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是怎样炼成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伴随着人类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全球森林面积已由1990年的41.28亿公顷减少至2015年的39.99亿公顷。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就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森林面积却在逆势增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从更长时间段观察,变化更为显著。自1999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起不到2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

  这样的变化,既体现了生态建设的自身规律,也映射出鲜明的执政逻辑。

  2018年4月2日,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有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之称的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森林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高到了2018年的72.9%,在这个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地方,这堪称奇迹。而吴起,只是中国退耕还林近20年来的一个缩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一轮退耕还林期间(1999~201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4.47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据测算,这一时期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3.1倍。

  在国土面积庞大、气候与地形复杂的中国,这样的成绩得之不易。

  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不仅让广袤的中西部地区绿了起来,而且帮这些地区的贫困农户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让树木这种生态资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金”。

  曾经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贵州赤水,在退耕后种起了竹子,并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退耕区农户由此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增收路径。如今,赤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3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43%,成为贵州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区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45元增加到2014年的7602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3%,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年均实际增速。

  如今,无论是沟壑纵横的陕北、峡谷密布的川西,还是黄沙绵延的内蒙古、石峰迭起的云贵,绿色已成为新的主色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解。

  文/张瑜 王元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