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閃電攝影的技術比較複雜,而且在實際拍攝時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的變化和困難,以上期區區一篇短文不易說得詳盡,因此我在本期接着此課題,與影友們進一步探討。閃電攝影是很有趣、很刺激的一種攝影,不少人為之着迷。我的朋友Remington就是一個狂熱的「閃電迷」,當得知閃電機會來臨,只要有時間,他會千方百計追蹤拍攝。這次我向他借得一些閃電攝影作品,供大家參考。
用甚麼器材
上一期,因為篇幅限制,我暫未講到雷電攝影的器材運用,其實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照相機 照相機只要具有手動控制快門、光圈及長時間曝光的功能,就能拍攝閃電。最好是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DSLR),可防水滴的相機更佳。具Timelapse(即間隔曝光,亦稱縮時攝影)拍攝功能的無反數碼相機也好用,而一般卡片機(CD機)則難以勝任。照相機如果沒有Timelapse功能,就要配置自動控制間歇曝光的快門線或遙控器。
鏡頭 因為閃電出現的方位難以捉摸,所以主要用廣布羅網的方式拍攝,最常用的鏡頭當然是廣角鏡頭。拍攝遠程閃電也會用長焦鏡頭。
凡是夜空攝影(閃電攝影、星空攝影),拍攝時都要用手動對焦和手控曝光,因此要特別重視鏡頭的手控性能。現代數碼鏡頭有不少是通過機身按鍵來調節光圈及焦距,這類鏡頭如果用於閃電攝影或星空攝影,就不及直接手控的鏡頭好用。即使是高階的無反全畫幅相機如Sonya 7系列,其大部分鏡頭都沒有焦距刻度,手動對焦時只好依賴檢視屏幕,這對於在極暗環境中的眼睛適應力是大忌,而且也不方便。
手機Apps 用智能手機搜尋《我的天文台》Apps,其中的「閃電位置」及「雷達及閃電圖像」,是有用的雷電追蹤系統。
汽車 有汽車的人,一定要發揮車子的作用,能夠機動快捷地追蹤雷電的詭秘行蹤,及時到位才會有機會。在野外,當雷雨交加時,躲進汽車裡就安全得多。
閃電攝影的一些問題
上一期我已講了閃電攝影的基本技巧,此處只講些未盡的問題。
判斷雷電走向 根據手機《我的天文台》Apps之「閃電位置」示意圖所示,地圖上有不同顏色的小圓點,每種色代表一段時間,即表示這段時間內在該處有閃電發生,你可以隨着時段次序,看到雷電的移動走向,據此推測雷電將流向何方。「雷達及閃電圖像」表示的是雨雲走向,其紅、橙色位置可能有雷電。地圖可放大縮小,讓你看到更廣闊地區的雷雨變化。
如果在現場我們的視野內已經出現閃電,就可直觀其移動方向,憑直覺追蹤了。
用軟件疊合閃電 使用星空軟件Startrails,可以將數張閃電影像合成一幅畫面,這本是為追求更完美的閃電影像作品的一種方法,但是如果缺乏判斷力,選擇了不合適的圖像來合成,反而會弄巧成拙,使畫面雜亂、生硬、穿崩。
還要考慮到,合成效果未必如你預料。由於閃電攝影是用長時間曝光,過程中雲層在不斷移動,因此我們拍得的雲層影像每幅都不同。如果用軟件疊合若干幅影像,就有可能出現不協調的效果。上一期選刊的那幅黑白示範照片,就是因為合成後出現不協調的色彩變異不協調,我才將其轉換為黑白的。
曝光時間如何定 影友們對於曝光時間設置各有選擇,不少人習慣用相機自動計時的最長時間:30秒。我認為無論10秒、20秒、30秒都沒有錯,關鍵在於適應現場的實際情況。如果當時閃電頻密,30秒就容易過曝和出現閃電亂疊。我會用10秒以內,一定比20秒、30秒保險。當閃電較稀疏時,用30秒也無妨,其好處是節省記憶空間。
人肉閃電軟件 在網上可找到一種閃電附加軟件,可以為你在一般夜景照片上加入預備的閃電影像,平白無故地變成了「閃電夜景」。看起來蠻好玩,但是我極不主張這種不勞而獲的手段。閃電攝影既有高難度而又充滿樂趣和挑戰性,真正的天文氣象攝影愛好者不但是為了得到影像結果,也一定很享受追蹤拍攝的過程,而且必然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去獲取。
此外,如果在一幅毫無雷雨雲跡象的夜景照片上硬加入閃電,內行的人是能輕易看穿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