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市桥背后的街巷故事

  元明以来,市桥是人口过万的富乡大镇,在它的背后,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街巷,有些或因城区改造重新定名,有些或因时代印记而改变……这期,我们将追源溯本,探访市桥背后的那些街巷故事。

  铁炉巷

  在正街的南段东侧上,“铁炉一巷”、“铁炉二巷”和“铁炉三巷”这3条铁炉巷都是纵深不到20米的横巷,早在明朝期间,冶铁业只准官办不许民营,地方政府选中旱不干涝不浸、水路交通方便的市桥为官办冶铁基地,在市桥河边地势较高的台地建起三座炼铁高炉。将炼得的初级产品卖与经官方注册的铁器加工店铺,因此也带动了这正南街上打铁铺户——锻造民用铁器具行业的发展,且长盛不衰,直到建国后的1957年,众多的打铁铺才在合作化大潮中,集中到大北路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市桥铁器农具生产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生产。

  至于明代官府所建的冶铁高炉,早已和全国各处的一样,因管理不善而亏损严重,被迫改为官府注册民营生产,官府按产量“三十取二”的比率收税罢了。市桥冶铁随后被他处取代,冶铁高炉即被拆平,百姓陆续在此建房起屋聚而居之,经官民合议,皆赞成以“炉”为“重”顺序编排作巷名,故铁炉一、二、三巷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几百年,至30年前城区改造时才成为历史。

  莲社巷

  离开铁炉巷往北几十米,便是可通东涌路的莲社巷,所谓莲社巷者因有市桥等二十四乡乡绅贤达集资建成的莲社书院坐落其间而得名。

  莲社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入读者皆为乡内中上层人士的子弟,相当于今时的“贵族学校”。这书院的办学宗旨并非为社会培育适用人材,而是为科举应试输送“精英”,教材都是儒家的八股文。据说,书院曾礼聘九岁能诗文、十七岁中秀材、二十二岁中举人,后又放弃入仕专门著书立说以培育新人为已任的岭南名士陈澧先生执教,只惜陈老夫子因年事已高未能到任执掌教鞭。清末废除科举制后,书院的终极育人目标已失,自然门庭冷落风光不再,继而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推行新学制,省城广州“一刀切”的废除儒学,仿效西方的新潮教育,禁开以传统经国学为教材的书院学社,县以下乡镇的书院学社须在限期内停办或改用西式教材。因乡绅父老未能接受西式教育,于是便在限期过后停办。莲社书院的功能随后变为供文人学士雅聚的场所或乡绅们的议事堂。

  建国后,书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8年,书院由市桥镇幼教部门将其改作为“市桥第一幼儿园”(后改名为育红幼儿园),使之重新回归社会,为市桥教育事业服务。至1984年,因城建需要在此开建西连清河西路、东接清河中路的清河西路延长段,将幼儿园迁往东城新区。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典型岭南风格精品建筑——莲社书院就此夷为平地痕迹无存。

  三多巷

  在正街的北段西侧上则是三多巷,是成片旧民房按新城镇规划改造而成。这3条旧巷和南北两翼的一些地区,为早期抵达市桥的李氏族人聚居地。据《番禺县志(续)》卷十八记载,1253年前后,李志道因避战乱,从潮州西迂番禺,最后定居市桥。

  “三多”一词自古便是如意吉祥的吉利话语。据说,冠“三多”为巷名,乃市桥李姓始祖志道取“才、智、艺”之意为由而来。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市面上流行的货币杂乱,有西班牙银洋、墨西哥银元等大量流行在我国沿海地区。为挽回利权,张之洞决定购买机器,自己制造。张之洞当时讲洋务,他在两广搞钢铁、枪炮、纺织等,所需要的资金都是承办“闱姓”的商近百年来,聚居三多巷的李氏族人,男丁多世袭饮食行业,故辈出不少名厨师、名点心师和管理精英。据老街坊忆述,1949年前后,市桥饮食业曾经历了一个低潮,失业者不少,待业工人多集中在大市巷李氏宗祠内,等待酒楼饭店的老板来招工,此时就要看你待业者平时的技能和人品,心中有数的老板定会“择优录用”。点心师李桔、厨师李昌,管理精英有李渭、李希等,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