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是最终仍然惨遭失败。马克思曾说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的倾向和代表,光绪皇帝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出发,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本质,指出了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意义,并最终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光绪皇帝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戊戌政变
引言: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了许多场救亡图存的改革和革命,其中功败垂成的戊戌变法最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一面羡慕于明治维新之成功,一面反思于戊戌变法之惨败。从近代史观中,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归咎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顽固派实力的强大,然而少有人会将视线移动到光绪——这个人们眼中的傀儡皇帝身上。
起初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生出了一个幼稚的想法,光绪帝为什么不杀了慈禧太后做“真皇帝”,变法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吗?有些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我是光绪,一刀杀了慈禧太后,我再怎么傀儡也是个皇帝,谁敢问罪?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为自己的想法觉得可笑。我抱着这些疑问再次在课本、资料中寻找答案,终于给了自己满意的答复。
一、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1)社会历史条件:中国五千年文化都是以农耕社会为主,传统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社会的变革不仅要从上而下,通过政令进行改革,更要从下而上,能切实的符合普通群众的利益,才能推广开来[1] 。中国的统治阶级一直是读着四书五经成长起来的以文字功力见长的官僚机构,传统的理念都是市农工商,商人一直是最被看不起的职业,虽有财富却无相对的地位,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所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的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体制,中国从上到下,从统治阶级到被统治阶级,都缺乏相对应的思想上的认识与接受。
(2)政治策略失败:一方面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思想比较激进,他们提倡对清政府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认为应该由少壮派来取代年老的官员,丝毫没有考虑到年长官员的政治立场以及成熟的经验,也不考虑实施的可能性,同时康有为还拒绝了翁同龢拉拢慈禧太后的提议,将慈禧太后推向了变法的对立面。
马克思曾说:“历史上各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行动不是产生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来。”可以说戊戌变法失败的本质与光绪皇帝关系不大,光绪皇帝无论政变与否,都难以阻挡历史的潮流,难以挽回清政府没落,君主专制制度颓败的态势。
二、从光绪皇帝政变的可能性分析
在戊戌变法时期,有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两者都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政法,但是洋务派主张保留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而维新派却是主张进行一场深入骨髓的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改革。光绪皇帝实际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改善自己傀儡皇帝的地位,成功争取到更多的权力[2] ,而且从光绪皇帝对于西方列强的亲近态度也可以看出光绪是一直在慈禧与列强的对抗中窥伺着实权。
(1)从“皇帝”的本质上解答。董仲舒的“新儒学”算是给皇帝的身份做了合法证明。其中“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君权披上了神圣又神秘的外衣,他规定了皇帝的权利,更规定了皇帝的责任。“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由此可知,皇帝天父地母也要以“孝道”事之。另外,三纲五常的思想在对皇帝制度维护的同时,也对皇帝有所限制,是皇帝不能行忤逆之事。明朝万历皇帝指责唐太宗: “胁父弑兄,家法不正,岂为仁主”。此外,董仲舒也提出“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说明皇帝作为天下之表率,成天教民,是道德模范,不可能做出格之事。假设光绪皇帝真如我所想,反抗了慈禧太后的统治,那么在这种数千年的文化的压迫下,很有可能光绪皇帝的统治也无法得到承认,光绪皇帝在道德的角度上再也无法立足。
(2)慈禧太后的势力根深蒂固,文武百官中可以说大部分是接受的慈禧的统治,这种统治不仅只名义上的听从,更有利益上的纠缠。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传统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是从社会组织结构到伦理道德体系的贯彻到底的改革,必然触动旧派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的势力于情于理都不会接受光绪皇帝的统治,即使光绪皇帝推翻了慈禧太后的统治,慈禧还有荣辱与共利益共同的荣禄,最大的可能就是宫内再次发生政变推翻光绪,另立新帝。
(3)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重了苛捐杂税,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已经一触即发,在戊戌变法期间还发生了金田起义,可以预想如果光绪发动了政变,那么更加给了各个起义势力造反的理由。
(4)光绪皇帝作为傀儡皇帝没有实权的表现主要在对军事力量的掌握。清末主要的军事力量新建陆军等掌握在袁世凯手里,还有当时的兵部尚书荣禄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信,而事实上光绪皇帝也曾经发动了政变[3] 。光绪皇帝希望连同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但是最终结局是袁世凯投向慈禧太后,导致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直到去世。所以可以看出,在当时慈禧太后牢固的政权之下,光绪皇帝政变成功的可能性极低。
结语:
综上所述,光绪皇帝的个人原因并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本质原因,而光绪皇帝的政变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成功。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假设,历史也无法重来再次改写。也许光绪做出我所假设的举动后确实会使历史的车轮驶向不同的方向,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想便能明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