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思考

摘 要:大别山精神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发展于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初步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思考

关于大别山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没有确切的表述,但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及。譬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大别山区有长期的革命传统”;刘伯承元帅曾指出:“素具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也充分表现革命意志与崇高的革命气节”;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口号就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显然,这些表述说明当时已意识到鄂豫皖作为整体精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只是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

一、大别山精神的培育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人民在党成立最初就接受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1920年初,朱蕴山、桂月峰等人建立了“中国革命小组”,徐守西等人在霍山六区燕溪小学成立了“马克思学习小组”。1923年冬,在安徽境内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在革命的进程中,不断的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譬如:1933 年11 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针对苏区“左”倾错误对红军造成的不利影响,沈泽民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承认目前危局“是自己的路线差错造成的”。在病重的日子里,他一边吐血,一边用药水写下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沉重地检讨道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并建议中央克服“左“的思想。

2.党领导革命斗争历史进程中的大别山精神

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大别山精神在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革命实践的锤炼。大别山地区,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集中表现在根据地的创建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斗争规模大、诞生红军多这四点上。1927年以后,大别山区相继爆发了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队伍。建国后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地区有5个;艰苦环境的磨练。红四方面军三爬雪山两过草地,数万将士用鲜血书写了长征精神。西路军指战员在空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凝聚形成了崇高而宝贵的西路军精神;英雄的率先垂范。在践行革命的实践中,无数大别山英雄儿女发挥了率先垂范作用,这些英雄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大别山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别山精神继承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的一些精髓是相通的。大别山精神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批判和超越,从而升华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形态。

二、大别山精神的基本内容

关于大别山精神内容的表述,近年来各地不尽相同。2016年10月,安徽省对大别山精神基本内涵的表述语确定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这四句话。

1.“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义

无论是革命的开始阶段,还是在革命的高潮时期,即使在革命事业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的军民始终坚守必胜信念。面对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且红军主力西撤的严峻形势,大别山人民仍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送郎送子当红军,坚持敌后游击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血腥镇压,广大干部群众大义凛然、誓死不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面对组织的误解和冤屈,革命前辈们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逆境不改初心、冤屈不变忠心。艰难方显本色,曲折逾显忠贞。这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核心所在。正是因为有了对党的无比忠诚,大别山军民才使得革命星火燃遍全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2.“牺牲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舍小家、顾大家都是大别山军民的自觉行动,勇于奉献、甘于牺牲是大别山精神最鲜明的特征。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为革命牺牲的干部群众,从而形成革命战争年代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局面。

3.“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要求

一心为民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统一,也是共产党人的党性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无数革命先烈闹革命、打天下、求解放,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有饭吃、就是为了让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兄弟能够过上好日子。刘伯承元帅回忆在大别山战斗经历时说:“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大别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诞生之日,就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把群众冷暖温饱放在心上,最直接地解决了群众的一个个困难和难题。

4.“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大别山军民就自觉听党召唤、听党指挥、永跟党走!这一点,既是大别山精神最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必须长期坚持、永远不变的主题。革命战争年代,在大别山地区,有很多整个村庄、家簇都参加了革命且血洒疆场的典型。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饶、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西路军广大将士与“马家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悲壮的凯歌,一些被打伤打散的红军将士,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陕北。

三、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1.弘扬大别山精神,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心中有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理想信念,更是多次强调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坚贞忠诚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全党同志必须把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

2.弘扬大别山精神,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做到心中有民

做到心中有民,就是要有人民情怀。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如何做到心中有民,首先要把为人民服务化为自己的内心体认,作为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催生、激发、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就要科学决策,保障群众的利益。毛主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再次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3.弘扬大别山精神,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始终做到心中有责

守纪律讲规矩,做到心中有责,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既有规矩意识,同时还要求有担当精神,做到守规矩与敢于担当的统一。勇于担当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坚守使命上,体现在顾全大局上,体现在勇于纠错上,体现在不怕牺牲上,这些都在大别山英雄儿女的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表现。

4.弘扬大别山精神,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心中有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 因此,弘扬大别山精神,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清正廉洁的典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