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人?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9

在中国古代什么人被称为文人?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当科举制度完结,中国从封建王朝社会逐步进入到今天这个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后,当今是否还存有文人群体?他们在今天的中国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宋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贵族社会,虽然有科举考试,但唐代社会的精英仍由士族门阀的成员组成。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于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于科举制让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另一方面,文人群体的壮大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使文人风尚为整个社会所追捧。

由于古代文人的产生与科举制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可以据此把文人分成两大类别。

第一类是那些通过科举制度而入朝为官的文人。比如苏轼,这位北宋士大夫可以说是历代文人的典范。他20岁进士及第,后官至礼部尚书,同时也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在绘画方面,苏轼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不求形似,提倡“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正是由他提出的“文人画”概念,使得文人画家在职业画家之外开辟出了一片天地,甚至到了明朝,文人画超越院体画,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形式。如果说苏轼建立了文人的艺术典范,那么北宋的范仲淹就建立了文人的思想典范。自他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就一直具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感,把修身、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很多文人甚至文能写出旷世名句,武能领兵征战沙场,比如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兼将领辛弃疾,他毕生把收复失地、洗雪国耻视为己任。

第二类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入中国官僚体系的文人。他们有些是因为政治或者家庭原因,主动放弃了仕途,这样的人在元代和明末清初时期尤其多,其中就有著名的散文家张岱、书法家傅山。张岱生活在明朝末年,他早年生活富足,无意于仕途,但喜欢游历山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些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促使他在晚年写出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这样的散文名著。傅山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明亡后,他拒绝在清朝出仕,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字为生。但即便在如此情况下,他仍能恪守文人书画家的创作精要,保持艺术精神的独立性。

除了主动放弃仕途的,还有一部分是科举落榜后在其他领域发挥了自己才华的文人,比如清代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创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们的思想或知识大都不局限于为通过科举考试所需的四书五经及朱子集注,这使他们的作品能够挣脱科举考试内容对文人思想的束缚,从而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上述两大类文人,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可能有差别,个性背景也不同,但我们仍能够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都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为,整个文人群体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以“雅”为中心的审美和生活情趣。其次,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值得说明的是,后一类文人,他们虽然处江湖之远,但因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所以同样具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差别只是行动方式的不同 。

所以文人精神,从狭义来说是指古代文人深富学养的审美情趣;如果从广义上来说,还必须包括古代文人那种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那么,在当代社会里,我们能找到继承这种文人精神的群体吗?自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士大夫阶层就在中国消失了。今天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古代的现代社会。所以对于什么是当代文人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文人精神的层面去讨论。

从审美层面看,当代社会有一批继承古代文人情趣的人,他们或在工作中吸收和发展古代文人审美,或在工作之余学习书法、昆曲、金石等古人爱好。这些生活情趣使今天的人们能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精细化和分工专业化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只能做自己领域的专家,很难像古代文人那样,在业余时间凭借诗书才华而发展多方面的艺文化成就。

当然,今天的社会还有一批兼具文人审美和社会关怀的群体,比如当代艺术家。首先,当代艺术对自我表达的坚持与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是一以贯之的。其次,当代艺术自杜尚之后,就不再只是审美,而是生活;也不再只是视觉语言,而是思想语言,所以继承了杜尚艺术观的当代艺术家可能是今天最契合文人精神的一群人。

总的来说,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像苏轼那样集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的文人士大夫在现代社会很难出现。当代的文人可能更像前文提到的第二类文人,拥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同时又能在“自娱性”和谋生之间取得平衡。此外,古代的文人是不包括女性的。由于女性被鼓励“无才便是德”,也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历史上除了几个有名的才女外,文人群体中并没有女性的身影。而今天,上述讨论的所有群体中则都有女性的参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