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加速生态链布局
- 来源:汽车纵横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28
配齐电动化选项
2017年于宝马而言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年头。至少到目前为止,相比其他跨国车企,宝马在中国投放的新能源车型最多,而且按照规划,每年都有2-3款新的新能源车型推出,这节奏甚至比一些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还要快。按照宝马集团CEO科鲁格的提法:“2020年之前,宝马所有车系都具备电动选项。”而且,当时间推进至2025年,届时宝马会在全球有25款新能源车型,其中12款为纯电动车型,13款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宝马提出的这些产品类型完全符合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界定范畴,而包括奥迪、通用等在内的跨国车企的产品电动或电气化战略,混动特别是深混车型占有不小的比例。
2016年,在宝马品牌诞生100周年之际,宝马发布了最新的“第一战略”,提出未来2-3年将增加国产车型数量,大幅拓展新能源车型,i品牌的产品阵营扩充也是重点之一,全方面发展混合动力、电动车、燃料汽车等。
在资金方面,宝马预计从每年的传动装置和其他零部件采购中削减20亿欧元(约合155.36亿人民币),以为其转向电气化提供资金。
电动化是宝马全新“第一战略”的核心支柱之一。在科鲁格眼中,“要实施全新‘第一战略’,中国不仅是宝马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也将成为共同创新和创造价值的重要基地。”
华晨宝马的探索
51.6万辆,占比超过五分之一,中国汽车市场于宝马这一世界著名豪华品牌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宝马集团提供5个车系9款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涵盖了从紧凑型轿车到大型豪华轿车,从SUV到超级跑车等多个细分市场。这也是豪华品牌中覆盖面最广而技术先进的新能源汽车阵容。
2016年9月,宝马一口气发布了4个车系7款新车型,包括i3升级款、i8质子红特别版、7系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国产全新X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据介绍,BMWi3升级款续航里程已经超过200公里,增程式车型可达330公里。
而早在2014年,华晨宝马已经推出“之诺”这一新能源汽车品牌,1E是其首款车型。其推广方式也与众不同。
“(如何把车推向市场)我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主机厂批发给经销商,通过经销商零售给我们客户的方式。我们采用的是‘无忧租赁’。简单的四个字后面蕴含着很多不简单。”在2017中国汽车论坛上,华晨宝马汽车政府事务高级经理杨武向我们分享了之诺的电动汽车推广与销售的探索。这款车采取只租不卖方式,其租赁方案灵活多样,包括以天为单位的短期租赁,以及为期一年、两年和三年的长期租赁,甚至倡导公众停开一天汽油车,获取一天之诺免费试驾的机会。
“(当时新能源汽车)车价高,充电慢,纯电续驶里程短,充电网点少。”杨武表示,这是之诺电动车从一开始选择只租不售模式的重要原因。
自之诺1E上市以来,业内对其只租不售模式的效果褒贬不一。但对于之诺自身而言,杨武表示:“我们的收获是赢得了98%之诺客户的满意度。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研发体系,包括运营团队,同时我们还促进了宝马i品牌,整个新能源汽车体系的建立,促进相互之间的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之诺在今年年初正式推出了旗下的第二款产品——之诺60H,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在当前整个国内电动汽车推广环境与消费群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之诺创新地推出了一个2.0的营销模式,即移动上门销售。杨武介绍说:“我们既有传统的4S店品牌,也有大卖场。更重要的是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预约我们的移动上门的销售服务。将新车送到家进行试乘试驾,满意之后定制车辆,线下交车,这个已经实现了。”
具体而言,意向客户可以在线预约免费试驾服务,可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和试驾路线,并可以通过之诺官网在线订车,移动销售顾问将协助客户办理合同签订、申请新能源车牌照配额以及上牌等后续事宜。客户甚至可以委托移动销售顾问将车辆运送到指定地点,完成交付。
除了上门,之诺采用4S店、网络等方式与之齐头并进。类似于特斯拉的直销模式,线上订车与线下全能购车服务结合,客户可享受包括免费的上门试驾、在线订车、充电套装及基础安装、上牌及上门交车的全方位服务。
不止是之诺系列,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工厂也是宝马集团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网络的一部分。目前,华晨宝马已生产了插电式混合动力BMWX1车型,还将生产全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BMW5系长轴距车型,该款车型将于明年上市,据了解已经入选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有望享受中央及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
布局关键零部件与研发中心
近日,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棋局上又抢在前头落下一子:华晨宝马沈阳动力电池中心正式揭幕。资料显示,该中心集电池研发、生产及测试于一体,设计年产能3.3万套,将为宝马未来在华国产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产品提供动力电池。其开发并生产的首款动力电池将应用于宝马新BMW5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
