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入门课 米兔智能积木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STEAM,教育,米兔,智能积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4-26 10:10
米兔最近推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米兔智能积木。和相对复杂的前作相比,这次米兔做了减法,不仅采用了国际上更为先进的POGO Pin磁吸接口,内置的主控、电机和电池仓通过磁吸接口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驳接。此外,米兔智能积木的积木件数量共计305个,大大降低了搭建难度,更加适合低龄儿童使用。产品说明上写着6岁及以上适用,意味着这款产品瞄准的目标是孩子在进入正式学习的阶段,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在谈产品之前,咱们先来说说STEAM教育。从字面上来说,它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和艺术(Arts)的组合。搜索引擎或是各种育儿书上有各种高大上的解释,这里咱们简单点来说就是注重思考方法而非执行过程,注重整体而非单项知识。
拿小孩子最喜欢的手工课来举例,比如做沙包,无论是家长带孩子做还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通常情况下是这么一个流程的:第一步,教怎么裁剪布料;第二步,教用针线来缝合;第三步,缝的时候收针怎么做。最后,把沙包填充沙子封上口。学生只要按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做出一个统一的小沙包来。这样做有没有问题?似乎没有,因为孩子肯定能按着这个流程做出产品来。可它真的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吗?似乎也没有。
好,那我们换个方式,用不一样的流程来走一遍:首先是认识事物,沙包是拿来做什么的?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和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它的功能是什么。沙包是玩的时候互相丢的,打到人的时候不能很疼,就不能用坚硬的材质来做,但又要保证丢得远,还得有一定的重量。这样思考后,孩子们自然会去想要实现这些现实功能,需要用什么材料。这时引导他去选择材料,然后才是做的过程。最后是做完了得测试一下,扔一扔看看怎么样,用事实来反馈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否正确。
现在回过头看看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第一种方式容易导致一种情况就是这次学做A东西,学会了;下次换做另外一样B东西,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只教了他动手做的过程,他无法用A推导出B,说难听点就是孩子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能简单重复而不能创造。而后一种方法呢?无论是B抑或是CDE还是可以用这四步完成:一,有什么用?二,基于用途,需要什么材料?三,怎么做?四,做个检测,获得反馈。这个思维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其他地方,甚至长大以后设计轮船、机器人什么的都可以用上。这就是STEAM教育核心: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解决问题→运用理性方法验证解决效果。它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做具体东西或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而是强调掌握一种思考方法。
拿我们熟悉的数学应用题来说,这种题的特点是:它的初始条件和最后答案都是确定的,你只要按老师教的解题方法去做,肯定能得出正确结果。它的设计逻辑是着重解决已知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点。然而这个逻辑有个最大的盲点就是它不需要自主思考,应试的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也不需要去抗争,但给孩子一个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对孩子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了思维方式之外,STE AM教育还着重注意整合能力。比如前面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反复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最后形成思维习惯。用常见物品完成一个临时目标,是很好的训练。由简入繁,渐渐由一个小目标往一个小项目迈进。完成一个项目,孩子需要将各种不同知识串联起来运用,是一次很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训练。可能你会认为,“项目”这种庞大复杂的活动,只能在学校完成。光是父母和孩子,能完成什么“项目”?其实不然。“做个项目”关键之处并不是“项目”本身有多复杂,多少人参与。而是要有“做项目的思维”,什么是“做项目的思维”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愿意去延展和深入。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孩子偶然间问我花盆里种的一种植物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随口回答小葱的事情,我却给孩子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记录植物的特征;根据特征上网查询它的名称、用途;将植物泡水测试它的功能;思考能不能出售,为出售定价并制作广告。其实较真的说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没有。可是孩子可以从这么一个小事情中将好多知识的融入其中,不管是生物知识、广告设计、数学知识等等,就是这样由点及面的。
前面咱也说了,要想培养孩子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得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项目”给孩子。如果恰巧你也是个创造了贫乏的家长,那么米兔智能积木的作用就在这里显示出来了。简单来说这套智能积木由几个部分组成:主控、电机、电池仓和连接件,玩法就是用前面三个核心部件加上连接件组合成各种事物。没错,这款积木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零件数量,而是围绕核心部件的进行设计,让孩子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此外,米兔智能积木的全部零件由安全无污染的环保材质制作而成,满足中国、欧盟RoHS环保要求,让孩子尽情享受创造的乐趣,无所顾忌。
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只有硬件显然是不及格的,这次米兔打造了一款全新的APP—米兔智能积木APP。该APP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极客风格,整个风格更加卡通,使得米兔智能积木APP充满了活力。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界面风格的改变,内置的动画课程也将该产品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最值得称道的是APP教程紧密贴合国内外STEAM教育的发展规划。而课程的呈现不再是过往的说教式,而是通过可爱的米兔形象,趣味横生的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进行完美传授,达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简单来说,APP启动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故事情境,由不同的剧情发展引申出需要孩子们完成的项目。APP上可以全程引导搭建,如果仅仅是搭建,显然是不够我们所说的STE AM教育的。搭建完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对积木电子件进行操控,米兔智能积木延续了经典的手机遥控和图形化编程。遥控功能仅能做出最基础的操作,高级的操纵要通过图形化编程来实现。这里不得不夸一下米兔智能积木的图形化编程,目前该APP中实现了和著名的Scr atch一致的图形化编程,完美衔接学校机器人课程,不用因为接触不同的图形化编程版本给孩子造成分歧和困扰。
在我看来真正的乐趣,是创造的过程、是完成时的快感。盲目追求积木数量,似乎只有数量够了才是创造的必要条件,这是目前同类产品面临的问题。如何用有限的积木件,打造出无限可能?米兔智能积木似乎找到了解决方案。在米兔智能机木的305个积木件中,几乎囊括了市面上大部分积木件种类,无论是基础的多孔横梁、颗粒件还是销子,或者是蜗杆、软质科技件均涵盖其中。在经过短时间的上手,就能轻松搭建出十种以上造型,不管是简单的静态小品,还是有着精密机械传动的高端成品,都可以在这三百多个零件中寻找所需零件。
这里得单独提一下APP里的“3D图纸”功能,米兔智能机木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印刷搭建手册,通过全新的APP为用户展现出360度的电子搭建手册。通过这种方式,即便是学龄儿童在搭建时也更容易全方位观察每一个零件的细微之处和更精准的搭建位置,大幅度降低了搭建门槛,也增加了搭建的容错率。这种积木其实是科技工程与设计的结合,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使得孩子在在空间立体感官上,建立了思维模式。这是非常有趣的,当孩子在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转变的过程,大大提升孩子的空间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这么有意义,从而引导了孩子的兴趣。
最后这么说吧,所谓的STEAM教育,是着重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它并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点,而是追求将知识点用于解决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项目)。米兔智能积木在这一点上和这个教育理念完美契合,它将玩具玩耍的过程设计得类似关卡式游戏,孩子们得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模式。当然,STEAM最终追求的是逃离模板,如果你的孩子能在玩了一段时间的米兔智能积木后,丢弃说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搭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那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文、图/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