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思维 决战脱贫攻坚——丝绸之路商埠重镇陇县换新颜

陇县史称陇州,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之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版图面积2277平方公里,辖10镇158个行政村,总人口27.3万。陇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秦襄公在此建都,汉初设置陇关,素有“秦都汉关”之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陇县区位优势明显,东临宝鸡市千阳县、南接陈仓区,西北与甘肃省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五县毗邻,宝中铁路、宝汉高速、国道344贯穿全境。陇县生态良好,有草地71.6万亩,林地236万亩,森林覆盖率57.58%,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49条,号称关中的“水龙头”,是关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鸡市水源涵养地。陇县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关山草原有“中国立体草原、东方阿尔卑斯”之美誉,道教圣地龙门洞被尊为“龙门祖庭”,陇州社火、陇州皮影独树一帜,有“民间艺术宝库”之美誉。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县,有贫困村10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强力推进以“八大工程”为支撑的“菜单式”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县。

坚持高点站位谋划

一是增强看齐意识。县委、县政府始终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始终与中央和省市同心同向同行,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均承担专项脱贫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脱贫工作。二是科学决策谋划。按照中省市要求,结合实际,确立了全县脱贫工作思路,即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全局,深入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力推进以“八大工程”为支撑的‘菜单式’扶贫,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达标,确保‘四率一度’高线达标,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以此思路指导全县脱贫工作。三是完善政策架构。制定出台县脱贫攻坚《实施意见》、10个专项工作组《工作方案》,以及“菜单”式扶贫、“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健康扶贫等《实施意见》。针对省市反馈问题,相继出台贫困“两后生”培训、安全住房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实现了扶贫政策全覆盖、无死角。

创新实施“菜单”式扶贫

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设施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探索实施“菜单式”扶贫新模式,提供产业、基础设施、社保三大类72项“菜单”项目,实行政府配菜、贫困户(贫困村)点菜、镇和部门上菜、绩效考核评菜。一是推进脱贫产业精准到户。贯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按照既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又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依托陇县奶畜、核桃、烤烟“老三篇”产业,旅游、食用菌、中蜂“新三篇”产业,采取借袋还菇、入股分红、托养投劳、园区带动等模式,1.3万户贫困户自主选择了脱贫产业。今年以来,着眼提升群众组织化和产业集约化,深化“菜单式”产业扶贫,依托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聚力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建立10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目前建成基地107个,其中养殖基地38个、果业基地29个,旅游、电商、光伏等基地24个,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发展产业,并吸纳贫困户就近打工4055人,实现了大产业与小家庭的精准对接。加大扶贫劳务协作,帮助贫困户转移就业8129人,设置贫困户公益性岗位1043个,537名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3136户贫困户领取生态补偿金233.3万元。二是推进基础设施精准到村。实施雅村强基工程,争取国开行贷款4.8亿元,县级配套1.2亿元,对103个贫困村集中实施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校安工程四类930个基建项目,村均投资600万元。第一批24个村项目基本完工,第二批51个村项目7月中旬全面开工。实施告别土坯房工程,整合资金2亿元,拆、改、建三措并举,计划两年彻底消除全县14813户危旧土坯房,优先解决非移民搬迁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计划年内374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完工(其中C级2613户,D级1130户)。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建成集中安置点19个,2016年共实施搬迁1240户,其中进城安置440户、集中点安置660户,分散安置140户,列为全省生态移民搬迁试点县。2017年计划实施移民搬迁1715户,目前824户集中安置、88户分散安置、334户避灾生态搬迁安置已全部开工,469户进城安置启动实施,已兑付补助资金2.36亿元。三是推进保障政策精准到人。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十项行动”,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控制不合规费用,在全市率先建立“五道保障线”,贫困群众自付费用降到10%以下,被列为全省健康扶贫试点县。今年诊治贫困患者3.3万人次,报销2014万元。实施教育“拔穷根”工程,核查认定6379户8208名贫困家庭在校生,落实全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困境儿童关爱计划,今年陇县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实现了穷县办大教育、办好教育。实施社保兜底工程,4580户12723名农村低保人口享受低保金3478.7万元;为1960名一二级残疾人、206名残疾儿童发放补贴236万元。

