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江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位於福建漳州華安縣境內,屬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面積9.55平方公里,以九龍江北溪為主線,途經華安水力發電廠、玉石保護區、溫水溪狹長地帶。
站在華安湖底村背後的山上,放眼望去,群山環繞,層巒疊嶂。北溪曲折縈洄,穿城而過,石砌河堤,整齊美觀。長橋臥水,靜如明鏡。兩岸樓宇林立,不少人在九龍平湖景觀道上散步、健身、納涼,聽口音大多是當地人。九龍江水利風景區,林草覆蓋率90%以上,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為了保護水源,讓漳州、廈門喝上放心水,華安幾乎沒有大型工廠企業,居民收入不高,城市沒有漳州、廈門繁華,但是小縣城有小縣城的優勢,慢生活,低消費,出門逛街買菜遇上熟人打招呼都是本地方言,格外親切溫馨,加上山青水秀空氣好,又安靜,平心而論,在華安生活,幸福指數蠻高的。
新圩古渡位於華安九龍江水利風景區,沿青石鋪就的石級往下走,一棵200多年的小葉榕樹,鬱鬱蔥蔥,像一把大傘鈄撐水邊,這是閩南最常見的景觀,迎來送往,彷彿見證了古渡的滄桑。遙想當年,地處崇山峻嶺的華安,對外沒有公路、鐵路,交通主要靠這條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閩西北出入閩南的要道,也是通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碼頭。
碼頭上,一排二層磚房,那是水運港務站的舊址,如今辟為古渡史料館。華安數十萬旅居海外的華僑,祖輩們想必大多是從這碼頭上船啟程的。難怪古渡碼頭石級邊的雕像,除了趕集的農夫,還有背井離鄉出去闖蕩的華僑,小船即將解纜,親人還在握着手細細叮嚀。一位新圩老人告訴我,上世紀七十年代,去漳州、廈門仍是走這條水路,客船下水5小時到漳州,回來上水一天,江中藏着許多礁石,枯水季節,為了避免擱淺,乘客常常需要下船;遇上急流,船開不動,年輕人還得下去拉纖。從前新圩很繁華,碼頭停滿了裝運茶葉、木材、毛竹的大船,附近幾條街全是客棧商舖。後來,修了公路、鐵路,古老的水路退出了歷史舞台,商舖客棧漸漸冷落。新圩至潭口經水利部門多年整治,如今河道相對較直,險灘減少,平波緩流,兩岸翠竹茂盛,鳥啼蟬鳴,景色迷人。在新圩古渡,不時隱約聽到行進在鷹廈鐵路的火車聲。最近華安至廈門高速公路修通,去廈門一小時車程。
華安玉
華安玉以產地得名,又稱九龍璧,它與和田玉、岫岩玉、獨山玉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玉。華安玉,細膩溫潤,密度高,硬度接近翡翠,有紫紅、淺紅、墨綠、灰白、黛黑等不同顏色。仔細看,色彩花紋有的像蛟龍飛舞,有的像虎皮斑紋,有的像潺潺流水,有的像揮毫潑墨的山水畫,形形種種,千變萬化。
九龍江河牀及河岸盛產華安玉,九龍平湖一股水改走涵洞,下游一小段河道水流減少,華安玉裸露江底,延綿數公里,成為九龍江水利風景區獨特的地質公園。石頭,大的如屋小的如車,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顏色灰白,質地堅硬,水撲上去,細膩油潤,色彩柔和,紋理清晰。
華安玉是上億年前由海底沉積岩經地殼運動和火山爆發,在封閉高壓環境中受強烈的岩漿熱力作用下,沒有外界物質參與的脫水重結晶角岩。尤其是九龍江急流不斷沖刷撞擊的華安玉原石,造型奇特,紋理變化豐富,其獨有的「瘦、皺、漏、透」形態,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大陸高山族最多人聚居地
高山族,在台灣稱之「原居民」,由於語言、風俗習慣及傳統的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同,高山族又分阿美、排灣、泰雅、賽夏、布農等十多個族群,40多萬人口,主要分佈在台灣山區和東部沿海平原及蘭嶼。
華安是大陸高山族聚居人數最多的縣,52戶136人。最初從台灣來華安定居的8戶,主要是1949年前後,從部隊轉業、復員,及兩岸經商往來留在大陸的,有陳、高、範、黃、林、嚴等六個姓氏,他們原居住在台灣屏東、花蓮、台東、高雄等地,如今住在華安仙都、華豐、沙建3個鄉鎮。高山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服飾艷麗,能歌善舞,無論勞動、戀愛、婚宴、節慶、祭祀等,都以歌舞抒情寄意,舞蹈風格鮮明。2008年華安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安有一支高山族舞蹈隊,平時在家種田、製茶,农閑在村裡唱歌、跳舞、拋陀螺,逢年過節為大家表演。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華安獲得拋陀螺比賽二等獎。李繼征夫婦是華安第三代高山族,也是舞蹈隊的成員,他們為我們表演了拋陀螺,妻子黃巧麗手臂平舉直徑10cm的盤子,李繼征將繩子一圈圈纏住一只木質大陀螺,隨手一甩,陀螺準確地落到3米外妻子手中的盤子上,滴溜溜打轉。李繼征說,這在台灣叫「打幹樂」,有單手拋,也有雙手拋。平時我們有空都會練一練,幾天不練,手就會生疏。面對我們不停地讚美,他不好意思地說,這不算什麼,頂尖高手不用盤子,用礦泉水瓶的蓋子!
土樓之王
二宜樓,位於華安仙都大地村,是蔣氏祖孫在清代修建的大型住宅,距今200多年。2008年7月二宜樓作為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宜樓是中國傳統夯土建築的一大奇跡,有「土樓之王」的美譽,不僅規模大,而且佈局獨特,圓樓環周10個4開間單元,每個單元各有單獨的上下樓梯和出入口及小天井,構成戶內獨立私密的空間。環樓中心內院,則是公共空間,中間一口水井,佈局合理。二宜樓除了一般土樓的防衛功能之外,還有傳聲洞、泄沙漏水孔、地下秘密通道、隱通廊等獨特的設計,比如第四層的隱通廊,讓各個獨立單元聯通,便於防衛時的槍擊救援。利用下水道作為逃生通道在福建土樓中也屬罕見。一般土樓牆腳用河卵石或條石砌築,牆厚1.5米。二宜樓牆腳用花崗岩塊石砌築,牆厚2.5米,為福建土樓之最。從民居建築的設計理念上說,安全性與私密性永遠是最重要的。
二宜樓,是中國傳統民居私密性與防禦性完美結合的典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