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让人担忧,过“左”的思想更是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济,担忧,思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06 12:44
上证综指下跌16%排名全球倒数第三,预计七成股民亏损。但与此相对应的,是A股IPO融资额创全球最高,新上市公司中诞生的亿万富翁超过800位。此外,各种欺诈和丑闻充斥资本市场,内部交易和基金老鼠仓层出不穷。
与悲观的股市相比,宏观经济到呈现出乐观一面,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的GDP增幅不低于10%。但光鲜的经济增长背后,却是通胀高企、房价久压不下、地方政府融资泛滥、债务危机四伏。
本期《投资者报》梳理了2010年的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挑选出我们眼中这两个领域各自的十大新闻,让记者加以回顾和评述(详见A10 ̄A24),以期帮助关心经济和股市的读者进行一年总结。
但是,记者完成的初稿把编辑们难住了。记者的稿件里,特别是在宏观政策类新闻的评述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对政府部门的肯定。比如,在对“新非公36条”、“‘十二五’规划促经济转型”及“池子吸纳热钱”等政策进行评论时,字里行间总能看到“政府决策英明,百姓欢欣鼓舞”的央视体气氛。
我们的记者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或许他们独立思辨的精神还不够发达。不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偏“左”思维方式,是何时被植入又如何被植入的,我们只能认为他们是在“随大流”。所谓“大流”,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而一种社会共识的思维方式,必定是人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宣传和教育的结果。
国人害怕直接正面地批评政府,害怕坦白公开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但这种表面上的“民心所向”就真的对社会发展有好处吗?一个缺乏舆论监督的政府就真的可以让社会效率和民众福利最大化吗?
事实上,我们看到这些年来社会矛盾在不断尖锐化,贫富悬殊加剧、经济结构失调、物价房价飞涨,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论全国范围还是在地方个案,都让人心生厌倦。当权者在公开舆论的吹捧中常常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水平,出现糟糕苗头时又常常由于缺少提醒而错失修正的机会。
政府的决策常常会影响很多人的命运,人们对影响自己命运的政策进行批评,有何不可呢?真理越辩越明,对政府的批评往往可以帮助政府和公众对问题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就算批评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也应该把它视作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或许能呈现出问题的另一面呢?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就谈到过防“右”和防“左”的观点。他认为,“右”对中国的干扰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而中国在建国后,特别是从1957年到1978年,都在吃“左”的亏。所以他提醒“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过“左”的思维方式,只会造就一个一言堂的政府,一个用大帽子吓唬人的、让舆论畏惧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就算什么都不穿也能得到一片赞誉,但这种赞誉能带来真的尊严吗?“皇帝的新衣”只会让人受冻感冒、遭别人暗地嘲笑。也许邓小平正是看到这点,才说出上述警醒之言的。
抛弃“过左”的眼光看待年度新闻,就会发现,政府在这一年中的许多作为都值得商榷。
比如有关货币政策的新闻。央行年内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2次加息,同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寻找各种“池子”消化货币流动性,这种组合拳看似颇有魄力地应对通胀,但如果前两年货币投放不那么过度,也就无需这种“魄力”了。而且,加息问题的迟疑和紧缩政策的无法预期,让资本市场出现了不必要的波折。
再比如,2010年运动式的“振兴规划”。北到图们江南至海南岛,31个省市自治区,十多个传统产业,基本都被规划了一遍。这种举国振兴、全民振兴,不过是在常态经济发展上加了“振兴”的帽子,最后连股市都对“振兴”概念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振兴”是否更多成了官员们彰显政绩的概念呢?
而用行政手段应对物价和房价上涨这种市场现象,更是“狗咬人”的新闻。有关部门企图用行政命令压住价格,却对超发货币、贫富差距这些导致价格失衡的根本性问题视而不见,难道这还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大新闻吗?我们相信行政力量可以操纵统计数据,但断不相信它可以操纵市场。
我们不否认政府决策中有清醒的时候,但我们在本期报纸对20大年度新闻评论中,更多是对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批评,甚至我们在日常的报道中,也常看到的是经济中的缺陷和不足。这并不奇怪,只有时刻关注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经常给官员们发热的头脑泼泼冷水,帮助人们做出冷静的判断,才是一份报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