精心构筑“四大体系”

一是健全工作体系。纵向建立四级组织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横向建立“1+10”工作体系,县上成立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推动任务落实。二是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承接上级切块资金8000多万元,整合中央22项、省级35项涉农资金3.6亿元。县财政设立2268万元担保金,撬动小额产业贷款2亿元,已发放贷款1亿多元。争取国开行基础设施、移民搬迁贷款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三是完善帮扶体系。全体县级领导包村督导,134个县级单位包抓所有贫困村,158个驻村工作队蹲点扶贫,3358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03名扶贫第一书记“三真一创”(真住、真帮、真心、争创脱贫攻坚模范)抓扶贫。四是健全考核激励体系。把脱贫攻坚作为目责考核的重中之重,实行“一票否决”,月通报、季评比、半年考核,对结果排名靠后的进行追责。认真落实“三项机制”,推进“头雁引领”工程,拿出100万元,重奖了20个村、100名脱贫标兵、致富能人、合作社带头人和村组干部,激发干部干事热情。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杨佩侃同志去世在脱贫攻坚一线后,县委、县政府作出向杨佩侃同志学习的决定,形成了聚力脱贫攻坚、争做杨佩侃式好干部的浓厚氛围。同时,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去年给予党政纪处分49人,促进各级履职尽责、干净干事。

着力打造特色亮点

坚持以创新思维谋划扶贫、创新精神推动脱贫,形成了一批成功经验。亮点一:创新“菜单”扶贫新模式。立足“精准”二字,探索出“菜单”式扶贫新模式,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村村有设施、人人有保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亮点二: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建设100个产业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和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亮点三:实施“头雁”引领工程。注重发挥“头雁”作用,实施“好书记选育计划”,从第一书记中选拔科级干部29名,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表彰奖励50名脱贫示范户,50名有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企业家、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乡村“能人”,带领贫困群众迈向小康。亮点四:推广“借袋还菇”产业扶贫模式。实行“三免一借两保障”,即由基地免费向贫困户提供1个菌棚、供水供电、技术培训,租借菌袋8000袋,香菇以保底价回收,每年生产两季,预计户均年保底收入1.6万元,已有135户入园生产。计划借力苏陕对口扶贫资金,再建大棚1100座、带动1100户。亮点五: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十项行动。即医疗体系“到底”、健康服务“到家”、卫计信息“触网”、卫计人才“升级”、三个一批“到位”、费用保障“到边”、动态管理“到人”、疾病防控“到角”、 生态雅村“强基”、全民健康“覆盖”行动,大幅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亮点六:下茬拆改农村土坯房。拆改过程中,对空心村全部复垦还田,注意保留民族村寨、社火村等古村落古民居,使群众记得住乡愁。亮点七: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对照贫困村退出七项指标,分两年三个批次,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大街小巷全硬化、全面消除土坯房、公共设施六个有、农村面貌大变样。亮点八:实施教育扶贫“12345”战略。即严把控辍保学这一底线,突出职教培训和营养改善两项重点,建立教师乡村服务、定期轮岗和校长任期制三项机制,实现学前教育零拒绝、义务教育阶段零负担、高职中阶段零学费、大学阶段零失学“四零”目标,推进“薄改计划”、城区中小学建设、学前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改造和生态雅村强基五类项目,“两后生”就业培训达100%,教育质量稳居全市前列。亮点九:开办“励志”夜校。扶贫先扶智、先扶志,通过“励志”夜校、田间课堂、政策讲坛、远程教育四种模式,开展各类培训900余场次,教育群众1.1万人次,着力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拔穷根,力求精神物质双脱贫。 (赵甲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