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的文人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9
这年春,我们四处寻找“文人”,按照当今的普遍标准,我们找到几位继承中国传统文脉、融汇东西方文化、同时有着自己独立想法与风格的艺术家,然而他们连忙摆手称自己并非“文人”,也举不出例子,说出谁是当代文人,唯一一致的看法是,文人走失,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有一种可能是,文人没有走失,只是社会作用变化了。
古代文人有两类:一类身在仕途,他们心怀家国,又善诗词歌赋,比如苏轼、范仲淹;一类在仕途外,他们修为高尚,颇富生活情趣,比如傅山、张岱。事实上,在今天依然可以找到两类文人:一类是今天中国“文化自信”使命的肩负者;另外一类是有着悠然雅致生活的艺术家、设计师与公知,自身的创作方式取材传统,融会贯通形成自我风格。当然,与古代文人一样,这两类文人的社会责任有所穿插。
这种悠然雅致的生活方式,多被今天的商业品牌与大众媒体提炼出来,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文人”一词,多出现在具有中式美感的地产、家具、饮食等领域,鲜出现在时政评论领域。当代文人深陷纯文化领域,基本过滤掉过去身在仕途的文人所具备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敏锐性与社会责任。
这种转变,也代表着时代精神空缺的转变。春秋缺哲学,于是成就了孔子;百年前的今天,为了喊醒“麻木的中国人”,成就了鲁迅;如今,急需文化认同又焦虑的中国人,成就了新派文人。
梁铨在古代文人“潇湘八景”的美学传统中找到了自己的灵感来源,也获得自身的平静与超然。宽云在中国的历代书法里,找到他看待中国历史与未来发展的线索,也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柔和,写书法成为一种修行。他们以传统文化来平衡自己曾经焦虑的情绪。又以艺术表达的方式,感染到更多受众。
今天的“文人”通过研读古代文人的创作、玩物与生活哲学,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淡然,这种宁静与淡然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今社会焦虑群体所追求的。除了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与处世哲学,“文人”一以贯之的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独立思考带来的视觉或者文学作品,也成为时代的精神养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