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黑色头纱下火热的心
“旅游?”签证官抬起了头,似乎有些生气又不可理解。
“是的,旅游。”面对为何来伊朗这个问题,我又肯定地回答了一次。
凌晨3:00,从伊斯坦布尔的航班到达德黑兰。伊朗是中东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准予中国公民落地签证的国家。听说伊朗过关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我特意赶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海关的官员听说我要办理落地签证,犹豫了一下,然后说,等所有的人过关之后,才能办理落地签。
有些郁闷地坐在一旁,大约45分钟之后,和零零落落的几个人去另外的一个窗口办理签证。签证官哈欠连天的样子,多少有些无名火,估计是在想:大半夜的,还得工作。
于是等我办完签证,走出机场,已经是德黑兰的黎明了。
就这样,伊朗的第一接触多少有些冷漠,恰如这个国家那无处不在的黑袍,透着神秘与拒人之外的感觉。按照伊朗的习俗,女性得披着“查朵尔”。“查朵尔”,波斯语意为“帷幕、帐篷”。一般是一整块两米长的布料稍加修饰,从头披下来,将女性身体所有美丽动人的部位遮盖起来,除了手脚和面部可以露出。有些保守的、宗教观念较强的伊朗妇女还要戴上面罩,将鼻子和嘴巴都隐藏起来,只留一双大眼睛。披着“查朵尔”走在大街上,微风吹拂,飘然欲仙,难怪有人戏称伊朗妇女是“黑色的海洋”,深藏着无穷的神秘。但这一切仅仅是表象,那层层叠叠包裹着的黑衣女子,却有着独特的亲和力。
此次伊朗之行,我总共去了四个城市: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和亚兹德。在德黑兰,遇到了学汉语的伊朗女大学生;在伊斯法罕,被几个伊朗女孩邀请合影;在设拉子的可兰经拱门,居然一个当地女子开玩笑地对我说:I love you,把我吓了一大跳。据说不少西方游客对伊朗女子盛赞:良好的教育,比较开放的心态,掩在黑纱下的热情,等等。
当然,大多数的伊朗女子,初次见面,她们依然是矜持的,封闭的,但那羞涩中善意的一笑,足以温暖你的心。
当你走近她们,你会发现,她们也可以生动,也可以嬉笑怒骂,表情丰富。这世界,人和人之间,能有多么大的差异呢。
伊朗是什么?就是女子那黑色头纱下火热的心。
亚兹德老城黄昏
亚兹德(Yazd)的那个黄昏,实在美妙。在伊朗总共游览了四个地区,从知名度上来讲,亚兹德并不如伊斯法罕、设拉子和德黑兰那样显赫,然而,这个地理位置上处于伊朗正中的城市,却是大有来头。
首先,亚兹德作为具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落之一。
其次,是这里的建筑。老城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用传统的泥砖构成,走在老城的街巷中,时光倒流几千年。更加别具一格的是老城上空密密麻麻的风塔。位于伊朗中部的亚兹德是沙漠中的城市,夏季十分炎热。不过早在空调诞生前的成百上千年,当地人就发明了一种奇特的降温方式。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风塔将室外的风引入室内,带动整个建筑的空气循环,使人们感到凉爽。这样独具匠心的建筑样式,在伊朗别的地方都很难见到。
另外,亚兹德还有拜火教(Zoroastrian)的遗迹,近2,000年的圣火不灭。《倚天屠龙记》里曾提到过拜火教,人见人爱的小昭就是拜火教的圣女。早在公元7世纪,曾为波斯国教的拜火教便已在阿拉伯统治者的改宗运动中日渐式微,只有极少数的虔诚教徒顽强地生存下来。
黄昏时分,我登上了亚兹德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4世纪的Amir Chakhmaq Complex。其三层造型如此独特,绝无雷同。
向上的台阶非常局促,然而,登上平台的一刹那,豁然开朗。微风吹来,黄昏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老城的民居,Jameh Mosque等几个清真寺错落有致的圆顶和宣礼塔,混杂在密密麻麻的风塔之中。那样美妙的天际线,也许会让我终生难忘。
广场之中,几个黑衣妇女缓缓走过,坐定的老人目光平和凝重。发呆,是当时你唯一的选择。
直到最后一缕夕阳褪去,夜色中的老城灯光星星点点。看塔的人催促又催促,我这才依依不舍离去。
尤物般的花窗格
有一天在亚兹德的街上,看见路边有一个不起眼的清真寺,随便地走了进去。一个老人正在打扫卫生,看到我后他停了下来,带我走入了清真寺里面。
打开一扇巨大的帘子之后,一个美轮美奂的大厅出现在了眼前。没想到,在院子里看到的那些普普通通的窗户的另一面,居然是几何造型及其优美的花窗格。窗格带进了五彩光线映射在地面上,与阳光的昏黄光芒,交叉成一股迷离温柔的色泽,肃穆中也抚慰了人心。当时我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尤物”。
接下来的行程中,每到清真寺,我都会留心这些有灵性的窗格,竟发现一处姿色更胜一处,甚至有点登峰造极了。色彩斑斓的花窗格,是尤物般的美;而素色的木窗格,也自有一种朴素静谧的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