矣的清王朝和慈禧也无法再作壁上观。山一般的银两最终换来的是割地赔款,八国联军的枪炮军舰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运动加速了腐败的封建王朝灭亡的同时,也带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平遥古城也终结了它的商业神话,晋商的辉煌终究是从抛物线的巅峰滑落下来……
从繁华的南大街走到西大街,你一定可以注意到,满大街除了卖本地特色食品如平遥牛肉外,经销古董或老旧物品以及剪纸、漆器的门面摊点算是比较多了,足可见当年山西的鼎盛和平遥的富足。这和其他南方城市景点的商业有着很大区别,并非以鲜艳时尚的服饰和很现代的旅游手工艺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原人王者气度的炫耀心态。这也难怪,当徽商浙商等南方秀气的男人还在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上喝茶时,晋商的驼铃早已回响在蒙古和俄罗斯的大街上了。走遍南方城市,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某一条街上,能够云集这么多的博物馆。就算杭州的河坊街有那么几家,却是些根雕和茶叶丝绸类的很绵软很娟秀的小家碧玉式的,让北方来的客人一路看下来,觉得筋骨酥软吐气如兰,直想找个背人的地方扯上嗓子吼几句山西梆子。
这里是中国金融业的发源地,那些个票号钱庄当铺及其深深的院落,就是当今银行的襁褓。据说再过一段时间,凡是到平遥古城来的游客,都必须在入口处事先兑换好散碎银两,否则店家一律不收人民币,听来颇有些复古的味道。我在那儿花了十块钱,请老信房先生用一种专用的不厚不薄的黄纹纸,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一样,开出了八万八千两的银票寄给朋友,上面写着让收票人到当地分号支取,一切都是那么煞有介事。尽管是子虚乌有,可是那发黄的纸质,竖写的格式,再加上几个繁体字和不疾不徐间散逸出的墨香,却仍让你真的有那么一点遗老遗少的感觉。
碛口·黄土地上的老模特儿
很多人在网上见过这张照片,这人叫李世喜。在到达山西临县碛口的第二天早晨,我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黄土地上的老模特儿。
碛口位于黄河岸边,对岸就是陕西的吴堡地域。历史上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商业也曾非常繁华。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斜斜窄窄的街道上,看见一代晋商乔致庸以及后来的山西财阀孔祥熙在碛口设立的分号和其他经销如美孚等舶来品的商家旧址,包括当年八路军120师在碛口设立的新华商行。黄河故道、水陆码头、晋陕交界和高原风光,不仅这些,还包括被吴冠中发现的保存尚好的李家山古民居以及现如今被地方政府对外宣传号称“中国红枣第一县”的景点,成了很多大专院校的写生摄影的实习基地,诸多画家和摄影家也纷至沓来采风。
之前我从未见过李世喜,只是在《中国美食地理》杂志封面上第一眼看到他典型的陕北农民装束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著名画家罗中立那幅震撼人心的油画——《父亲》,尽管他要年轻许多。那天早晨在碛口看到一个普通农民模样的人,正忙着把那些我熟悉的照片摆放在街边的墙角下,并不断招呼一群学生吃完早饭后在哪儿上车。我看着照片,再看看那人,问身边的学生:这人怎么和照片上的人那么相像?学生笑起来,说:那就是他,叫李世喜。
我听了微微一怔,没想到会在这儿遇见这位久仰的“名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喜算得上是西北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最初虽然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头脑活络,思维敏捷,从农民——经理——模特,很快完成了他变身的“三级跳”,有了自己的旅社、饭店和旅行社,身兼经理、导游和模特,不仅在经济收入和旅游产业上确立了他在碛口的领袖地位,随着包装后的他的照片在全国各大媒体上亮相,他也成为碛口和临县乃至山西甚至错以为陕北中国农民的形象代表和“活化石”。
李世喜是一个弄潮儿,他没有继续在那黄土高坡上沿着上辈的老路走下去。他从中国的旅游热中捕捉到了信息,从艺术家的眼光里看到了新的出路。
悲情·哥哥你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这曲悲怆凄凉的《走西口》,今天听起来依然是情深意切,悲苦难抑,而几百年来的离苦传唱,着实让无数走西口的脚步,更添了几分情愁,几重痴怨。
所谓“走西口”,即指当年以山西人为主,兼有陕西、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汉人到内蒙、外蒙、俄罗斯及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去务农、打工、经商的统称。至于西口的地点,众说不一,不管它是山西省北部右玉县的杀虎口,还是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关隘,抑或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某个古渡口,均已是岁月的烟尘里那一个个看不清面影的传说了口随着歌声而起的,除了无限的惆怅和忧伤,便是被塞风撩乱的乡愁。
回眸望去,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大小规模的迁徙移民,有民间自发的,也有官府号令的——譬如把山东人出山海关到东北讨生活叫作“闯关东”,把广东、福建人去东南亚谋生存谓之“下南洋”,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百姓入川称之为“填四川”,所有这些都曾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盛大的移民运动。无论处于什么历史背景,无论出于什么离走动机,故土难离决定了那一条条迁徙之路都是一次次悲壮之行无奈之举。
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明清两朝的连年征战,造成了边塞物资的急剧匮乏,需要及时补给。屯兵所需的供养保障,大漠荒原的农垦开发,需要劳力资源。无数山西人沿着黄河往北走,籍着“人马多来解忧愁”,在“汪汪泪水”的期冀里,走着走着,走出了一条晋商的成功之路。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这风光辉煌的背后,竟是那斑斑血泪,还有那离恨重重,甚至无数失败的“哥哥”自此踏上了不归路,生生把一首送别的情歌唱成了永恒的挽歌。在平遥古城,我观看了同为《千手观音》的总导演张继钢的又一力作——舞剧《一把酸枣》,便是这千千万万悲剧里的一出: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妹妹却疯了,最后为了唤起恋人曾经的记忆,哥哥吞下了一把作为定情物却被人投了毒的酸枣,双双将一段挚爱的守望定格成千古绝唱……
我不知道山西民歌“走西口”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但我知道它曾经是悲壮山西的见证和写照,至今仍是一座里程碑式的无法逾越的文化地标。在结束了短暂的三晋之行时,我选取了这首民歌在播放器里,流淌在我的心底,永久,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