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医药物流的“软肋”

  • 来源:物流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12 17:14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医药流通总额增长率在 2015年稍有下降,2016 年全年保持平稳。但是随着总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药品三方物流的原有积累较少、市场对药品三方物流的需求在增加,这就刺激了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按照国内主流的医药商业分类,医药商业的流通业态主要包括医院纯销、分销调拨、普药快批三类。根据商务部的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2013 年国内医药商业总规模约为 10429 亿元;同比增长不到 17%。根据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预测,2016 年医药商业增速将比 2015 年稍高,医药商业总销售规模接近 15000 亿人民币。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毛利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物流费用却连续几年居高不下。缺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撑已成为医药物流改革的“软肋”,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特别是医药商业的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医药物流信息化的作用

当前,社会对医药零售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药企业必须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网上查询、网上购药的需求。同时,为了提高与供应商、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就需要建设包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银联系统等功能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医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对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提高后带来的直接人工成本降低,二是差错率降低后带来的间接作业成本降低。各地企业投资信息化、自动化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数亿元。

现代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为医药物流质量的本质性提升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近几年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医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重视度大大提高。信息传递在医药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条形码(BC)、电子扫描(E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能使信息流动快速准确。物流信息网络加强了用户与供货方、供货方与供货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它在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及客户服务需求信息的同时,也为医药商业企业及时反馈市场动态,以达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目前社会各类物流资源多而分散,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所以物流成本过高而且容易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如果要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流通,合理地进行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必须加强物流的管理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样离不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还处于在从部分信息化向全面信息化水平发展的阶段。根据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有 74% 以上已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拥有企业内部网络,大约 67.2%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ERP、跟踪定位、信息查询、订单系统等系统进行全部集成或部分集成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67.8%,没有进行的企业只有 11.6%。

落后的信息模式导致“规模不经济”

目前,信息技术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无法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尽管许多药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都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但由于相互之间大多没有形成电子数据交换,因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大多数企业在拓展自身业务时,没有适应时代潮流,信息收集、传输以及信息分析模式固化,使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是不能快速反应,并且随着企业业务扩大,这种落后的模式反而会逐渐增加企业内耗,直接导致“规模不经济”。一方面企业在国营体制下很难裁减人员,降低人工成本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信息化、自动化设备上马后每天要产生数万元的能耗成本。更有甚者,由于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关系,很多信息技术主导下的自动化设备只能处于半投产状态,无法通过规模化经营来降低成本。因此,很多企业面临的困境是自动化物流中心上马后,物流成本不降反升。

提升行业的竞争力,迎接医药物流行业全球化下的新竞争,需要进行管理、技术上的改革创新,带动区域内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而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接受新的管理思路和运作模式,从而走向先进的标志之一。

信息化作为现代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强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全球定位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使之趋向高效和合理,使物流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

宽度上进一步扩展,深度上进一步完善

对于物流业而言,物流网络和客户需求是业务开展的基础,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在一个物流区域内,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将主要体现出宽度上进一步扩展,深度上进一步完善的趋势。

在扩展宽度方面,WMS 建设将覆盖所有物流中心。TMS建设将推动下一个物流信息化建设高潮,无论大小企业都会重视 TMS 建设,一是跨区域或者全国型公司采取集中部署,既实现自运终端配送的管理,又可以实现对承运商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对多仓运作及转接力配送进行管理;一是不跨区域采取单点部署,重点解决终端配送的管理。TMS 和冷链跟踪系统、GPS 将逐步融合,可以实现药品(特别是冷链药品)全运输过程实时跟踪。大多数医院和供应商会逐步接受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向上下游延伸,因此,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向院内和供应商延伸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医药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将成为下一步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大流通企业及医药物流企业逐步从规划层面向实施层面落地推进,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无缝实时对接,为供应链优化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在完善深度方面,WMS、TMS 会更加重视流程优化,重视个性化需求。原来系统缺少的诸如耗材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计费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功能逐步在相应的系统中得到完善,建立统一的对外窗口将成为必然。储位优化、配送线路优化、装载优化、库存分布决策等优化模块逐步在 WMS、TMS、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上应用。数据挖掘深度进一步提高,如对订单品项相关度进行分析,来优化商品储位规划。在技术发展方面,将表现出向服务器集中部署和虚拟化以及云建设、大数据整合等趋势。在医药商业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中,仓储中心的信息化和流程重组是重中之重。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将大大提高原物流系统的技术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理货、盘点、流通加工等过程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整个信息化流程的效率。

如今,中国的医药物流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的信息型转变,存在着政策法规、业态流程、经营模式、观念、软件开发和人员这几大障碍,需要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保证医药物流能满足紧急情况下对药品的需求,用应急性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将信息化带来的新技术用于提高医药运输的质量水平上,使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应急性以及运输的高质量相结合,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客户管理水平。国家也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财政帮助,使医药物流网络真正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如果这几个主要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设备和技术再先进医药物流信息化的实现也是一句空话而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