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渠道的未来之路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实体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0-17 09:52
实体门店在去年遭遇了令人恐慌的“关店潮”、O2O热潮的兴起与覆灭、业态创新的兴奋与激情,以及升级转型的煎熬与阵痛……
未来实体门店要重新崛起,可以谓道阻且长。并非看衰实体零售业,而是阐述这样一个现实,实体门店躺着能赚钱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行业巨变才真正开始。
这里有两个变量值得关注:一是实体店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分界线日益明朗,是故,唯有争上游才能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二是企业家开始回归创业心态,以新面貌应对新市场、新竞争、新格局。
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称自己仿佛回到了当年创立步步高的时代,人人乐创始人何金明“重出江湖”,号召部下要找回当年的激情,这其实就是创业心态的表现。
【看经济大势:下行压力巨大,消费市场疲软依旧】
要观察一个行业,离不开市场大环境。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一年增速有所放缓,而在经济低位运行的市场预期下,我们判断今年的消费品增长难言乐观。
经济大势决定了零售业的基本面,换言之,我们的实体店经营者不要幻想期待市场回暖来带动企业增长,而是要内部挖潜,力争上游,确保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些实体零售商感到深深“寒意”,这是因为过去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中央政府倡导经济增长方式上面要“调结构”,那么,实体零售企业也要“调结构”,加速转型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
【电商热潮开始降温,但并不代表着实体店的好日子来临】
电商的野蛮增长被业界视为实体店的“头号敌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与消费下滑相比,电商依然是实体店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去年网络零售额预计达到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虽然网购数据表现强劲,但去年呈现出来的一个趋势是,电商热潮开始降温,人们开始以客观冷静的心态看待电商。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以京东、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遭遇资本市场看空。以电商平台造就的“双11”消费节令为例,尽管去年的“双11”依然呈现热闹非凡的态势。但美国资本市场对“双11”的主角,阿里和京东以冷淡态度回应。
嗅觉敏锐的资本家已经看到了中国电商平台的未来的增长潜力有限,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反应他们的心态。
2.O2O创业遭遇资本寒冬。去年9月,一篇报道引发业界关注。该报道称,O2O公司迎资本寒冬,99%天使面临投资失败。与此同时,一份O2O阵亡名单也广为流传。笔者认为,O2O遭遇资本寒冬也代表了投资者对电商未来的审慎态度。
3.监管机构加强对电商管控。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倡导电商带来的消费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加管部门也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以阿里巴巴为例,它与国家工商总局的口水仗也是加强监管与粗放式经营之间的矛盾。
可以看出,无论是投资者、供应商、政府机构甚至消费者,开始对电商用更加客观、理性的心态来看待,此前颇有“消灭”实体店的电商热潮开始降温。但是,电商热潮的降温并不代表实体店的好日子来临了。
事实上,实体店面对的问题依然是消费增长放缓、市场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体店不能用“敌人”的失败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实体店转型升级切勿陷入“装备竞赛”与“盲目创新”两大怪圈】
去年的零售企业有一个现象,每家企业开始轰轰烈烈搞门店升级改造。今天这家企业开出一个很亮眼的精品店,明天那家企业某家店翻新升级,频传捷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零售业开店就能赚钱的黄金时代。
在零售业遭遇寒冬之际,门店转型升级成为都比较容易上手、也容易出成效的做法。但问题在于,盲目追求门店升级容易陷入“装备竞赛”的怪圈。今天A企业装修一家店花了500万,明天B企业装修花了800万;今天A企业用的是某知名国际品牌的货架和设备、明天B企业也跟着采购一套。
一位高端设备制造商透露:在以往,它们的产品往往只有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才用得起,才舍得用。而现在,即便某家区域的中小零售商也非要用它们家产品。可谓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也反映出,在门店升级背景下,零售商也日益重视对门店硬件设备的投资,在他们看来,好的设备约等于未来好的收益。一位区域零售企业董事长对这种现象表示警惕:“我们应该提倡低成本开店,而并非搞设备竞赛。好的门店并不等于高投入。”
另一方面,业态创新也成为实体店转型另一条思路。去年业界流行的一个概念就是门店小型化,或者说小业态。围绕着小业态这一大范畴,各类创新的门店模式可谓五花八门,脑洞大开。
无论是此前流行的零食店、生鲜专卖店,亦或是餐饮加强型的新一代便利店,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业态创新应该系统化、科学化,以审慎态度进行科学求证,而非盲目照搬或者一时兴起拍脑袋决策。
对于业界的创新型便利店和新业态热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开出的药方是:“要降火”。“行业热起来了,是绝对的好事,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下来,做扎实经营管理。同时,利用整合各方资源,顺应消费者变化和互联网+的外部环境,做出更多创新。”
【零售业转型要打“持久战”,归零心态很重要】
在去年中国连锁业会议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的演讲被媒体嘲笑为“念稿子的水平”,但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值得赞同,那就是零售业转型要打“持久战”。
回顾苏宁这些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从建立电商平台到线上线下完全打通,从组织架构变革到完全互联网化,尽管外界的质疑声不断,但其战略上的坚守令人敬佩。虽然目前苏宁的转型难以称为“完全成功”,但也给业界提供了一套转型思路。因此,张近东提出的“持久战”理论可以说是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事实上,不仅仅苏宁这样互联网转型需要持久战,任何实体零售商升级转型都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进行了二次创业,爱“折腾”的五星控股董事长汪建国认为,所谓的持久战就是要坚持持续创新。
“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的创新,而应该是持续的。我在创办孩子王的过程当中,连续不断地把孩子王这个模式,进行不断的迭代。孩子王为母婴童提供一揽子方案,在综合体里面,面积在5000平方米左右,和万达合作有40至50家店,今年开了110家店,这样的门店为什么能增长达到50%左右,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汪建国表示。
零售业转型要打持久战,企业家回归创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称创办云猴网仿佛回到了当初创立步步高的时代;新华都董事长上官常川坚持跑马拉松,并将“跑马”精神植入企业文化;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人人乐董事长何金明宣布复出,并号召部下重回找到当年精神,这其实就是企业家回归创业心态的表现。
经营了这么多年零售业,技术、经验、资源等等外在条件可以说都不是问题。套用《亮剑》上的一句话,未来零售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企业家意志力的竞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业心态”。(本文摘自品观网,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