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一线画廊的强劲攻势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9
香港参加巴塞尔艺术展,可以说是艺术爱好者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除了巴塞尔之外,ArtCentral、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拍、保利香港2018年春拍预展等同期在香港会展中心及其周边举行,吸引了全球顶级藏家齐聚于此。
2018年,香港巴塞尔共囊括了248间来自32个国家及地区的顶级艺廊参展,从参展构成来看,无疑比以往更国际化。随着观展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亚洲画廊尤其是日韩的艺术家进入展会参展,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相比之下,美国及欧洲的豪门画廊还是牢牢占据着展会的主导地位。纵观2017艺术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不明朗与颓势之后,中国艺术市场销售额首次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带动了整个亚洲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回暖。因此,许多国际大画廊在2018年已经把亚洲市场视为重点。
从刚刚在香港中环开幕的马克·布拉德福特个展(Hauser&Wirth画廊)到佩斯画廊的奈良美智、大卫·卓纳画廊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再到毕打街高古轩的詹妮弗·圭迪,各大画廊纷扎根亚洲并推出自己的展览,与巴塞尔展会互相呼应。此外,也有不少顶级画廊放出消息,意欲在上海开始运营。Perrotin将于2018年9月在上海开设分支,LévyGorvy联合创始人DominiqueLévy和BrettGorvy宣布,将在上海开设首个亚洲办公室,而Hauser&Wirth也宣布将进驻北京与上海。有实力的大画廊争先恐后地涌入北京、上海、香港最繁荣的地段,开设展览,争夺亚洲的收藏家资源,从而继续挤压了亚洲本土中型画廊的生存。
据《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07年画廊开幕数字与结束营业数字比例超过51,之后则下滑至0.91。2017年新开幕画廊之数量比2007数量少约87%。这说明,在没有强大资金支持下,新生画廊很难在现有市场下生存,大画廊垄断市场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现如今当代艺术品形式越来越多样、艺术品藏家身份越来越多元的背景下,大画廊拥有充足资金用于挖掘艺术明星、布置展览、宣传攻关、社交以及支付昂贵的艺术品保险和运输等费用。投入才有高产出,越来越多的画廊遵循着这条游戏规则。建立在高价艺术品销售良好的基础之上,大型画廊的运营成本往往以亿级计算。
从2018年香港巴塞尔销售记录来看,100万美元以上成交的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大型画廊,其中最大一笔3500万美元来自威廉·德·库宁的作品则出自LévyGorvy。而中型画廊在巴塞尔展会上的展位价格与大画廊一致,但销售回报并不明显,这也导致其势必要从其他成本上缩减开支,如减少宣传活动或展览次数,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大型画廊拥有行业内的话语权,而其运营多年的收藏家资源及人脉也让许多中型画廊望尘莫及。
不过,目前亚洲的艺术品收藏家正在走向年轻化,他们愿意发掘和购买新一代的本土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而2018年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回暖、成交量的上升在客观上给巴塞尔展区中的亚洲本土画廊带来了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亚洲及中国的大部分画廊并没有欧美老牌画廊的实力,但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必然有其强劲的生存之道。而要如何寻找出路,避免大鱼吃小鱼的局面,是中型画廊在未来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