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晚,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人们不会忘记伟大的世界博览会,众多中外游客亲历的热情和梦想尚历历在目,世博会散发的光芒依旧泽被今天的大众生活。
从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世博会总有一些建筑引领时代潮流,成为经典。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这样的一个创造、创新的舞台造就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也将被永久保留,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阳光谷是世博园区的主轴线——世博轴建筑最重要的形象。杨为春作为记者到世博会采访时,当然也把阳光谷作为最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阳光谷》就是世博系列摄影作品中的一幅,以其构成元素的凝练、线条的韵律感、色彩的运用将这座低碳环保的高科技建筑诠释到位。
作品创作于2010年5月2日,世博会刚刚开幕。据统计,当天有22万游客人园。许多摄影人抱怨世博会现场人多、拥挤、杂乱、难以下手。可是好的摄影师,总是有各种办法拍到美的画面。摄影师杨为春选择了广角镜头和仰拍的角度,以大面积的天空作为背景,不仅画面简洁清晰,更真实完整地反映出建筑造型,细节丰富,形式悦目。而且能使读者阅览此幅作品后感晤到天空的博大和人类创造的神奇。
剪影线条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多半部分。不同的线条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力,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阳光谷外围的轮廓圆滑流畅,对视觉起着引导作用,使读者的视线集中在圆弧范围内。拍摄主体——阳光谷钢结构框架的线条则是交织排布,视觉冲击力强。通过边缘收缩紧密中间舒展延伸的节奏变化形成透视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
色彩的运用更可称之为作品的点睛之笔。色彩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学感受,摄影师就是表现色彩的专家。但这并不是代表摄影师所拍的作品一定是缤纷多彩的。一幅仅仅包括基础色彩成分的场景,有时看上去比复杂的画面具有冲击力。阳光谷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地下空间,反映在摄影作品中,杨为春也极力呼应这种环保世博的理念。逆光的拍摄角度使玻璃阳光谷通体透明,钢结构框架、巨大的世博轴幕布和下方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剪影。整幅画面的色彩为天空的蓝色、阳光的白色和建筑物剪影的黑色三种,但却传达出了自然、科技、艺术三重信息,充盈着摄影师的个性色彩。
薄荷赏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