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浓蟹肥,品酒吟诗,赏月醉情。
立秋已至,怎能辜负这大快朵颐的好时机?
到了8月份,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吃大闸蟹,这时候,要想吃到正宗的大闸蟹,就要学会挑选大闸蟹。选蟹时要做到“五看”:一看颜色,二看个体,三看肚脐,四看蟹毛,五看动作。蟹的颜色要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要大而老健,肚脐要向外凸出;蟹脚上要蟹毛丛生,动作要敏捷活跃,符合这五条的才好买。
中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有“西风响蟹脚痒”,说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螃蟹的营养丰富,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螃蟹最精华的部分,要数蟹黄和蟹膏。相关书籍介绍,蟹黄指母螃蟹的卵,蟹膏指公螃蟹的精巢,而秋天是许多螃蟹的产卵季节,农历八月母蟹最肥、蟹黄足,农历九月公蟹最香、蟹脂多。所以秋季吃螃蟹时,区分雌雄两性可享受到时节最鲜美的蟹餐。螃蟹的吃法很多,最普遍的是清蒸,这样不破坏螃蟹的鲜味,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营养。蒸时,最好在锅中放入几片生姜以去除蟹的寒性。红橙橙的螃蟹一上桌,一准能让家人食欲大增。
除了红遍世界的大闸蟹外,在一众岭南老饕的眼中,奄仔蟹的美味度远胜大闸蟹,膏如温香,肉似软玉,嫩滑甜鲜,连张小娴都忍不住要击节赞叹:“吃蟹多年,兜兜转转,一天,在酒家叫了两只清蒸奄仔蟹,竟然发现奄仔蟹才是最好吃的蟹。不需姜葱、不用豉椒、不用蒜茸、不用鸡油、不用蛋白,隔水蒸好就可以吃,味道鲜甜,蘸些大红浙醋,齿颊留香。”
奄仔蟹,指的是已经性成熟、但尚未交配的母肉蟹。这位蟹中小公举口味之“奄尖”(粤语挑剔的意思),和豌豆公主有得一拼:海水过咸,肉质会立即变得粗糙;海水过淡,蟹肉又会变得松散。甚至连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它也有讲究,过低它就发育迟缓;过高,不好意思,一步升仙。
奄仔蟹的真身是青蟹,纯正“海归派”。奄仔、重皮、软壳蟹、水蟹、膏蟹(也叫肉蟹,是的,广东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指的都是它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名称。
大闸蟹以公蟹最受老饕欢迎,而奄仔蟹以母蟹最为好吃。在蟹界,奄仔蟹绝对属于叛逆的“惨绿少女”,因为别家蟹讲究的是身家青白——背青肚白,偏偏这位小公举是以“腹黑”为上,即蟹掩呈暗色发黑。
面对此等尤物,最好的处置方式当然是原只清蒸。原汁原味,味道鲜甜,有些人爱蘸大红浙醋或者加了少许盐的蒜茸滚油,也是齿颊留香。另一款比较常见的做法则是盐焗奄仔蟹,用大瓦煲将盐炒热,放入奄仔,干焗至熟,烹制出的蟹,肉实膏香,蟹肉带淡淡的咸,蟹膏水分收干不似清蒸软绵。
“蟹”与“谢”同音,而所谓“中秋月圆人圆”,秋天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恰好是一个充满着浓情厚谊的时节。游子归来、走亲访友、好友小聚、表达心意……这一个“谢”字再合适不过了,而“谢”要怎么说出口送出手?作为谐音字的“蟹”就再也合适不过了。
胡炜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