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未来—﹃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评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7:24
古根海姆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是北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于2017年10月6日开幕。黑压压的人群填满了古根海姆标志性的白色螺旋建筑,从镂空的旋涡中央往下去,恍然觉得馆场像刚开业的商场地标一般热闹。
比起学术,这场展览是以巨大的争议形式进入大众视野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被撤下的3件疑似动物虐待的当代艺术作品。2017年9月25日,古根海姆将彭禹和孙原的《犬勿近》、黄永砯的《世界剧场》和徐冰的《文化动物》从展览中撤出,并且公开发表声明。一方面,欧美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上纷纷将作品置于首页,数万条网友留言强烈地批评作品的人道性和对动物的虐待;另一方面,主流艺术批评家如《纽约艺术》杂志的JerrySaltz表示,他对古根海姆的策展团队已经失望透顶:策展人选出作品决定展示,又在未通知艺术家的情况下将其撤下—不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现场去坚持自身和美术馆的决定,Jerry认为古根海姆北美的总监和这次展览的策展人必须辞职。另外一件在国内艺术圈极具争议的话题便是艺术家的选择问题。作为一次历史回顾性的展览,在2017年3月发给媒体的新闻稿中只提及了展览71位艺术家中的30位,而在展览中出现的艺术家中并没有出现“玩世主义”“政治波普”和“艳俗主义”的标志性艺术家,雕塑家也只占极少的比重。
说起这次风波,各方势力褒贬各执一词,但它成功地引发了艺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人赞赏这个展览争夺眼球和新闻头条的能力,也有评论质疑这种负面新闻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长远声誉。不过我觉得更值得思考的实际上是在信息技术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群众参加和挑选展览作品的权利。何鸿毅基金会顾问侯瀚如,是3位展览策划人中的一位,他认为这次展览是由于“新保守主义”“新专制主义”在各地的泛滥造成社会分化,以致对他者文化接纳度的降低而造成了强迫撤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纵观世界形式,美国川普的推特效应和媒体战以及在加特鲁尼亚的独立西班牙事件中,社交媒体对于政府的施压,是否证实着一个新的媒体民主时代的来临?今后美术馆所展出的作品,或许也不再由画廊总监、策展人和投资人在美术馆的幽暗会议厅中决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观众,终于要站在台上崭露头角。
另一讨论则是“什么才是当代艺术的底线”。是令人不适的、囚禁和杀死运用其他物种的尖锐作品?还是充满道德感和当下政治正确的相对在舒适区的作品?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是否要遵循西方经典艺术史中的“Artisforgood(艺术是道德的、美好的)”这套理论?如果需要,那很多的经典作品如达明赫斯特的福尔马林浸泡的动物标本和蝴蝶房子是否也应该通通从艺术史中抹去?
古根海姆的策划人之一亚历山大·孟璐在展览的开幕式上说:“本次展览是通过选择历史上重要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条与过往有区别的叙事线索。”那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这部历史是谁的历史?结论总是复杂的:战争史是胜利史,艺术史是权力史,如今再加上资本一这项,美术馆和当代艺术的未来究竟将会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