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树下的开村梦
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棠下的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如今赠给你,你就做这里的主人吧!”说完,跨上仙鹤,腾云而去,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为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人们把村子命名为“棠下”。
随后,棠下村不断壮大,前棠下村两街棠西荣和棠东华,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1953年6月广州市设立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1957年棠西乡恢复原名棠下,棠东乡启用棠东,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棠下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棠下、棠东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广州郊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东圃镇。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为市辖区一级政权机构,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棠下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棠下街成立,棠下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东圃镇撤销解体,棠东划归棠下街,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再次统一,东棠下、棠下范围再次统一了。
水月宫显灵平叛军
水月宫位于棠下街棠东新庙前街13号。此庙属番禺鹿步司棠下乡两街棠西荣、棠东华各自然村共有,俗称众村庙。始建于南宋,修建于1748年。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三间一天井,通阔25米,通深30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前临街口,为棠东华与棠西荣交界处,左右均为6层楼房。该宫在《番禺县志》和《番禺县续志》中均有记载,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
两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墙,瓦面铺作碌灰筒瓦。青砖砌墙,勒脚和门框部分用花岗岩。屋前有檐廊,较窄,没有檐柱。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档。大门门额有石刻牌匾,上刻阴文“水月宫”,笔画流畅有力。传说是清末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宋湘所题。厅内有四条圆木金柱,上有对联。神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棠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
关于水月宫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最让人口口相传的就是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助军平定军阀叛乱。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于北京。广州局势十分复杂。
1925年6月,驻粤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发动叛乱,控制广州珠江北岸。大元帅府迁往河南士敏土厂办公,下令罢免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的职务,并命令在韶关的粤军回师平叛。
粤军东征军回师,沿广九铁路向广州进发,并派人到各村联络,要求组成农民自卫军协助平叛。为讨平滇桂军叛乱,广州政府命令东征军回师广州,并派人到棠下村联络,要求村民协助平叛。
因信赖水月宫观音菩萨有灵,村中父老在水月宫商讨,经研究决定在庙里组织临时救护站,同时派出村民随部队支援。军民出发前夕到观音庙内烧香以求神灵庇佑。在阵地战斗中,双方对峙,关键时候,有点痴呆的村民突然站起来,大呼:“不要怕!冲啊!”结果村民被敌人子弹打中,负伤,但他仍然大呼大叫,发狂似的向敌军阵地冲去。军民于是士气大振,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后来人们都叫他傻司令,但人们相信,这是观音菩萨显灵。
讨平叛军后,广州政府派人到棠下乡感谢乡民的支持。何彤旅长送来烧猪一只,供奉神灵后分派各人,军民再三烧香叩拜,酬谢神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