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新闻推广,应向“高能”看齐

  • 来源:旅游会展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1:35

从事会展媒体工作一年有余,笔者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在展会中采访展商时,参展代表乐于“推销”自己的企业及其产品 ;而一般在做专题采访时,电话采访会展主管或主办机构则往往相对费劲。另一方面,国内会展活动结束后,若想获取一些现场高清照片,以及文字资料,主办机构表现得尤为被动,甚至“低能”。歪头斜脑、黑乎暗淡的照片一股脑儿全发,或者是一些只适用于刊载在网媒的小图。有的主办机构提供的新闻文稿语句不通、错漏百出,有时候将其妥善更正后,甚至遭到了对方的不解和指责。

类似“低能”现象也出现在政府主管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懒政”,或因其谨言慎行而产生“怕媒体”现象,致使其新闻宣传工作“应付了事”。而外国人或者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人士,则对新闻受访机会倍加珍惜,并乐于在杂志、网媒上“抛头露面”。笔者的工作邮箱里也经常收到国外会展活动新闻通稿、旅游目的地软文,高清晰的图片,外加成熟详实的文稿,让笔者在编辑杂志和微信文章时游刃有余。尽管推介国外会展活动、旅游目的地的文章,多为国内具备“高能”的公关机构捉刀,然而对比新闻推广意识和工作能力,国内大部分会展机构人士可谓自惭形秽。

笔者并非崇洋媚外,但是中国会展大而不强是客观事实,国内会展活动的品牌效应不突出问题同样存在。值得提出的是,一场会展活动的品牌效应,既得益于参会嘉宾的口碑传播,也依赖于新闻媒体的专业推广,这两者均不可或缺。要想让参会嘉宾对会议赞不绝口,提升会议品质内涵是为关键;而对于会议活动主办方而言,如果被动地依赖新闻媒体,仅仅邀请记者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做一些象征性地采写,或者安排多家媒体来一次走过场的群访,显然是不够的。会展活动前期的新闻推广,以及后期的媒体公关,均是需要会展主办方或其代理机构积极配合媒体运作的。笔者日前就收到一家会议主办单位转发过来的新闻素材,文字资料没有,只有一条不可复制内容的网络新闻的链接 。图片均为手机拍摄无可厚非,但画面中的光线黯淡,演讲台前出现了走动的人,后脑勺占据了画面的边缘。此等素材不适合杂志刊登,笔者予以婉拒,但对方后来没有了下文。如前文所述,未到场的媒体需要高清大图,也是从为会展主办方负责的角度出发,优美文字配上精美图片必然能给未参会的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此具备了“高能”的表现,会展活动的正向效应必然会有所提升。

当然,会展主管或主办机构在配合媒体做推广工作时的不给力,与其本身不重视新闻宣传,或者说不具备新闻宣传的能力有关系,也受碍于部分市场工作者短缺,或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尽管部分会展主管或主办机构,受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影响,在宣传推广工作中不可能毫无纰漏,然而具备相应的“高能”,抱着尽善尽美的心态做好会展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才能使得旗下的会展活动锦上添花。因此,加强行业推广意识是为先决条件。

建立完善的推广机制、聘用合格的宣传人才是为重要条件,同样也是“高能”的表现。而在这方面,国内部分会展主管或主办机构已经树立了相应的典范。譬如,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就委托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编排关于厦门会展动态的内刊,并通过电子邮件向各地新闻媒体群发。再譬如,香港旅游发展局把向内地的推广工作代理给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对于中型会展机构而言,在宣传推广时选择服务外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更加有利于自身主营业务的开展。

会展活动主办方掌握新闻推广的主动权具有积极意义,但拿捏好“主观”与“客观”之角度尤为必要,适应媒体的定位和体例也不可忽视。是否接受采访虽为个人自由,但媒体的宣传机会也是有限的,何况多数情况下的“出镜”还是免费的。对于媒体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会展活动主管主办机构却是需要怀揣几分敬重之心的。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被动选择“亲力亲为”,还是主动选择“服务外包”,会展活动的新闻推广工作均需要向“高能”看齐。(查章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