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退”出来的绿色银行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15 10:08
通过推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赤水市营造了新的绿水青山,也逐渐从中找到了金山银山
通往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的盘山公路上,不时可见成捆的竹子挨着山体躺在路边。
“这些都是村民近两天从山上砍下来的,切片厂的人随后会过来拉走,简单切片后再运送到纸浆厂。”大同镇天桥村的党支部书记贾洪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1年以后,天桥村800米以上的山坡都改种了竹子,全村共有1.8万亩竹林,平均每位村民8~9亩。“每户村民每年靠种竹子的收入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比之前种庄稼翻了一番。而且种竹子省事,节省的劳动力还可以打工、经营农家乐。”贾洪政说。
这是赤水市以退耕还林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2001年以来,赤水市积极谋划退耕还竹,发展竹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对产业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帮助群众实现脱贫。
2017年10月,赤水市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的贫困县。
再造一个竹子之乡
2001年,国家经过2年的试点推行,正式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赤水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借助退耕发展出新产业,成为当地工作的明确取向。
2001年以前,位于大娄山北麓的赤水市尽管森林覆盖率高达63%,但树木种类繁多,经济效益并不好,耕地的收益也不高。选择退耕之后,究竟该种什么树种?
“当时的目标就是找到适宜在赤水种植,又有一定的种植基础,且种植技术简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的树种。”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最终,赤水市选择了竹子。
早在1996年,赤水市就被国家认定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竹子之乡”。2001年全市的竹林面积达53万亩,也有一些毛竹加工厂。“尽管规模不大,但也算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农民对于种植竹子也不陌生。”黄仕平说。
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天化)一个年产20万吨的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将在赤水市落地,需要大量原竹材料。
“退耕还竹”的大方向确定后,赤水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由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
在宣传动员时,林业局给群众算了一笔账。以往在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极耗人力,年收入却不过六七百元。
而竹子终身只需种植一次,3年后每年都可以砍伐。每亩竹林每年可产鲜竹1.5吨,按每吨600元的行情计算,每亩收入900元;此外还有竹笋、竹苗等收入;按照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每亩还补助70元钱和300斤粮食,算下来每亩竹林的收入能达到1500元左右。
“关键是竹林平时几乎不需要管理,能够极大地解放劳动力,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每年至少能为家庭带来2万至3万元的收入。”黄仕平补充道。
尤其是了解到赤天化将要落户赤水后,老百姓知道砍下来的鲜竹不愁销路了,改种竹林的积极性很高。“到后来完全不用政府宣传动员,村民都是主动把竹子种上,让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去丈量验收。”黄仕平说。
赤水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前,赤水市共退还耕地39万亩,远远超过了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19.6万亩。
“其中99.9%的退还耕地栽种了竹子。这就相当于我们用了十年时间,再造了一个竹子之乡。”黄仕平说。
“退”出一个产业
围绕“一棵竹子”,赤水市如今已形成完整的竹产业链。
在上游,是超过100万亩的竹林种植面积。
赤水市林业局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赤水市共有20万竹农,栽种竹林132.8万亩,占270万亩国土面积的比例接近50%。其中80万亩为杂竹,是纸浆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其余近52.8万亩则为毛竹,主要用来加工各种竹制家具;还有少部分是笋用竹。
中游是分布在各个村庄、乡镇的切片加工厂。“我们大同镇就有7家切片厂。村民把鲜竹砍下来后,拉到切片厂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再卖到纸浆生产企业。”贾洪政告诉本刊记者,这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
下游则是以赤天化为代表的纸浆和成品纸生产企业。
据赤天化纸业总经理王宏伟介绍,当初市里引进成立赤天化就是为了解决20万竹农的出路问题。
赤天化建在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赤水河流域,因此国家对其环保测评格外谨慎。“当时我们这个项目的环评上了3次总理办公会,前两次都没有通过。”王宏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赤天化第一条年产20万吨竹浆板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当年就消耗掉了赤水全市所产的30多万吨鲜竹。
目前,赤天化每年产竹浆板20万吨,生活用纸的原纸10万吨、成品纸4万吨。“这就需要消耗鲜竹100多万吨,其中五六十万吨由赤水当地供应,不足的部分还要到四川等地购买。”王宏伟说。
王宏伟称,环保风暴之后,一些小型竹浆生产企业被关停,赤天化对鲜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何进一步就地取材成为企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理论上来讲,按每亩竹林年产1.5万吨鲜竹计算,赤水市80万亩杂竹林每年可产120万吨鲜竹。但是由于山上交通不便,竹子下山困难,有一半的竹子被荒在了山里,村民只能砍了烧。
赤水市林业局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山林间架桥修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为10万~20万吨竹子修通了下山的路。”黄仕平说。
赤天化则计划从竹农手中流转30万亩竹林,作为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届时每年仅鲜竹砍伐、初加工等劳务支出就能达到5亿元,会极大地提高农民的收入。”王宏伟坚信。
围绕毛竹,则形成了另外一条包括毛竹种植、竹笋加工、竹地板加工、竹家具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条。
