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沟的真相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臭水沟,水污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14 16:50
更深层的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对于河流的治理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志愿者的照片屡屡显示当地有关部门对河流采取了筑堤修坝的方式,这种方式景观上好看了,却阻断了河流与自然界的交流
我用仪器测了村子里的一些小河,情况就是这样的。从表面上,它们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了。我想看一下它被污染到什么程度,经过测量,这里面水的透明度不足10厘米,溶解氧也在2.0以下,小河就像村子里的眼睛,很明显,我的村子已经失明了。“2016年12月3日,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志愿者魏连雪在”我为家乡测河流“的活动发布会上演讲时说道。2016年夏天,75名大学生志愿者按照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检测了全国24个省市的83条河流(湖泊),其有74个水体的检测点均位于地级市(或以上)一级,9个检测点位于县一级;检测点涵盖全国24个省和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涉及13个省会城市;部分河流较多的省份检测了多条河流,如安徽涉及12个水体;仅有吉林、海南、西藏、台湾、香港、澳门6个地区没有检测点。取得700多张调查问卷,800多个检测记录,检出至少20多条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布的黑臭水体。
作为志愿者之一,魏雪莲感到非常担忧,”对于中国的水污染情况,我只想说,其实环保真的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是让我们做一些什么。全国上下有那么多的河流已经治理不过来,更何况谁会去理乡间的臭水沟,我相信这些臭水沟的数量一定不在少数,终有一天臭水沟一定是大河流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近些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发突出,尤其是水污染。由污染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关于它本身,我们又了解多少?
我们的生活和”黑臭水体“有多少联系
“这条河是再熟悉不过的河,我在这条河的附近小区居住了十年,这只是这条河的一部分,它是很明显的黑臭水体。印象中,每年的夏天,我都伴随着恶臭的味道度过。”这是志愿者杨艺涵对家乡的黑臭水体的描述。在发布会上播放的视频和照片中,这些水体或漆黑一片或蓝藻泛滥,各种生活垃圾和死鱼漂浮在水面上,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水令人心惊。
从感官上来说,“黑臭水体”就是颜色发黑、气味发臭的水体,住建部、环保部于发布《指南》中将城市黑臭水体定义为“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并对于黑臭水体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四个项目。
“城市黑臭水体是在我国普通遍存在的水体污染现象,”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对《方圆》记者说道,“其成因涉及水污染源控制体系、城市排水体系、河道与湖泊管理体系多个方面。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滋生细菌、蚊蝇,危害周边居民健康。”据发表在《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黑臭水体离岸20 m 范围内存在微生物浓度聚集现象,离岸200 m 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细菌和真菌污染,而离岸100m 范围内的长居人群存在明显的微生物健康风险。那么这种处于城市中,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黑臭水体,在我国是什么样情况?
2016年2月,住建部、环保部等公布了首批全国地级城市及以上黑臭水体的名单,共计1861个。此后,该名单不断更新。截至2016年12月2日,全国被认定为黑臭水体的有2014个。不管是1861个,还是2014个水体,这是否就是全国主要城市黑臭水体的全貌了呢?根据2013年3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目前中国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有45203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22909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流经城市的。已公布的黑臭水体不到10%,这多少有点不符合公众的印象。
为了求证黑臭水体的真实现状,从今年5月份到12月份,彭应登带领志愿者们实地检测和调查了我国多地的“黑臭水体”。
我们如何来检测“黑臭水体”
在开始检测前,彭应登依据《指南》拟订了具体方案,“为了体现我们的科学性、客观性,我们所做的工作依照这个指南来进行,这个指南里面对于黑臭水体的判断、分级都有明确的要求,指南里要求做四个项目的一个检测,然后对于重度、轻度都有判断依据”。
检测者首先将检测水体主要设置为地级城市及以上河流、湖泊,优先选择不在名单上的河流进行检测,每个水体至少检测 3 个点,间隔200~600 m设置检测点,每个点检测 3 次,每次间隔 1 天以上。其次,按照专业要求选择检测时间,比如考虑到大雨过后检测可能不准确,要求最好选择天气稳定的时候进行检测,拍摄现场照片,填写检测原始记录,有条件的进行视频记录,并且每个检测水体完成至少10份调查问卷。
“目前环境部门还较少采用调查问卷的手法,这也是黑臭水体评估工作中的薄弱项,所以,这次检测也要求志愿者针对检测水体同时开展调查问卷工作。”彭应登解释道。从开始检测到汇总所有的资料,志愿者们都是在炎热中进行。“他们白天在河周围的商户做问卷,晚上在小区里做。对城市水体周边社区居民、商户或随机人群开展调查问卷,进一步判别水体黑臭状况。如果认为有”黑“或”臭“问题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则应认定该水体为”黑臭水体“。
最后,他们总共收到了85份检测记录,71份调查问卷,共检测调查了83个水体,有2个水体检测了两个不同段。”在我们收到的记录表上面,志愿者们写了密密麻麻的字,他们都对河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这条河流现在的颜色是什么样,有没有臭味、有没有油污,周边有没有油污口,周边居民对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上面都全部进行了记录。“彭应登回答说。
检测黑臭水体的两项指标
《指南》中规定,如果某个检测点的 4 项理化指标中,有1项指标 60%以上数据或不少于2项指标 30%以上数据达到”重度黑臭“级别的,该检测点应认定为”重度黑臭“,否则可认定为”轻度黑臭“。
“也就是说,要认定一个水体是否存在黑臭情况,并不需要4个项目都测定。考虑到可操作性,我们选择了溶解氧和透明度两项指标进行检测,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透明度反映的是水体的清澈程度。检测溶解氧用的是便携式溶解氧仪检测,透明度检测则是用一个直径25厘米的黑白圆盘,沉到水中,注视着它,直至看不见为止,该段距离为有效值,志愿者在检测前也都经过线上培训。”
