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鹀 为雀形目、燕雀科、鹀属,俗名金眉子、黄三道、五道眉儿、大眉子。
描述 体型略小(15厘米)的鹀。头具条纹。似白眉鹀但眉纹前半部黄色,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虹膜为深褐;嘴为粉色,嘴峰及下嘴端灰色;脚:粉红。叫声:于繁殖区鸣声似白眉鹀但较缓慢而少嘁喳声,从茂密森林的树栖处发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偶见于法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南至四川、沿长江至福建、广东等地,一般生活于山区混交林、平原杂木林和灌丛中以及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卵生,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习性 通常见于林缘的次生灌丛。常与其他鸟类混群。
某个晴朗天气的上午,我带着刚到手不久的tamron200~500mm镜头到附近的相山上去拍鸟。路过山下的一片松树林时,听到林中不时传来鸟的鸣叫声,像是一群柳莺在林中嘻戏。这片松树林不是太大,大约也就40米见方左右,树木很密,杂草丛生。原来它的周围都是私家宅院,由于山下正在修环山路,房屋拆迁的差不多了,没有清理完的建筑垃圾比比皆是。在林中转了一个多小时,拍了几张黄腰柳莺,由于树叶太密,小鸟在林中穿来穿去,像是和人捉迷藏,再加上林中光线不是太好,几张片片不是树叶遮住小鸟,就是对焦不准片片发虚,均不太理想。来到林边,发现在一处建筑垃圾周围,小鸟飞来飞去很是热闹,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水坑,也就洗脸盆大小,边上有一处破损的自来水管道在缓缓淌着水,干渴难耐的小鸟是到这里来喝水的。眼见已近中午,肚中已经是饥肠碌碌,只好先看好地形,选好机位,待明天早晨再来拍了。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把相机、长焦镜头、三脚架、备用电池等全部检查了一遍,为了排除蹲守拍摄过程中的寂寞,顺便还把MP5也带上了。8点整,准时到了拍摄地。拍摄机位选在了小水坑东南约6米左右的地方,小水坑的后面是一棵松树,下部半枯的枝条正好小鸟歇息且不被遮挡。机子架好,调好光圈、设好ISO,对着小水坑把焦距调节好。就坐在那听着音乐等猎物了。先是绣眼来了,后来又来了山斑鸠、白头鹎。9点多了,小水坑边上又飞来一个麻雀样的小鸟,我把镜头对向它,调整焦距,发现它并不是麻雀,比麻雀稍大,最明显的特征是眼上那黄色的眉纹。我赶紧屏住呼吸,按下了快门。这鸟儿非常机灵,可能感觉到了危险的存在,很快就飞走了。
回去查了一下资料,知道这个麻雀样的小鸟叫黄眉鹀,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