据介绍,G38高能量电池组实现了迄今国产量产插电式混动汽车电芯最高的体积能量密度——高达135瓦时升,质量能量密度达到111瓦时千克,较上代5系混合动力车型提升了70%。在此之前,宝马在国内选择了当时主营业务还是消费类锂电池供应商的宁德时代为自家的新能源车型供应动力电池,目前宁德时代已经壮大成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居前列的大户,而宝马在这件事中具有前瞻性的另一个好处是,宝马的主要新能源车型不论销量如何,在国内一直有权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也未陷入因政策原因改换电池供应商的进退两难之境(宁德时代是2015年首批入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目录的企业之一)。
作为宝马集团在德国以外的拥有完整电池装备能力的电池中心,其生产效率更高。由锂离子电芯到双模组的高度自动化生产流程中,先进的机器人技术被用来确保精度的最大化。
不仅是动力电池这种关键零部件,据介绍2013年投入使用的华晨宝马研发中心是继德国、英国、美国之后的宝马在海外落地的第四家研发中心。在今年7月份,华晨宝马宣布在沈阳的研发中心二期工程也顺利竣工。
构建生态闭环
一直以来,跨国车企在中国没有早早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考虑到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而这一工程的复杂性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力量的参与。
宝马没有选择“等等看”,在扩张新能源车型的同时,其充电服务也在大力推进。
2015年,宝马高调发布了“BMW创新出行服务中国战略”,即时充电(ChargeNow)项目落地中国,开始投入建设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计划到2016年底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建成1500个充电桩。
以先期“只租不售”的之诺电动车为例,其充电服务分成两种。一种是私人充电,在严格选好充电器的供应商、确定好标准化服务流程后,之诺专门为客户设立了充电顾问。杨武解释说,考虑到电动汽车乃至充电都属新生事物,物业、用户、电网的工作人员都不了解如何连接,充电顾问的作用就是从一开始客户意向确立起到最后的安装,一站式解决所有物业和电网之间的连接。宝马新能源客户能够通过手机APP进行充电预约、充电付费等便捷服务,同时,免费获得宝马协调安装的专用家用充电墙盒。另一种则针对宾馆等公共场合,ChargeNow充电桩也可以为之诺车主以及符合新国标充电标准的其他品牌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
按照计划,到2017年年底,即时充电桩在中国的数量将突破性地超过65,000个,覆盖超过60个城市。其中包括一、二、三线城市,并逐步覆盖新能源市场发展迅速的四、五线城市。并且即时充电桩分布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在私人充电桩方面,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宝马私人充电装置将扩展到100个城市,覆盖90%的一至三线城市。新一代BMW充电墙盒只需3.8小时就能为BMWi3升级款充电80%,充电速度更快。不仅依靠一己之力,宝马同时也与国内的充电服务运营商进行深入合作,包括普天、依威能源、星星充电等,快速扩张其充电网络布局。
宝马最初对整个电动汽车产品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产品、服务、用户体验等,连电池回收也一并做了起来,杨武表示,“我们找到了并且一起培养了一个邦普公司。在我们的运营后面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形成体系和生态系统就无法运营。”他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所有的环节里面都要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据了解,通过标准和要求的输出,邦普目前成为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的主流企业。
“我们相信中国的电动出行事业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这是我们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一种理解……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把创新的科技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才能把产业链建立起来。”诚如华晨宝马总裁兼CEO魏岚德所言。
智能化是豪华品牌的内涵
相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推进,宝马在产品智能化进程与未来出行的共享化布局方面也丝毫不敢放松。按照此前提出的新第一战略的精神,宝马将继续通过系统化技术落地和开放性的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发展,Projecti2.0已经承担起宝马在自动化与全面互联驾驶领域的重任。据了解,宝马将重点布局高精度数字地图、传感器科技、云科技、人工智能等几个关键的科技领域。通过投资HERE地图业务,宝马集团已经保证了高精度地图方面的优势。在2021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车辆BMWiNext将开始量产。
“由科技驱动的智能化,将会成为未来豪华的重要内涵。”宝马中国总裁刘智的话中透出未来智能化、互联化在今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2011年,宝马互联驾驶研究院就在上海落地,任务是负责车载电子系统和应用的研发。到2016年底,宝马以互联网思维方式推出“BMW云端互联”APP,发布仅3个月用户就突破10万。不仅如此,宝马目前已经完成1.4万公里高度自动化驾驶实路测试,2017年下半年有40辆宝马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投入路测。
在出行方面,宝马已经有DriveNowTM和ReachNowTM(即时出行)两个共享项目,据了解,其“即时出行”在北京已有试点,按计划在当年正式推出。而DriveNow在数年前就曾在欧洲多个城市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