彭应登告诉《方圆》记者,为了保证统计的准确性,在发现统计结果存在疑点时,他们也和志愿者进行了一一核实:“实际上,对于统计中出现的所有仪器检测结果‘无黑臭’,但问卷结果为‘黑臭’的情况,我们都与志愿者进行了核实,通过深入交流,我们也发现了关于黑臭水体的一些更有价值的现实情况,这是本次检测非常重要的收获。”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呈现结果,他还 将统计分为三类:仪器检测结果、问卷统计结果以及两者综合结果。
在进行检测和调查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实际的困难,“例如如何选择有效的检测断面、如何保证现场取样分析的质量、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范围与有效性分析等。这些问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彭应登回答说。进入6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降雨,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最终他们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检测。
黑臭水体问题为何一直存在
项目报告显示,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所有记录中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总计有30份,占比达到了35.2%,总体上也符合公众对于河流生态的印象。而在71份问卷中,显示为 “黑臭”的有47份,占比约为66.2%;为“无黑臭”的24份,占比约为33.8%;“这意味着如果以群众感受为评价标准,黑臭水体的情况将会多出一倍。如果将这些数据和地方环保部门公开水体数据进行比对,以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地方环保部门所公示的黑臭水体都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彭应登分析说。
根据检测分析,黑臭水体在我国大面积的存在,彭应登认为,目前河流周边居民的声音没有完全反映出来,而由于仪器检测存在偶然性,一些偶尔发生臭味或个别点被污染的河流很容易被环保部门忽略,从而没有被认定为黑臭水体。
令人担忧的是,河流污染还在继续,多位志愿者都观察到了非法排污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继续污染河流的情形。“即使已经被政府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河流,污染也还在进行中,并没有得到遏制,政府开始治理的还很少,比如志愿者检测的巡司河,目前状态为”正在制定方案“。彭应登说道。而根据两部委监督平台的标注,目前已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河流治理也较为缓慢,截至第三季节有62%还处于制定方案中,未启动治理的有23%,除去治理中的,治理完成的仅有5%。
而更深层的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对于河流的治理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志愿者的照片屡屡显示当地有关部门对河流采取了筑堤修坝的方式,”这种方式景观上好看了,却阻断了河流与自然界的交流。辽宁葫芦岛茨河、宁夏银川红花渠两地有关部门采用了‘注水冲污’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期间让局部河段的水质达标,但无助于恢复河流生态。“彭应登说。
2030年能消除黑臭水体吗
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并提出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 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彭应登认为”水十条“在水污染治理,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整治方面,参与方及其扮演角色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一直以来,黑臭水体整治是持续性工程,资金需求量大,”钱从哪儿来“就是大问题。
据了解,在黑臭水体的治理中,工程建设与后期运维环节被人为切分开,负责整治工程的不管运维,负责运维的决定不了选用什么技术路线,项目全寿命期的成本和效果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者,这给城市水体整治出了大难题。
那么,责任主体该是谁呢?毫无疑问,整治黑臭水体,需要政府统筹,责任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身上。指南明确,城市人民政府要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包括水体名称、起始边界、类型、面积、所在区域、黑臭级别、水质现状、整治责任主体及具体责任人、达标期限等。实行”河湖长制“,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的责任人。原则上,河湖长应由城市水体所在地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等担任。涉及跨界水体的,由相关城市协商开展治理。
在地方政府牵头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在这一方面,彭应登认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支付的法律化。与以往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建设-经营-转让、移交-经营-移交等模式不同,污水处理相对来说,有一个可以向公众收费的来源。而黑臭水体治理的支付跟地方财政直接相关。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否能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其中,将其以文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企业关心的问题。其次是评价的科学化,黑臭水体由于其界面复杂性,整个施治方案项目的措施能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考评体系,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后期付费。而在公众参与方面,整治黑臭水体,必须将公众监督制度化。”
根据检测结果,彭应登还建议环保部门需要对河流水质进行更全面的核实,包括将河流周边居民的意见作为评定黑臭水体的依据之一。“对于本次活动检出的黑臭水体名单,我们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检测数据和问卷供有关部门核实。相关部门也需要多渠道公布河流水质包括黑臭水体的信息。”他认为,目前从政府官网获取这些信息仍然不是很便利。良好的信息公开是治理的前提,全国的河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抓大放小”的思维并不合适,只管大河,遍布城乡的小河却重视不够,这对改善全国河流的总体生态很不利。彭应登解释道。他还建议,已经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河流应该加快治理,否则难以完成“水十条”的目标。“河流治理不是面子工程,不能只着眼于‘景观’,而应该控制污染源,立足于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让城市、居民和河流找到和谐共存的办法。”
文/方圆见习记者 李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