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五步蛇,证据
  • 发布时间:2016-09-29 16:20

  Q 被五步蛇咬伤是怎样一种体验?

  A 五步蛇又叫尖吻蝮,是一种排毒量大,攻击性强,毒性亦较强的大型蛇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大巴山-大别山以南一线直到越南-两广北部的广大山区都有五步蛇活动,在极少数地区,它也出现在低丘平原地带,比如湖南南部;得益于一些文学作品和不靠谱段子的渲染,五步蛇的名声极大,但真正见过的人却很少;在它的原产地,到处流传着五步蛇咬死咬残人的故事,而且多半是真实的……

  我曾被五步蛇咬过。当时,和我同行的同伴还从没见过五步蛇,而且都在远处,眼前的五步蛇又即将消失,于是我急了,便使用了有史以来最“损”的一招,伸出穿着沙滩鞋的脚去想要踩住蛇的尾巴,虽然我以前也用过类似的“招数”控制过毒蛇,但那通常都是穿着厚厚登山鞋的情况下。我已经无法为我这愚蠢的动作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了:疲惫,大意,轻敌,还是因为五步蛇体短回头速度快?然而结果却是真实的,我被咬了!脚踝位置多了两个血红色的小点,那条五步蛇几乎在一秒钟内完成了回头—张口—刺穿皮肤—注射毒液—松口—掉头逃跑这一连贯的整套动作。

  按照之前了解到的经验,我迅速跑到旁边的水沟里冲洗了伤口,并试图往外挤毒液,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注射进去的毒液根本无法通过那两个小红点挤出来,于是我简单包扎了伤口近心端,开始快速往停车的方向走(注意不是跑),边走边喊:我被咬了,被五步蛇咬了!在车上,我用打火机灼烧伤口,火烧能第一时间让伤口附近的毒液“库”变质,大大减少发作的毒液量,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驱车赶到医院,做完过敏试验,血清被注入盐水中开始打点滴,针刚扎上没多久,顿时感觉到头皮一阵冷汗,要晕倒的样子,赶紧叫护士过来放慢了输液速度,才慢慢转过神来。(解答人光阴几何web:户外探险爱好者)

  Q 为什么证明案件的证据太多也是坏事?

  A 根据古犹太律法,如果受审嫌疑人被所有法官一致判为有罪,那么该嫌疑人会被无罪释放。这一推论听起来违反直觉,但当时的立法者已察觉到了一致性同意通常意味着审判程序中存在系统误差,哪怕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误差。他们以直觉推断到,如果什么事情好得简直不真实,其中多半有误。

  在一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上的文章中,来自澳大利亚和法国、由拉克伦·J·冈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这一概念,他们将其称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现代警察局的“证人辨认”环节为例展示了这一悖论,目击者要尝试在站成一排的几个人里指证出嫌疑人。研究者证明,当意见完全一致的目击者数量增加时,他们正确的几率会降低,直到与随机猜测的正确率相差无几。

  在警察局的辨认里,系统偏差可能是任何一种偏向,比如队列被呈现给目击人的方式,或者目击者自有的个人偏见。重要的是,研究者展示了甚至是极其微小的偏差也会为整体结果带来巨大影响。特别地,就算只有1%的目击者显示出对特定嫌疑人的偏向,那么仅当三位都指向同一嫌疑人后,目击者们正确的概率就开始下降。违反直觉的是,如果这众多目击者中有一位指证了不同的嫌疑人,那么其余目击者是正确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比如在1933-2008年,发生了一件其压倒性证据“好得不真实”的著名案例。欧洲的警察在分布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15处犯罪现场都采集到了同样的女性DNA。这名神秘杀手被称作海尔布隆魅影,警方从未能找到她。这些DNA证据长年一致且具有压倒性,可它们是错的。这最终被发现是一个系统误差。用来采集DNA样本的棉签被同一位女士意外污染——当她在工厂制造这些棉签时。(解答人LizaZyga:自由撰稿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