赤水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赤水市共有林产类注册加工企业83家,其中年加工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7家,超过5000万元的3家,超过1亿元的2家。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85%以上,竹笋加工利用率达到了60%。
“一棵竹子,一根草、一只鸡”
2010年前后,赤水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基本进行完毕。“按照国家规定退一亩耕地造林后,还要配套开垦一亩荒山造林。经过10年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后,赤水市基本上没有土地进行造林了。”黄仕平解释道。
因此,2010年,尤其是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之后,赤水市将退耕还林的目标调整为“提质升级”,围绕“一棵竹子,一根草、一只鸡”做好全市产业发展的文章。
“具体来说,就是在原来退耕造林的基础上,发展竹产业和更加多样化的林下经济,为老百姓打造一个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黄仕平说。
在赤水的几片竹林里,本刊记者看到竹农新种下的食用菌有些刚刚露出嫩芽,有些则已经顶破覆盖着的薄膜茁壮成长。
“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摘了拿到集市上卖”。当地一位竹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更多的竹林下,则被竹农种上了金钗石斛等中草药,或者搞起了林下养殖。“这几年赤水的乌骨鸡很受欢迎,不愁卖,我们这儿许多村民都在养。”贾洪政显得有些兴奋。
黄仕平介绍说,2014年以来,赤水市启动“十百千万”的产业发展工程,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5.8亿元,发展金钗石斛原生态种植7.9万亩、商品竹林100万亩,年出栏乌骨鸡710万只,生态鱼养殖7000亩。
同时,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为赤水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因此,2014年赤水市提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的概念,全面布局旅游业,推动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和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
赤水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赤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农业观光园12个,10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
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的袁友堂便是旅游业的受益者。
2015年以前,袁友堂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后来看到家乡竹产业发展迅速,运输需求增加,他便回乡跑起了运输。“一年下来很辛苦,挣钱却不多。”袁友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后来看到凯旋村附近的白马溪、燕子岩、十丈洞等都开发成了旅游景区,离村子只有1公里的地方还开发了一个汽车露营地,他便琢磨着开家农家乐。
2015年,袁友堂把自家临街的房屋收拾出来,又加盖了几间,凑够28张床位,袁友堂的农家乐便正式开门迎客了。
袁友堂说,现在每年3~11月份客流量都很大,最好的时候房间每天都爆满,有时还要提前预订。如今,靠着这间小小的农家乐,他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20万元。
绿了山林,富了百姓
退耕还林让赤水人尝到了甜头。“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咱赤水的风景好、空气好,挣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贾洪政告诉本刊记者。
目前,赤水市共有214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2.85%。退耕还林之前,这一数字是63%。“赤水还有4000余挂飞瀑流泉。这使得赤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5.2万个,是名副其实的洗肺天堂。”黄仕平说。
贵州省林科院对全省工程县退耕还林前和2013年底土壤侵蚀量抽样监测后分析对比的结果显示,赤水市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3121.2吨下降到了761.7吨,下降了75.6%,平均每年减少侵蚀量1.7吨。
“也就是说2013年以后,赤水河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都能减少400万吨,真正发挥了长江上游生态缓冲带和生态屏障的作用。”黄仕平解释说。
此外,赤水市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竹产业和旅游业的做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增收创造了条件。
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退耕还林后,赤水市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左右。其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2016年,赤水市各种竹原料收购达80万吨,支付竹原料款3.9亿元,年产竹笋约5万吨,产值达2.5亿元,20万竹农(含2万多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年销售毛竹700万株,8000多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金钗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4000多人,人均年增收420元;生态水产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109人,人均增收340元。
此外,2016年赤水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5亿元,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71.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0.04%。
截至2016年末,赤水市共有乡村旅舍300余家、农家乐140余家,带动餐饮业2285家,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其中近1万人为贫困人口,每月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赤水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449元和11053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43%,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脱贫摘帽的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辉辉/贵州赤水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